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其多山洞穴岩畫古藏文題記的年代大致在13世紀到15世紀。
2001年盛夏,由西藏自治區政府組織的“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成立,對其多山洞穴岩畫進行了調查。
遺址特點
其多山洞穴岩畫位於
納木錯的西岸,是D型赭色塗繪風格岩畫中最為重要的岩畫點之一。岩畫分布在其多山上的天然洞穴中。全部岩畫均用紅色顏料繪製。岩畫點畫面圖像為動物,人物、自然物、符號和藏文字母、狩獵、放牧、舞蹈、祭祀等場面。其多山洞穴岩畫通過寫實的塗繪方式,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早期先民生產、繁衍、祭祀等過程和活動場面。
1號洞穴,滿壁的岩畫:氂牛、鹿、鷹、馬、獵人等個體圖像有302幅,岩畫畫面約3米X2.8米。題材主要以狩獵、動物圖形為主。中間的氂牛與公鹿,還有馬背上彎弓引箭的獵人。氂牛彩繪圖案,有的是剪影式,有的是線描式,部分氂牛身上畫著長長的毛,風格獨特。氂牛、鹿和鷹是其多山岩畫出現得最多的動物組合。1號岩畫點,鷹的圖案豐富、位置隱秘。已經不是單純飛禽動物的姿態,它帶有一定的人形已經高度符號化了。為什麼在這個隱秘的地方單獨畫上一個鷹,它是有崇拜的作用在裡面。
文物遺存
狩獵野氂牛圖
其多山洞穴岩畫中有一幅狩獵野氂牛圖,畫有獵人徒步獵取野氂牛的場面。兩頭相向的野氂牛體形巨大,與其上方正觀望的三位獵人的身形呈現較大反差。兩頭野氂牛均已中箭,左側氂牛俯首,右側氂牛昂首,因為疼痛,二者或雙角豎起進行掙扎,或尾巴翹起四肢僵直。準確的軀體輪廓和肢體語言將氂牛臨死前的痛苦表現得較到位。為表現箭剌穿野氂牛厚厚的皮膚,作者將氂牛的身軀畫成皮肉雙層。上方的幾位獵手雖身量較小,卻顯得自信並帶張力;有一幅繪有一頭背部中箭的野氂牛,箭端已深入野氂牛體內,該畫面展現了狩獵者的豐富經驗及對動物特性的了解。富有經驗的獵手懂得,只要射中動物背部,令其脊椎受傷,動物便喪失奔跑能力。
物賬記錄
其多山洞穴岩畫發現了用古藏文記錄在岩畫上的物賬記錄,這在西藏岩畫中第一次發現。推測是個歷史檔案,因為這個“折色”領銜他們一行五人,帶走百兩黃金去了西藏中部,然後“阿巴魯斯”也可能是個人名,然後一行50人,帶去千兩黃金。歸納的賬本大概有七到八幅,這個對整個洞窟乃至整個島嶼的這種早期利用,會提供比較重要的一些線索。
文物價值
其多山洞穴岩畫系藏北那曲市為數不多、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塗繪洞穴岩畫地點之一,對於研究藏北歷史、宗教流派的變更和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其多山洞穴岩畫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納木錯的西岸。
交通信息
自駕:自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納木錯“聖象天門”開車約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