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牛頭山貝

典型牛頭山貝。是發現於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牛頭山七號煤礦堅井的晚二疊世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典型牛頭山貝
  • 外文名:Niutoushania niutoushanensis Liao, 1984
  • 形成時代:晚二疊世
  • 產地: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牛頭山七號煤礦堅井
特徵描述,保存單位,

特徵描述

貝體中等大小,輪廓長卵形,鉸合線的長等於或稍短於殼寬。腹殼體腔區高凸,前方膝曲,喙部後彎,超越鉸合緣。耳翼小,中槽缺失或極淺弱。背殼體腔區平坦,前方作直角狀膝曲,體腔深。殼線細密,在殼頂區作波頭扭曲,向前不擴粗,線脊尖銳。殼線在拖曳部作多次分枝或插入。腹殼缺失同心殼飾或僅有微弱顯露。後緣上有一列發育的長刺,其餘殼面刺飾不發育。背內主突起二葉型,莖部短,中隔脊低弱,主脊強,沿鉸合緣伸展,腕痕發育。貝體長卵形,強烈捲曲,殼線極為細密,在殼頂區共有初殼線33條,在殼面中部稍前,每10毫米距離有殼線11~14條,總殼線數超過58條。

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