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鞦韆

共振鞦韆

共振是指一個物理系統在其自然的振動頻率(所謂的共振頻率)下趨於從周圍環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趨勢。自然中有許多地方有共振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振鞦韆
  • 性質:科學
  • 類別:物理
  • 自然現象:樂器的音響共振等
原理,操作方式,

原理

比如樂器的音響共振、太陽系一些類木行星的衛星之間的軌道共振、動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電路的共振等等。
共振在物理上定義為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共振在聲學中稱“共鳴”,它指的是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聲時,另一個也會發聲。在電學中,振盪電路共振現象稱為“諧振”。
產生共振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彈性,而且一件物體受外來的頻率作用時,它的頻率要與後者的頻率相同或基本相近。從總體上來看,這宇宙的大多數物質是有彈性的,大到行星小到原子,幾乎都能以一個或多個固有頻率來振動。
共振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宇宙間最普遍和最頻繁的自然現象之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么說,是共振產生了宇宙和世間萬物,沒有共振就沒有世界。
彩色三維效果圖(要求每邊可坐2人)
共振鞦韆

操作方式

本展項和“龍形擺”、“彈簧擺”組成運動之律展區中的振動分主題。展項從振動中最基礎的概念——頻率出發,介紹共振,以及共振中的能量轉換。使參與者對振動的認識有一個清晰的脈絡。“龍形擺”通過一組擺長不同的小球介紹振動中最基礎的頻率的概念,以及對於最常見機械振動——單擺來講,影響振動頻率的因素是什麼?“共振鞦韆”通過一個原理實驗類展品和一個觀眾體驗類展品,使觀眾從多角度了解共振這個科學內容。“彈簧擺”以看似神奇的現象介紹共振中產生的能量間的轉換。
經原型試驗得出,單擺球體的重量
展項由共振鞦韆和共振擺實驗構成。
1、共振鞦韆:
由固定支架、懸掛支架、分別裝置於懸掛支架兩端的鞦韆和單擺構成。
此展項為純機械結構,懸掛支架懸掛於固定支架上,鞦韆座椅和單擺分別裝置於懸掛支架的兩端。在共振鞦韆的參與活動中,鞦韆一端為主動擺,單擺一端為從動擺。主動擺由參與者自行擺動,主動擺前後擺動,運動引起懸掛支架周期性的擺動,由於從動擺的振動頻率與主動擺的振動頻率基本相同,使從動擺的懸點受到周期性變化的策動力的作用,從而產生擺動,在體驗活動中了解共振現象及產生共振的條件。
原型試驗證明,擺球的重量為50kg左右時,主動擺的總重量在80-150kg的情況下,主動擺的擺弧為正負30-45°,從動擺(擺球)的擺弧為正負30-40°
參與者操作步驟為:
1>坐上鞦韆,雙手扶穩
2>雙腳著地,推動鞦韆向後旋轉45°以上
3>雙腳離地,讓鞦韆自由擺動
4>雙腳點地給鞦韆的擺動提供動力補償
5>待鞦韆停穩後,雙腳著地離開鞦韆
2、共振擺實驗:
由共同懸掛在一個懸掛支架上的7個擺長不同的單擺構成。其中第一個為重擺即主動擺,其餘6個為輕擺。
參與者首先通過調節帶扣機構(原理同書包帶扣)拉動繩子,調節主動擺的擺長,之後操作重擺擺動,其他輕擺通過各自懸點,受到周期性變化的策動力作用,當某一個或多個從動擺固有頻率與重擺的固有頻率相同時,便會產生明顯的振動。
參與者操作步驟為:
1>拉動繩子,調節重擺懸掛高度
2>拉起重擺然後放開,使其輕輕擺動
3>觀看輕擺擺動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