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體,是資料輯撰與分類中的一種體裁,也叫政書體。它是專門敘錄歷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實施、演變,研究其對政治得失、民族關係、社會關係、歷史進程、社會發展的影響的一種史籍。此種文體源於唐朝史學家劉知幾之子劉秩仿《周禮》中六官職掌之體輯撰的《政典》,專門介紹歷朝制度及其沿革,當時便獲得一些學者的讚賞。但是,杜佑則認為該書條目和內容都不完備,也比較簡單,尚需充實。於是他在《政典》的基礎上,又蒐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問世時兵、刑為一門,共.;清代匯刻九通將兵、刑各立一門),輯撰成《通典》2卷,被史學界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較大影響的典制體專著,歷代目錄學家們都將它列為政書之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典章體
- 也叫:政書體
- 含義:資料輯撰與分類中的一種體裁
- 敘錄:歷代政治、軍事、經濟
史學文獻綜述,類說,舉要,
史學文獻綜述
典章體繼承、發展了紀傳體史籍中書和志的兩個部分的內容,打破了紀傳、紀年(編年)兩種體裁敘史的結構格局,強化了本身可以獨立表述歷史的地位,為歷代史學作家所仿效。陸續出現了敘記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志》(紀傳體通史)、《文獻通考》及《續通典》、《續通志》(紀傳體通史)、《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續清朝文獻通考》,分別與《通典》組合成為史學界稱頌的三通和十通等,另外還出現了不少私人輯撰一朝或一代各種典章制度沿革損益的會要和官修一朝或一代行政典章制度的會典,如《元典章》、《明會典》、《清會典》、《唐會要》、《五代會要》、《東漢會要》、《西漢會要》、《三國會要》《明會要》等。典章體史學文獻是檢索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
類說
通典、續通典,通考、續通考。一般輯撰的都是若干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是典章制度方面的通史。它所反映的社會制度比較全面,敘述的朝代比較多,是全面考察、了解、分析和研究歷史制度的重要文獻。
會要。反映社會制度全面、詳細,但記述的朝代少,一般只反映一朝或一代的各個方面的規章制度。是斷代典章體史料,為深度研究某一朝代規章制度的必檢資料。
典章、會典。一般是輯撰一朝或一代中央各個行政機構職掌制度的,在中國古代都是官修。內容較為準確,可信度強,是研究有關問題的好資料。
制度史專著。專門輯撰某一個方面典章制度的詳細內容。如唐代長孫無忌等人的《唐律疏義》、明代胡我琨的《錢通》、清代金簡的《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檢索使用這類文獻解決有關問題比較省力。
舉要
《通典》、《續通典》、《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會要》(唐代蘇冕輯撰,記唐高祖至德宗時的典章制度,開斷代典章體記事之先河)、《續會要》(崔鉉、楊紹復等人奉詔輯撰,記唐德宗至宣宗時的典章制度)、《唐會要》、《五代會要》、《東漢會要》、《西漢會要》、《三國會要》、《宋會要輯稿》、《明會要》、《元章典》、《明會典》、《清會典》。上述部分史學文獻的卷數、內容、作者等詳見第一編的工具書舉要中的政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