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思想是黑川紀章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也是黑川紀章建築設計的理論核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生思想
- 外文名:Symbiotic thought
- 提出者:黑川紀章
- 提出時間:20世紀80年代
- 套用學科:建築學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籠罩全球,經濟蕭條,建築界多元化趨向十分明顯,現代廣義建築被認為存在諸多缺陷。黑川紀章面對世界建築潮流的多元化,修正了自己對技術的永恆性和普遍性的信仰,回歸傳統,尋求本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點。繼續發展在新陳代謝時期形成的中間領域理論,提倡變生和模糊性的思想,即後來稱之為共生思想的理論。
共生思想主要表達在如下方面:
異質文化的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內部與外部的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
黑川紀章以日本傳統文化的唯意識論、三浦梅園的“反觀合一”辯證思想、鈴木大拙的“即非理論”和大乘佛教的“諸行無常”、“萬事皆空”等東方哲理為本,同時又汲取西方哲學家凱斯特勒的“子整體結構”、法國哲學家勒澤的“生命結構”和龐帝的“多價哲學”,是共生思想上升為一種哲學理論。共生哲學在黑川紀章以前的思想中,表現為新陳代謝和變生。
共生思想的形成分三個階段:
20世紀60年代的新陳代謝和開放結構概念,以面向未來的高技術建築來表現成長和代謝。
20世紀70年代的變生,中間領域和模糊理論,開創了城市和建築中的“灰空間”
20世紀80年代以後,黑川紀章開始對共生的概念進行補充、完善和發展。
共生哲學是主張對被現代建築所拋棄的雙重含義和多重含義的性質進行重新評價的哲學,為了實現這種思想,黑川紀章在實際中採用了以下手法:
1、對局部和整體都給予同等價值
2、把內部空間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間內部化,這就意味著排除內外之間、自然與建築之間雙重約束的領域,促使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相互滲透。
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間,即 中介空間
4、設計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識的把異類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產生多重性含義,以便選用傳統或歷史性構件,或者把傳統和現代技術有意識的交織在一起
5、強調細部,即重視對材料的選擇,注意能夠表達人類感情和精神的細部,適當考慮人類感情和精神上的細微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