冀南新區科創城

冀南新區科創城

科創城組團是河北省邯鄲市冀南新區滏陽新城的三組團之一,也是冀南新區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載區。科創城被冀南新區定位為集總部基地、金融服務、商住辦公於一體的冀南新區產城融合的標誌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冀南新區科創城
  • 郵編:056011
  • 電話區號:0310
  •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中華南大街與風尚路交叉口
  • 區域面積:6.45 km
  • 功能定位:邯鄲市生態科技示範區、冀南新區科創服務先導區和文化創意展示區 
區域範圍,功能定位,主體內容,魅力心,科技心,服務軸,一廊一谷,多組團,

區域範圍

科創城位於邯鄲市冀南新區成峰路以北、滏陽河京港澳高速之間的區域,總規模約6.45平方公里。
冀南新區科創城

功能定位

科創城突出科技創新服務的帶領作用,以建設“冀南智芯”為發展目標,規劃定位為“邯鄲市生態科技示範區、冀南新區科創服務先導區和文化創意展示區”,通過建設公園之城、智慧之城、文化之城的發展理念,從生態、智慧、人文三大維度,構建促進產業升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空間載體。
科創城以科技創新、文化休閒、生態宜居三大功能為主體,在確保滏陽河生態景觀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生態景觀、公共運輸、公共設施三大戰略資源,凝聚發展動力,形成“兩心一軸、一廊一谷、多組團”的空間結構,以化提升片區價值。兩心一軸即魅力心、科技心及服務軸,是科創城服務功能的核心載體。

主體內容

科創城規劃主體內容可以概述為“兩心一軸、一廊一谷、多組團”。

魅力心

依託滏陽河的景觀條件,通過引水聚湖,化解因滏陽河防洪要求所帶來的近水不親水的問題,魅力心分為南北科技公園與濱湖公園兩大板塊,以水為脈穿插布置規劃館、科技館、邯鄲市級會展中心、文化小鎮、星級酒店、綜合醫院及老年醫養中心等功能,整體形成藍綠相映,自由疏朗又緊湊活力的公園型城市地標區域,既是科創城乃至新區對外展示的形象與活力名片,也是科創城對內提升土地價值景觀與功能核心。
冀南新區科創城
科創城-魅力心區域

科技心

以中華大街東側待建設區域為主體,構建服務新區產業的科研創新體系,包括著眼近期,搭建的公共檢測、企業投融資和技術轉移專業平台,以吸引大型企業,繼續強化集聚,並形 頭企業集聚區。
冀南新區科創城
科創城-科技心區域

服務軸

立足中期,搭建的公共研發和孵化服務平台,以發揮大型企業輻射效應,培育本土企業,並形成創新企業集聚區,同時與綜合信息服務、公共交流、電商專業服務等平台,及商務商業園區等公共構成延中華大街集聚的服務中軸,為不同成長期的企業提供辦公、研發、展示、交流、孵化等多樣化的科創服務。
冀南新區科創城
科創城-服務軸區域

一廊一谷

一廊一谷即景觀廊與生態谷,是科創城生態休閒功能的骨架所在,依託滏陽河形成濱水景觀廊,北段結合滏陽河蓄洪水面及貼近城市的區域特徵,建設城市型濱水公園,作為市民遊憩交往、運動建設、文化集會等日常休閒功能的生態載體。南段則在保留河畔鄉村及農田的基礎上,建設郊野型大地公園,作為居民節假日進行農耕體驗、科普認知、採摘垂釣等休閒活動的目的地。景觀廊與魅力心向內滲透,與東側水渠相接,形成科創城的環狀生態谷,根據周邊功能的不同,分為雨水運動、文化休閒、商務展示、休閒服務等不同主題,同時與馬峰路一起,也作為綜合管廊布設的主要廊道。生態谷既是獨具場所感的公共空間,也是公園景觀、社區服務、市政管廊構成的複合載體,是帶動科創城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更是保障科創城城市品質,承載市民多樣化活動的核心舉措。
冀南新區科創城
科創城-一廊一谷區域

多組團

在“兩心一軸、一廊一谷”基礎上,在外圍形成多個宜居組團,通過重點中國小、鄰里中心、商業綜合體等配套功能的完善,塑造高品質的花園社區環境,提升科創城對於人才的吸引力。
冀南新區科創城
科創城-多組團區域
對於現狀舊村採用彈性控制,近期予以保留,為科創城提供低成本人居補充,遠期可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軌道站點的建設予以更新,作為遠期科創城功能完善的重要腹地。延續上位規劃確定的主幹路網並對斷面進行最佳化,保障對外交通功能,同時構建完善的次支路網路以組織內部交通,其中鄰中華大街地塊出入交通,主要通過內側幹道解決,強調慢行系統的疏解作用,結合生態谷設定主要的慢行環線,收集各組團內部的慢行交通,形成連續性強,可達性高的慢行網路,支持科創城低碳綠色出行,科創城整體採用中低強度開發,中華大街兩側開發強度略高,居住用地由中心向外圍遞減,建築高度在滿足機場淨空的要求下,注重整體空間塑造,魅力心普遍高度控制在24M以下,形成開敞的城市前景,與中華大街高層形成大開大合的對比,沿中華大街主要以80米左右的高層建築為主,呈雙龍飛舞之勢,地標建築群分北、中、南布置,以形成層次豐富天際線,突出水文化內涵,結合滏陽河、魅力心、生態谷三種不同尺度的水系特徵,形成完善的水生態格局,構建特色化的水空間,承載多樣性的水生活。
轉變傳統城市基礎設施對雨洪的工程處理方式,立足生態基礎設施,利用大片綠地對地表徑流進行分散式管理,構建流量控制、滯洪、蓄洪、過濾、下滲、處理全流程,通過雨水滲透溝、生態淨化群落、生態滯留窪地、綠色街道、軟質駁岸等工程措施,實現海綿城市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