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房龍:人類的藝術(上)》主要講述了,房龍畢生所要追求的,就是藝術化的人生。在書中,房龍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思想、睿智的文風,對不同時代的建築、雕塑、繪畫、戲劇、文學、舞蹈、服飾等侃侃而談,詳略得當地介紹了人類的藝術發展史,使得不同時代的藝術在房龍的筆下輪番登場,共同演繹了一場精彩絕倫的人間史話。書中既有對藝術的睿智闡釋,也有對人生的深度剖析。書中還增添了大量的精美插圖,使《典藏房龍:人類的藝術(上)》在為讀者增加知識的同時,更能享受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
基本介紹
- 書名:典藏房龍:人類的藝術
-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Van Loon H.W.) 楊禾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289560
- 外文名:The Art of Mankind
-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 頁數:233頁
- 開本:16
- 定價:29.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典藏房龍:人類的藝術(上)》以深厚的底蘊、獨特的思想、睿智的文風介紹了人類的藝術發展史。從4000年前的古埃及到19世紀的現代派,從建築、雕塑、繪畫到戲劇、文學、舞蹈、服飾等,其中既有對藝術的睿智闡釋,也有對人生的深度剖析。《典藏房龍:人類的藝術(上)》共18章,有史前藝術、埃及藝術、希臘藝術、基督教藝術、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精神等。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亨德里克·威廉·房龍(Van Loon H.W) 編譯:楊禾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荷蘭裔美國人,歷史學博士,著名學者,出色的通俗作家,文化普及的大師級人物。他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屢經漂泊,同時苦練寫作。他一生筆耕不輟,勤奮著述,獨立完成了40餘部著作。代表作有《寬容》《人類的故事》《聖經的故事》等。他多才多藝,精通10種語言,拉小提琴也是把好手,還善於繪畫,為自己的許多著作親繪插圖。其作品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知識廣博而不乏真知灼見,文字深入淺出、通俗優美、輕鬆風趣而叉發人深省,貫穿著理性、寬容和進步的思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荷蘭裔美國人,歷史學博士,著名學者,出色的通俗作家,文化普及的大師級人物。他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屢經漂泊,同時苦練寫作。他一生筆耕不輟,勤奮著述,獨立完成了40餘部著作。代表作有《寬容》《人類的故事》《聖經的故事》等。他多才多藝,精通10種語言,拉小提琴也是把好手,還善於繪畫,為自己的許多著作親繪插圖。其作品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知識廣博而不乏真知灼見,文字深入淺出、通俗優美、輕鬆風趣而叉發人深省,貫穿著理性、寬容和進步的思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圖書目錄
第一章概論
第二章史前人創造的藝術
第三章埃及人創造的藝術
第四章巴比倫、迦勒底和神秘的蘇美爾人國度
第五章海因里希·謝里曼
第六章希臘人創造的藝術
第七章伯利克里時代
第八章陶製品、鍋碗瓢盆和耳環、金幣
第九章伊特魯里亞人和羅馬人
第十章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藝術
第十一章俄羅斯
第十二章伊斯蘭教
第十三章波斯
第十四章中世紀初期
第十五章普羅旺斯
第十六章哥德式時期
第十七章哥德式時期的終止
第十八章文藝復興精神
第二章史前人創造的藝術
第三章埃及人創造的藝術
第四章巴比倫、迦勒底和神秘的蘇美爾人國度
第五章海因里希·謝里曼
第六章希臘人創造的藝術
第七章伯利克里時代
第八章陶製品、鍋碗瓢盆和耳環、金幣
第九章伊特魯里亞人和羅馬人
第十章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藝術
第十一章俄羅斯
第十二章伊斯蘭教
第十三章波斯
第十四章中世紀初期
第十五章普羅旺斯
第十六章哥德式時期
第十七章哥德式時期的終止
第十八章文藝復興精神
文摘
著作權頁:
“藝術具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普遍性。”
藝術具有普遍性,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根本沒有再爭辯的必要性。可是,當人們談論起這個問題時,還是很容易會走進一個誤區,將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在內的一切藝術,看成全世界都在使用的慣用語言,並且總是認為,這些語言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們能被全世界所領會。
事實上情況完全不是那樣。當我坐在樓上的寫字檯前,聽著巴赫的G小調時,它宛如天籟之音,但這在我妻子的耳中,就是一陣噪聲,讓她心煩意亂。過一會兒,她要幫我抄錄這本正在寫的書,所以她會離它遠遠的。
弗朗士·哈爾斯的,亦或是倫勃朗的肖像畫,總會讓我震驚,畫家只用寥寥幾種顏色,少許顏料,一張帆布,一桿舊筆,就能畫出這豐富的世界。但是,同樣的畫,換作其他人來看,僅僅是一堆灰暗的顏料而已。
在我年少時,當凡·高被認為是有害於社會的壞分子,而我的一個叔叔卻買了他的作品,一張凡·高親筆創作的速寫,因此,這引起了鄰居們的紛紛議論。而在1936年的美國,凡·高的作品被公開展覽,人們紛紛為此湧進博物館。人群洶湧之下,為了維持秩序,甚至出動了紐約警察。
經過了好幾百年,西方才對中國的繪畫有所了解,明白它和西方繪畫同樣優秀,同樣引人入勝,當然是在它沒有遠勝於西洋畫的情況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位著名的音樂家,但他的音樂卻得不到萊比錫主人的認同。莫扎特也有著同樣的命運,他的音樂也遭到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抱怨,認為他在音樂中加入了過多的音符。理察·華格納的世界名作也一度被趕下舞台。對於阿拉伯或者中國人而言,這些音樂使他們聽得心情舒暢,可是對我而言,這些音樂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它們就像在鄰居花園中惡鬥撕咬的貓叫聲。
所以,在藝術的領域,即不存在國家的不同,也不存在時間的局限。在人類起源之初,藝術隨之誕生,如同人類天生就有眼睛、有耳朵,有口渴和飢餓的本性。居住在澳洲荒蕪之地的原始人,那時的人們還不知道造屋穿衣,智力基本和他們馴養的動物一樣,可是他們卻擁有屬於自己的藝術。我們曾到過一些土著部落,當地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宗教,但是以我目前所了解到的,無論一個民族如何遠離文明中心,它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
我所提出的藝術具有普遍性便是指這些情況。既然如此,不管我是先介紹歐洲,還是中國,還是毛利人,亦或是愛斯基摩人,都不會對藝術有影響。說到這兒,有個故事我樂意和大家分享。這是一個中國故事,我是在一部中國的古典著作中看到的,也可以說,是我從一部中國古典著作的譯本中看到的。中文被幾億人使用,可是我卻完全不了解,對此我十分抱歉,原諒我的年事已高,學會中文實在太難了。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老畫家勞公在他快要死的時候,將他的學生們叫到面前,好讓他在踏進那個一去不能回的世界前,還可以再見一次學生們,向他們送上最好的祝願。
學生們全部聚集到老畫家的工作室里,來見老師最後一面。老畫家一如往日般坐在畫案邊,但他的身體極度虛弱,以至於連筆都拿不起來了。學生們希望他到臥榻上休息。可是他卻不同意。他說:“這么多年了,這些顏料一直伴我左右,它們就像我的親人一樣。所以,在告別人世時,我要和它們在一起。”
學生們紛紛下跪,靜等老師下面要說的話。一些學生因悲傷,都不禁大聲痛哭起來。勞公詫異地看著學生們說:“孩子們,怎么了?這次叫你們過來是為了赴宴啊!任何人都有終點的那一天,我生命的最後旅程還有你們陪著我,可是你們卻哭起來,應當大笑才對。”
老畫家笑對著學生們,學生們馬上拿起長長的絲綢袖子,擦拭滿臉的淚水。其中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崇敬的老師,我們太過軟弱了,請原諒我們。當我們想起您一生的悲苦,不禁感到難過。您既沒有哭喪的夫人,也沒有送葬的子孫,您將一生都貢獻給神靈。您這輩子,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完全如奴隸一般。可是,在這污濁不堪的世界,卻有那么多會做買賣的有錢人,無所事事卻聚斂無數錢財,您卻沒有賺到任何東西。您憑藉雙手貢獻於人們,可人們在收下的同時,卻將您的貢獻當作是理所當然。至於您不幸的境遇,他們完全不在意。我們想問這就是公平嗎?上天可有眷顧您?在您百年之後,我們會延續您的事業,並一直做下去。我們還想問,您一生為世間奉獻,做出了如此大的犧牲,這究竟有什麼價值?”
老人慢慢地抬起頭來,臉上透出一種自豪的表情,他猶如一位勢不可擋的英雄,答道:“我所得到的回報不僅是公平的,而且遠遠超出我的預期值。你們說得也對,我沒有親人。在我活過的這100年裡,經常忍飢挨餓。倘若不是朋友的幫助,我就要露宿街頭,衣不遮體了。但是在事業面前,自己的利益又算得了什麼。倘若我功於心計,貪圖錢財,那么賺錢是再容易不過的事。可是我將金錢看得很淡。我按照心靈的指引,獨自堅持著自己選擇的路,並最終到達了所有人都渴望攀登上的最高目標。”
“藝術具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普遍性。”
藝術具有普遍性,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根本沒有再爭辯的必要性。可是,當人們談論起這個問題時,還是很容易會走進一個誤區,將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在內的一切藝術,看成全世界都在使用的慣用語言,並且總是認為,這些語言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們能被全世界所領會。
事實上情況完全不是那樣。當我坐在樓上的寫字檯前,聽著巴赫的G小調時,它宛如天籟之音,但這在我妻子的耳中,就是一陣噪聲,讓她心煩意亂。過一會兒,她要幫我抄錄這本正在寫的書,所以她會離它遠遠的。
弗朗士·哈爾斯的,亦或是倫勃朗的肖像畫,總會讓我震驚,畫家只用寥寥幾種顏色,少許顏料,一張帆布,一桿舊筆,就能畫出這豐富的世界。但是,同樣的畫,換作其他人來看,僅僅是一堆灰暗的顏料而已。
在我年少時,當凡·高被認為是有害於社會的壞分子,而我的一個叔叔卻買了他的作品,一張凡·高親筆創作的速寫,因此,這引起了鄰居們的紛紛議論。而在1936年的美國,凡·高的作品被公開展覽,人們紛紛為此湧進博物館。人群洶湧之下,為了維持秩序,甚至出動了紐約警察。
經過了好幾百年,西方才對中國的繪畫有所了解,明白它和西方繪畫同樣優秀,同樣引人入勝,當然是在它沒有遠勝於西洋畫的情況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位著名的音樂家,但他的音樂卻得不到萊比錫主人的認同。莫扎特也有著同樣的命運,他的音樂也遭到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抱怨,認為他在音樂中加入了過多的音符。理察·華格納的世界名作也一度被趕下舞台。對於阿拉伯或者中國人而言,這些音樂使他們聽得心情舒暢,可是對我而言,這些音樂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它們就像在鄰居花園中惡鬥撕咬的貓叫聲。
所以,在藝術的領域,即不存在國家的不同,也不存在時間的局限。在人類起源之初,藝術隨之誕生,如同人類天生就有眼睛、有耳朵,有口渴和飢餓的本性。居住在澳洲荒蕪之地的原始人,那時的人們還不知道造屋穿衣,智力基本和他們馴養的動物一樣,可是他們卻擁有屬於自己的藝術。我們曾到過一些土著部落,當地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宗教,但是以我目前所了解到的,無論一個民族如何遠離文明中心,它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
我所提出的藝術具有普遍性便是指這些情況。既然如此,不管我是先介紹歐洲,還是中國,還是毛利人,亦或是愛斯基摩人,都不會對藝術有影響。說到這兒,有個故事我樂意和大家分享。這是一個中國故事,我是在一部中國的古典著作中看到的,也可以說,是我從一部中國古典著作的譯本中看到的。中文被幾億人使用,可是我卻完全不了解,對此我十分抱歉,原諒我的年事已高,學會中文實在太難了。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老畫家勞公在他快要死的時候,將他的學生們叫到面前,好讓他在踏進那個一去不能回的世界前,還可以再見一次學生們,向他們送上最好的祝願。
學生們全部聚集到老畫家的工作室里,來見老師最後一面。老畫家一如往日般坐在畫案邊,但他的身體極度虛弱,以至於連筆都拿不起來了。學生們希望他到臥榻上休息。可是他卻不同意。他說:“這么多年了,這些顏料一直伴我左右,它們就像我的親人一樣。所以,在告別人世時,我要和它們在一起。”
學生們紛紛下跪,靜等老師下面要說的話。一些學生因悲傷,都不禁大聲痛哭起來。勞公詫異地看著學生們說:“孩子們,怎么了?這次叫你們過來是為了赴宴啊!任何人都有終點的那一天,我生命的最後旅程還有你們陪著我,可是你們卻哭起來,應當大笑才對。”
老畫家笑對著學生們,學生們馬上拿起長長的絲綢袖子,擦拭滿臉的淚水。其中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崇敬的老師,我們太過軟弱了,請原諒我們。當我們想起您一生的悲苦,不禁感到難過。您既沒有哭喪的夫人,也沒有送葬的子孫,您將一生都貢獻給神靈。您這輩子,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完全如奴隸一般。可是,在這污濁不堪的世界,卻有那么多會做買賣的有錢人,無所事事卻聚斂無數錢財,您卻沒有賺到任何東西。您憑藉雙手貢獻於人們,可人們在收下的同時,卻將您的貢獻當作是理所當然。至於您不幸的境遇,他們完全不在意。我們想問這就是公平嗎?上天可有眷顧您?在您百年之後,我們會延續您的事業,並一直做下去。我們還想問,您一生為世間奉獻,做出了如此大的犧牲,這究竟有什麼價值?”
老人慢慢地抬起頭來,臉上透出一種自豪的表情,他猶如一位勢不可擋的英雄,答道:“我所得到的回報不僅是公平的,而且遠遠超出我的預期值。你們說得也對,我沒有親人。在我活過的這100年裡,經常忍飢挨餓。倘若不是朋友的幫助,我就要露宿街頭,衣不遮體了。但是在事業面前,自己的利益又算得了什麼。倘若我功於心計,貪圖錢財,那么賺錢是再容易不過的事。可是我將金錢看得很淡。我按照心靈的指引,獨自堅持著自己選擇的路,並最終到達了所有人都渴望攀登上的最高目標。”
序言
那是一個很糟糕的清晨,天空陰沉沉的,荒瘠的原野顯得更加沉寂,人處在其間像有一股無形的壓力壓在身上。就在這個清晨,丹特向我們講述他的遭遇和感想,我們默默地聽,並深感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所呈現出來的繁榮興盛逐漸褪去,正滑向貧瘠、荒涼的深淵,我們甚至已經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就在幾分鐘前,火車突然停了下來。前方出了什麼事情,沒有人知曉,當然也沒有人在意。一直往前延伸的泥濘路真不知還有多長。而道路兩旁放眼千里,滿是乾枯的秸稈,似乎壓得整個大地喘不過氣來,讓人心裡充滿了沮喪之感。
一幢極其普通的房子矗立在距離軌道兩百碼處。和我們之前所見的無數個農舍一樣,它該重新修繕、裝飾了。這些農舍幾乎不具任何美感,好像修建這些農舍的工匠極其憎惡美,就像執事憎惡罪惡那樣。
從那棟農房裡走出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大約12—14歲的樣子。他們的頭上戴著紅色的羊毛帽子,圍著紅色的圍巾,手上是和羊毛帽子、圍巾同顏色的羊毛手套。這些織物由於並未花費大量時間,因此編織得相當粗糙,但防寒效果卻很好,而且很實用。
一路泥濘,兩個孩子深一腳淺一腳下地蹣跚前行。當我們乘坐的火車出現在他們視線時,他倆停了下來,盯著火車看。也許,對他倆來說,火車是一件神奇的東西,是連通外邊一個未知世界的唯一橋樑。桃色燈光掩映著火車的另一端,那裡有在桌子邊愉快地吃著熱餅的人,有穿著各種鮮艷華麗衣裙的女人們,而男人們有的在談論一本書,有的在討論一部劇,有的則坐下來愉悅地度過一個小時的光陰。那個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沒有人為了講究實用而將任何美麗的東西無情地捨棄掉。
我想,除非奇蹟發生,否則兩個孩子永遠無法到外邊那個美麗的世界裡去。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在火車的誘惑下,他倆也會選擇背井離鄉,離開那毫無生機和希望的故土,去外邊美麗的世界裡闖蕩,以滿足內心對美的追求。
正在我替兩個孩子莫名地擔憂時,我猛然發現一個我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小女孩手中有一個藍色畫夾,那是孩子們在學校上繪畫課時常用的工具;而男孩呢,手裡提著一個黑色小提琴盒子,顏色很新。 這只是我漫長旅途中的一個小插曲,當然我的敘述可能有些羅嗦。一路上的事情很多,比如火車的引擎壞了三次,我們一邊耐心等待,一邊盡情欣賞軌道兩邊的風景。火車繼續前行,前面也許更加荒涼,那些農舍也許更加醜陋,可在某些人的眼裡,它們也許有一種別樣的美。
透過車窗,我看到那兩個紅色的身影越來越小,漸漸消失在地平線。剎那間,我若有所悟,原來我這20多年來苦苦蒐集資料以便撰寫一部涵蓋所有藝術門類的書而一直遲遲沒能動筆的原因了。那就是,這本書為誰而寫?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當然,有一點我可以確定,那就是我絕對不是為藝術學校的學生寫這本書的,那些學生已有數不盡的論文和專著,他們可以盡情解讀所有藝術大師的藝術作品,去主動接近他們的靈魂。這本書當然也不是為藝術家們所寫,他們既然已是藝術家了,能自立門派,就沒必要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了解那些過往的藝術故事。
還有一點,我也很明確,這本書不是為所謂的“貴婦人”而寫的,她們表現得很熱愛藝術,並藉此來愉悅她們空虛的精神,也不是為她們表面愛好藝術的先生所寫——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藝術,只是以藝術來裝自己的門面而已。他們不必悅讀此書,因為書的內容無論在靈魂和精神上,都不能讓他們愉悅。
有這么多不能下筆的原因,我真不知我將為誰寫作,當我看到這兩個小孩後,我終於豁然開朗,明白了我寫此書的目的,哪些人需要此書。此刻,我下定了決心,我要為那拿著藍色畫夾和提出著小提琴的那兩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孩而寫此書,為那些曾像這兩個小孩一樣好奇地看著火車的孩子們寫此書。
就在幾分鐘前,火車突然停了下來。前方出了什麼事情,沒有人知曉,當然也沒有人在意。一直往前延伸的泥濘路真不知還有多長。而道路兩旁放眼千里,滿是乾枯的秸稈,似乎壓得整個大地喘不過氣來,讓人心裡充滿了沮喪之感。
一幢極其普通的房子矗立在距離軌道兩百碼處。和我們之前所見的無數個農舍一樣,它該重新修繕、裝飾了。這些農舍幾乎不具任何美感,好像修建這些農舍的工匠極其憎惡美,就像執事憎惡罪惡那樣。
從那棟農房裡走出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大約12—14歲的樣子。他們的頭上戴著紅色的羊毛帽子,圍著紅色的圍巾,手上是和羊毛帽子、圍巾同顏色的羊毛手套。這些織物由於並未花費大量時間,因此編織得相當粗糙,但防寒效果卻很好,而且很實用。
一路泥濘,兩個孩子深一腳淺一腳下地蹣跚前行。當我們乘坐的火車出現在他們視線時,他倆停了下來,盯著火車看。也許,對他倆來說,火車是一件神奇的東西,是連通外邊一個未知世界的唯一橋樑。桃色燈光掩映著火車的另一端,那裡有在桌子邊愉快地吃著熱餅的人,有穿著各種鮮艷華麗衣裙的女人們,而男人們有的在談論一本書,有的在討論一部劇,有的則坐下來愉悅地度過一個小時的光陰。那個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沒有人為了講究實用而將任何美麗的東西無情地捨棄掉。
我想,除非奇蹟發生,否則兩個孩子永遠無法到外邊那個美麗的世界裡去。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在火車的誘惑下,他倆也會選擇背井離鄉,離開那毫無生機和希望的故土,去外邊美麗的世界裡闖蕩,以滿足內心對美的追求。
正在我替兩個孩子莫名地擔憂時,我猛然發現一個我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小女孩手中有一個藍色畫夾,那是孩子們在學校上繪畫課時常用的工具;而男孩呢,手裡提著一個黑色小提琴盒子,顏色很新。 這只是我漫長旅途中的一個小插曲,當然我的敘述可能有些羅嗦。一路上的事情很多,比如火車的引擎壞了三次,我們一邊耐心等待,一邊盡情欣賞軌道兩邊的風景。火車繼續前行,前面也許更加荒涼,那些農舍也許更加醜陋,可在某些人的眼裡,它們也許有一種別樣的美。
透過車窗,我看到那兩個紅色的身影越來越小,漸漸消失在地平線。剎那間,我若有所悟,原來我這20多年來苦苦蒐集資料以便撰寫一部涵蓋所有藝術門類的書而一直遲遲沒能動筆的原因了。那就是,這本書為誰而寫?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當然,有一點我可以確定,那就是我絕對不是為藝術學校的學生寫這本書的,那些學生已有數不盡的論文和專著,他們可以盡情解讀所有藝術大師的藝術作品,去主動接近他們的靈魂。這本書當然也不是為藝術家們所寫,他們既然已是藝術家了,能自立門派,就沒必要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了解那些過往的藝術故事。
還有一點,我也很明確,這本書不是為所謂的“貴婦人”而寫的,她們表現得很熱愛藝術,並藉此來愉悅她們空虛的精神,也不是為她們表面愛好藝術的先生所寫——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藝術,只是以藝術來裝自己的門面而已。他們不必悅讀此書,因為書的內容無論在靈魂和精神上,都不能讓他們愉悅。
有這么多不能下筆的原因,我真不知我將為誰寫作,當我看到這兩個小孩後,我終於豁然開朗,明白了我寫此書的目的,哪些人需要此書。此刻,我下定了決心,我要為那拿著藍色畫夾和提出著小提琴的那兩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孩而寫此書,為那些曾像這兩個小孩一樣好奇地看著火車的孩子們寫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