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祖國
葡萄牙人自
明朝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於
1583年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成立
澳門議事會為葡萄牙社區進行自治管理。雖然明、清政府有加強對澳門的管治,但葡萄牙人的勢力逐漸擴大。
1623年,葡萄牙開始任命
澳門總督(簡稱澳督)負責澳門防務及一切有關事務,其後澳門總督的權力不斷擴充膨脹。及至
1845年,葡萄牙女王
瑪麗亞二世宣布澳門為自由港,更拒絕向清朝政府繳納地租銀。自
1846年來,
亞馬留將軍就任澳督後,在澳門推行一系列統治政策以擴張勢力。
1887年,
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後簽訂了《
中葡里斯本草約》、《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後者作為正式條約,條約中列明中國允許葡國“永居管理澳門”。裡面其實並未直接提及主權,而是只提到管理權,而且條約中亦同時規定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將澳門讓與他國,不過葡萄牙仍將其作為葡萄牙是澳門的主權國家的依據。
發展奇蹟
澳門僅約30平方公里,人口50餘萬,是典型的微型經濟體。但小舞台上演大劇目。回歸後的澳門實現了經濟跳躍式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並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為世界微型經濟體中貿易和投資政策最自由開放的地區。
澳門經濟
微型經濟體的發展奇蹟
回歸前,澳門經濟處於低谷,自1996年至1999年連續4年出現負增長。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開啟了“澳人治澳”的新航程。彼時,澳葡政府留給新政府財政儲備僅20多億元(澳門元)以及約100億元的
土地儲備金。而據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介紹,當時政府一年的開支就需100多億。
在中央政府支持下,以何厚鏵為首的特區政府提出了“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的施政方針,明確了“以旅遊博彩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帶動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產業定位。2002年,特區政府對博彩業進行改革,正式引入競爭機制,打破了長達40年的壟斷經營格局,為澳門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2003年,內地居民赴澳“個人游”的開放和《
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實施,為澳門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至此,澳門經濟進入被世界驚呼為“神奇”的跳躍式發展新階段。
澳門經濟穩中求進。澳門與內地經貿交流活動更為密切,澳門企業積極參與橫琴新區開發和南沙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建設,“活力澳門周”、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等活動有聲有色。會展、文創產業方興未艾,汽車、遊艇、餐飲業等展會移師澳門,音樂節、文化節、電影節、賽車節、美食節等一張張城市名片,彰顯出澳門的城市品位和文化內涵,旅遊休閒的
城市品牌效應逐步顯現。澳門大學新校區、港珠澳大橋等重點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填海新城區、城市輕軌、粵澳新通道等基礎建設全面規劃論證,澳門未來的發展藍圖在徐徐展開。
居民生活
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特區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施政重點,及時最佳化各項民生福利政策。政府把構建長效機製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立足點,在四大民生領域提出較為長遠的政策構想,致力構建惠及下一代的社保、醫療、教育和住房保障長效機制,樹立起負責任政府的形象。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穩步發展。
社會更加包容和諧。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政府施政、關心特區發展,特區政府重要法案和重大政策的出台,更為注重傾聽民意,吸納不同聲音。
社會熱議
澳門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提示
澳門已經提出要打造“世界休閒旅遊中心”,旅遊業是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旅客總的消費2013年是516億美元,2014年上半年有6.6%的增長,達到277億美元,“博彩還是占大多數,但餐飲、住宿、購物等方面都呈健康的增長,2014年上半年增長了8.4%。”澳門旅遊局調查顯示,中國內地遊客人均消費(不包括博彩)在2500元左右。
澳門中聯辦新任主任李剛表示
澳門中聯辦新任主任李剛說,“內地是澳門經濟的源頭活水”,有些澳門居民也許“無感”,但統計數字可說明問題。對澳門經濟至關重要的博彩業,2013年增長18.6%,達3607億澳門元,是歷史新高。自由行政策的鬆緊,事關澳門主業的榮枯。2003年受非典衝擊,百業萎靡,當年國慶節實行內地居民自由行試點,等於給澳門一貼“大補劑”。
澳門需要一定規模的博彩業來支撐,但不是多多益善,過度了,經濟就難以健康發展,會衍生出旅遊承載力爆滿等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