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擊

兵擊

兵擊運動,又稱歷史武術競技、歷史武術格鬥,是一項在全身穿戴專業安全護具的情況下,使用基於史實冷兵器數據製作而成的擬真武器,為模擬真實刀劍對決所進行的一對一或多對多的對抗性持械格鬥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兵擊
  • 外文名:Historical Fencing
    Historical Martial Arts
  • 別名:歷史武術競技
  • 類別:武術
  • 誕生時間:2011年前後
  • 項目分類:無甲劍術對抗、大槍槍術對抗、全甲格鬥
項目類別,硬體設備,技術體系,競賽規則,

項目類別

無甲劍術對抗是兵擊最為主流的兵擊項目,參與人數多,傳播範圍廣,且比賽、活動諸多,許多劍道、擊劍的愛好者與俱樂部也參與到了無甲劍術的對抗嘗試中來。廣義上,大槍競技對抗與全甲格鬥運動項目也可歸屬到兵擊中,作為器械對抗項目。
無甲劍術對抗根據所使用的武器形制大致分為三個派別,中式(中國劍、苗刀牛尾刀等)、歐式(歐洲長劍、軍刀、迅捷劍、劍盾等)和日式(打刀、太刀、脅差等)。現代競技比賽中常以武器為分類依據進行同種武器的競賽,而形式上除了同種武器競賽外,兵擊無甲劍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引入了異種武器的對抗形式,中國劍與日本刀、歐洲劍同台競技的場景在兵擊對抗中屢見不鮮。
兵擊
中式刀法
大槍對抗是基於中國傳統武術中的槍法,使用海綿槍頭進行競技對抗的項目。中國武術中的大槍技藝同刀劍一樣極為豐富,六合槍、王堡槍等傳統槍法在現代的安全器械對抗中展現出了實力,大槍對抗還遠傳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作為中國武術實戰對抗的領軍項目之一。
兵擊
大槍對抗
全甲格鬥,英文統稱“Historical Medieval Battle”,學名“Full Contact Fighting in Armor”,是穿著全方位防護的盔甲進行近身格鬥對抗的體育運動。全甲格鬥區別於無甲劍術對抗,模擬的是著鐵甲、板甲狀態下的搏鬥對抗,所使用的武器也不限於刀劍,甚至還包括長斧、重錘等武器。
兵擊
全甲格鬥

硬體設備

無甲劍術對抗所使用的安全刀劍,從材質和對應的護具等級上來說分為軟質器械和硬質器械。軟質器械即為海綿填充的減傷器械,配備擊劍頭盔/網面頭盔、防護手套、護襠、護喉、硬質護胸即可對抗。硬質器械包括尼龍器械及鋼製器械,是使用對應材料所製作的形制、重量上貼近真實刀劍的器械,不同於真實刀劍的地方在於兵擊硬質器械無刃,且劍尖卷頭或平頭,劍身有一定的彈性以保證刺擊時會產生彎曲,斬擊時會產生振動以起到減傷效果。硬質器械配備全套的專業護具,包括配有後腦防護的擊劍頭盔、硬質護喉、兵擊夾克/棉甲、(小臂、大臂)硬質外掛,硬質護胸、專用劍術手套、兵擊褲/裙甲、硬質護襠、硬質護膝、硬質護頸。
兵擊無甲劍術對抗區別於劍道、擊劍、武術套路等體育運動的重要特徵之一便是其所使用的刀劍在重量、形制上都更加貼近史實刀劍。現代武術套路中所使用的劍普遍較輕。1984年武術新規則中規定,身高170cm-175cm的運動員所使用的劍重量要求為0.633kg,儘管歷史上確有重量較輕的劍,但根據現有的出土文物及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出土的中國劍重量約在0.8-1.6kg之間,重心在15cm及以上,少數刀劍甚至接近2kg之重。同樣的,無論是日本劍道所使用的竹劍,還是奧運擊劍中的花劍、佩劍、重劍,重量上也都遠小於其對應的歷史原型。
大槍對抗對應的護具級別類似於無甲劍術對抗中的海綿劍所配套的護具——頭盔、防護手套、護襠、護喉、硬質護胸。大槍器械使用以木桿或碳桿作為槍身,使用具有刺擊緩衝的海綿作為槍頭。現今的大槍比賽還常用螢光海綿槍頭,即以一定力度刺擊擊中對手後,槍頭電路會激發螢光染料發出螢光。
全甲格鬥要求選手穿著全方位防護的甲冑,身體主要部分必須全部覆蓋;甲冑以內要有規定厚度以上的紡織物內襯、現代護具作為緩衝及輔助防護。使用的鋼製兵器所有刃部和邊緣必須處理成2毫米以上圓潤邊、尖銳處理成2厘米直徑以上的圓弧。兵器的種類、各部位長度比例、武器重量等均有嚴格的區分限制。

技術體系

兵擊的技術體系豐富而多樣,正如其武器的分類一樣,兵擊的技術往往來源於其對應武器背後的武術文化。如中式武器的技法根據傳統武術技術的不同會展現出不同的特色——武當劍不沾青而入紅門,針對手部的移動、點劍技法十分多見;苗刀一磕一擊,以槍為假想敵,破線攻入,撩刀切削的技法尤為特色。日本刀中,劍道手之內啟動迅速,快速的遠距離打擊讓人猝不及防;古武術一刀流中,中線切落,一刀兩斷的技法特色又區別於劍道。歐洲劍中,德國長劍變線連擊,高位交擊可謂一絕,而義大利劍法中的控距打法、類似迅捷劍的繞線纏線也賞心悅目......
兵擊運動規則上的高自由度使得兵擊本身具有很高的包容性,無論是不同流派的古典技術還是現代對抗者的個人風格都可以在其中得到體現。通過控制對抗的強度,兵擊運動既可作為高強度的競技對抗,也可以作為娛樂活動,讓參與者充分享受“刀劍”的樂趣。

競賽規則

兵擊無甲劍術對抗通用的規則為一劍制,即兩名選手參賽,一對一持兵器進行競技對決,任何一方擊中對方或被擊中時,即結束本回合,雙方分開再進行下一回合的比賽。一劍制的規則所基於的事實是史實無甲劍術中任意一擊有效的斬刺都可以是對手喪失繼續進攻的行動能力,甚至一擊致命。
具體的得分規則根據比賽的不同有一定的區別,現給出如下規則作為參考:
針對頭部、喉頸、軀幹的斬擊、刺擊、拖割,得2分
針對四肢以及其他非違規部位的斬擊、刺擊、拖割,得1分
片手使用劍尖刺擊擊中對手時與雙手攻擊同分;斬擊任何部位,得1分
其中一方的武器掉落、被擊落或被技術性繳械時,另一方得2分
使用配重球/刀柄示意性地攻擊對手面罩正面,得1分
兩隻腳全腳掌完全離開邊線時算作出界,出界時回合停止,對方得1分
雙方同時擊中對方,造成雙殺,按雙方擊中部位的分差賦給擊中部位分數更高的一方
雙方先後擊中對方,且後擊中者在自己被擊中前已啟動攻擊,造成先後擊,與雙殺計分相同
近身纏鬥中,一方在保證自己劍不掉落的前提下,允許使用手、劍柄控制住對方手腕、前臂、劍柄、刀身。但是只做出控制動作(繳械除外)不得分,只有在控制後做出有效打擊才按照得分項得分。近身纏鬥中不應出現夾握對方的兵器、用手臂格擋,如果一方抓住對方劍身後對手抽劍產生了拖割,或20cm以上沿劍身方向的明顯位移,認定抓劍者手部受傷,被控制者得1分。故意衝撞、推人、夾抱等阻擋對方比賽行為,將會被被判罰警告,給對方加1分。
禁止擊打後腦、脊柱、膝蓋後側、腳踝、腳背,禁止關節鎖及徒手打擊,應禁止使用“非競技技術動作攻擊對手”如拳、腿、摔的技術。在比賽中攻擊對方禁擊部位的動作,應判罰犯規;
以下行為將被判犯規敗 1.攻擊對方禁擊部位,並造成對手嚴重傷害,不能繼續比賽。 2.摔頭盔、靜坐示威、使用暴力手段等不良方式侮辱、侵犯對方運動員或其他人員。3.對裁判員、官員及競賽相關工作人員有暴力性或侮辱性違紀行為。被判罰犯規敗,將直接判定對方勝。
本著現代武道和體育運動競賽的精神,兵擊運動應該“鬥智、鬥勇”,而不是“鬥氣、鬥狠”,比賽中得分技術應強調“有控制的技術”和“不以傷害為目的”,避免“過度擊打”導致出現人員傷害。
在無甲劍術規則中,往往有著對有效打擊的要求,所謂有效打擊,即指一次攻擊的力度與攻擊深淺要能造成有效傷害,輕微的剮蹭、缺乏發力的刀刃接觸以及沒有明顯動作的拖割都不算做有效攻擊。具體會在賽前進行有效攻擊演示。由於安全器械的彈性,有時會出現一方格擋住對方攻擊後,對方的武器變形從而劍尖彈擊命中,所有彈擊造成的命中,都為無效攻擊。
各地比賽規則中的差異主要在於頭部得分以及對雙殺、先後擊的判定得分之中。如有些規則規定頭頸部為3分區,雙殺、先後擊雙方都不得分。對於一些細節情況的判定以及所允許技術的範圍也有所不同,如用手擋住高分區部位被擊中手部時,按被擋住的高分部位計分。關於規則的判定有著諸多的爭議與討論,但往往各種討論的最終目的是使競技規則更加貼近史實對決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