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典藏:林徽因詩文集》編輯推薦:林徽因被譽為一代民國才女的典範,不僅作為“新月社”新銳女詩人和“京派精靈”為享譽文壇,而且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她的才華在文藝和科學領域均有所建樹。此外,她與徐志摩的相知往事,以及最終與梁思成結為伉儷的佳話,也使她的情感經歷備受關注。
圖書目錄
序言
詩歌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那一晚
仍然
情願
一首桃花
蓮燈
山中一個夏夜
秋天,這秋天
年關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憶
吊瑋德
深笑
風箏
別丟掉
雨後天
記憶
題剔空菩提葉
黃昏過泰山
晝夢
八月的憂愁
黃昏過楊柳
冥思
空想(外四章)
紅葉里的信念
山中
靜坐
十月獨行
時間
古城春景
前後
去春
除夕看花
死是安慰
給秋天
人生
展緩
六點鐘在下午
昆明即景
一串瘋話
小詩(一)
小詩(二)
惡劣的心緒
寫給我的大姊
對殘枝
憂鬱
哭三弟恆
我們的雄雞
散文
悼志摩
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窗子以外
山西通信
蛛絲和梅花
彼此
一片陽光
和平禮物
我們的首都
平郊建築雜錄
閒談關於古建築的一點訊息
小說
窘
模影零篇·鐘綠
模影零篇·吉公
模影零篇·文珍
模影零篇·繡繡
九十九度中
戲劇
梅真同他們
翻譯
夜鶯與玫瑰
評論
設計和幕後困難問題
惟其是脆嫩
《文藝叢刊小說選》題記
究竟怎么一回事
書信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致胡適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下午致胡適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晚上致胡適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致沈從文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下旬致沈從文
一九三六年夏致梁思莊
一九三七年約四月致朱光潛
一九三七年十月致沈從文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至十日致沈從文
一九三八年春致沈從文
一九四二年約春夏致傅斯年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下旬致金岳霖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日致張兆和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二日致梁思成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七日致梁思成
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閩侯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1920年隨父居倫敦期間結識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並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
序言
“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
——費正清
被稱為“頭號中國通”的美國人、著名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筆下的“她”,就是著名的民國才女林徽因。那個激昂年代,覺醒的新女性猶如料峭初春的荒原上綻放的花朵,她們至今都是中國歷史上光彩奪目的緋色印記。林徽因在社交、文學與建築等方面的多才多藝,作為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啓超的兒媳、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妻子的身份,以及詩人徐志摩對她痴心一片、學者金岳霖為她終生不娶的風聞,使人愈加想將這個詩迷一般的女子從紛繁的花叢中悉心捧起,一探芬芳。
林徽因(1904—1955),出生於浙江杭州的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長民是民國初年聞名士林的書生逸士和推進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其祖父林孝恂是前清翰林,為孫女取名“徽音”,出自《詩·大雅·思齊》的“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寓意高尚美德。後來,為了區別於當時海派男作家“林微音”,她自己於1935年發表作品時改署名“林徽因”。
作為最早加入“新月社”的女詩人,林徽因靈氣逼人,著名文學評論家卞之琳稱她“天生是詩人氣質”,《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等作品如一漾春風拂盪著文壇。除卻詩歌,林徽因在小說、劇本、散文、翻譯等方面也成就斐然,經常在《大公報》《北平晨報》等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媒體上發表作品,《九十九度中》《蛛絲和梅花》《惟其是脆嫩》等都是代表之作。此外,她的書信更以俏皮風趣、妙語連珠而被友人稱道。
作為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妻子、靈感的源泉,林徽因在建築和設計上也成績斐然。她曾以“白山黑水”在張學良發起的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大賽中一舉奪魁,後來隨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林徽因還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了設計方案。林徽因更將文學氣質融入科學探索,她的學術論文不僅嚴謹細緻而且充滿了詩情畫意。
靈動的才華加上傾城的美貌,林徽因似乎就是那令人艷羨的造物主的寵兒。然而,在飛轉的時代巨輪面前,在板蕩的舉國之難面前,命運並沒有因才華與美貌而對誰特別眷顧。林徽因的一生貫穿了中華民族從封建壓迫走向民國自強,再從抗日救亡邁向新中國曙光的大變革時代。經歷過戰火、流亡與疾病的林徽因,以樸質、堅強與樂觀完成了命運的洗禮。她以“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人生信條,抓緊一切時間構建生命的意義。為研究保護戰火中的古建築奔走呼號,與丈夫一起翻譯《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為國家建設提供借鑑,以融入抗爭與思考的文學作品、文學評論扶助戰火中衰竭的靈魂……
這樣一個才情似水、若婉猶堅的女子,怎能不讓才俊們為之傾心?林徽因雖然也曾深陷愛情的苦惱,可是她對愛情的坦然與真誠使自己收穫了最終的幸福與浪漫,她的一生雖在革命浪潮中顛沛,但也可謂圓滿。那些靈秀雀躍的文字,不僅是林徽因流動的思想,也是她一生的寫照。為此,我們精選了那些錦繡文章而輯錄成冊,期待有訪花之意的讀者能夠在精彩的閱讀體驗中感受林徽因的喜怒哀樂,耐心地讀懂她這首詩迷。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林徽因所處的年代是白話運動興起的初期,因此,當世很多文人的筆下都有在今天看起來十分蹩腳的行跡。在林徽因的文存中,常見以“那”代“哪”、以“的”代“地”,以及文言與白話混用等情況。對於容易引起歧義的內容,編者按照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進行了修改,但仍保留了一些能夠體現清末民初特色的小細節。希望這些小插曲,能夠為讀者們賞花的心境增添一抹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