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星

共工星

共工星(Gonggong),太陽系第6顆矮行星,直徑1535公里。於2007年在柯伊伯帶被發現,臨時編號2007OR10。

共工星的大小僅次於冥王星(Pluto)和鬩神星(Eris),妊神星(Haumea),排名第四的柯伊伯帶天體(KBO)。

它曾是太陽系最大的未命名天體,經國際天文聯合會以中國上古水神“共工”命名,即共工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工星
  • 外文名:Gonggong
  • 別稱:白雪公主
  • 分類:矮行星
  • 發現者:米高·E·布朗;梅根·施瓦姆;大衛·拉比諾維茨
  • 發現時間:2007年7月17日
  • 質量:1.75±0.07 x10^21 kg
  • 平均密度:1.74±0.16 g/cm3
  • 直徑:1535km
  • 表面溫度:-240℃
  • 逃逸速度:0.61
  • 反照率:19%
  • 視星等:20
  • 絕對星等:2.34
  • 自轉周期:44.81小時
  • 距地距離:137億km(發現時)
  • 半長軸:100億km
  • 離心率:0.503
  • 公轉周期:553.05 年 (202,003 天)
  • 平近點角:207.546
  • 軌道傾角:30.739°
  • 升交點經度:336.844
  • 臨時編號:2007OR10
  • 小行星編號:225088
  • 遠日點:101.259Au
  • 近日點:33.494Au
  • 衛星:共衛一
  • 衛星直徑:240-400km
  • 衛星軌道半徑:24021km
發現,命名,衛星,
已知最大的外海王星天體(右上角即是共工星和共衛一)已知最大的外海王星天體(右上角即是共工星和共衛一)
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存在著一片寒冷而黑暗的地帶——柯伊伯帶(KuiperBelt)。這裡被認為是形成太陽系的原行星盤所留下的遺蹟,密布著大小不一的天體。
科學家曾於2007年在柯伊伯帶中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天體,和冥王星一樣,它也是一顆矮行星。不過,它依然卻沒有一個像樣的名字,只有一個冰冷冷的臨時編號——2007OR10。於是,它當仁不讓地成了太陽系內尚未被命名的最大天體,位於離散盤。
離散盤(Scattered disc)是在太陽系最遠的區域內零星散布著,主要由冰組成的小行星,是範圍更廣闊的外海王星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的一部分。離散盤最內側的部分與柯伊伯帶重疊,但它的外緣向外伸展並比一般的傳統柯伊伯帶天體遠離了黃道的上下方。
外海王星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常簡稱海外天體,是指太陽系中所在位置或運行軌道超出海王星軌道範圍的天體。海王星外的太陽系由內而外可再區分柯伊伯帶(Kuiper belt)及奧爾特雲(Oort cloud)區帶。
共工星

發現

2007年7月,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梅根·施瓦姆和米高·E·布朗發現了大型外海王星天體,臨時編號2007OR10,即是共工星。這項發現是帕洛馬爾太陽系遠距測量的一部分,該測量是為了在類似塞德娜區域發現距離太陽1000個天文單位(Au)以外的遙遠物體而進行的,使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附近帕洛馬爾天文台的Samuel Oschin望遠鏡。
施瓦姆通過使用閃爍技術比較多個圖像,確定了2007OR10。在發現圖像中,它似乎移動緩慢,表明它是一個遙遠的物體。這一發現是施瓦姆博士論文的一部分。當時,施瓦姆還是加州理工學院米高·E·布朗的研究生。
2009年1月7日,共工星在一份小行星電子通告中正式宣布。一經宣布,臨時命名為2007OR10表示其發現年份,並在信中進一步說明該發現發生在7月下旬。它已經被觀察了230次,超過13次對立,並在兩張早期圖像中被確認,最早的圖像由歐洲南方天文台於1985年8月19日拍攝。
米高·E·布朗(Mike Brown)以其假定的高反照率而暱稱“白雪公主”,在團隊發現它的時候,他們認為這個天體是白色的,而且非常大或非常明亮。後來,當2007 OR10被證明是柯伊伯帶最紅的天體之一時,這個綽號就被嫌棄了。
共工星運行在一條狹長的公轉軌道,遠日點101天文單位(Au),近日點33 天文單位(Au),以至於每隔549年就回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附近。它在發現時處在寶瓶座,距離地球85億英里,並於2135年駛向遠日點。共工星直徑約1535公里,是我們太陽系中除了海王星以外第三大天體,僅次於冥王星和鬩神星。(後來妊神星經過掩星觀測,精確直徑達到1632公里再次反超!)
共工星共工星
科科利天文台(Konkoly Observatory)在最近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柯伊伯帶天體的典型旋轉周期低於24小時。”“我們在哈勃檔案中查閱,因為緩慢的旋轉周期可能是由天然衛星的引力拖拽造成的。”
毫無疑問,在對KBOS的調查中,天文學家們從歐洲航天局的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對2007OR10及其衛星的紅外觀測證實了這一發現,並注意到2007OR10的反照率為19%,比預期的要暗得多。

命名

2007OR10曾是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未命名天體。最初它在被發現後,布朗給這個天體取了一個綽號“白雪公主”,因為它的顏色是假定的白色,因為它必須既大又亮才能被他們發現。當時,米高·E·布朗的團隊已經發現了七個大型的外海王星天體,統稱為“七個小矮星”:2002年的Quaoar(創神星),2003年的Sedna(塞德娜),2004年的Haumea(妊神星),Salacia(潫神星)和Orcus(亡神星),2005年的MakeMake(鳥神星)和Eris(鬩神星)。後來,2007OR10被證明是非常紅的顏色,相當於Quaoar,所以暱稱被取消了。
2009年11月2日,即發現小行星兩年後,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編號225088授予了2007OR10。
HELP NAMEHELP NAME
2019年4月10日,布朗團隊發起了一項線上民意調查,讓公眾在合適的三個神話名字中進行選擇:共工(中國)、荷勒(德國)和維利(挪威)。這些名稱是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的次級行星命名標準選擇的,該標準規定具有2007OR10軌道的天體必須被命名為與創造有關的神話人物。這三個選項被選中,因為它們與水、冰、雪和紅色有關,這些都符合2007OR10的地質特點。
2019年5月10日投票結束,“共工”是投票最多的名字。2007年OR10將不會由命名投票的主持人命名,最終命名權保留給矮行星的發現者。
2019年5月29日,布朗團隊宣布“共工星”勝出,在投票過程中,28萬張選票中有46%的選票被投下。布朗團隊將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負責命名小行星的機構)提出獲獎名單。這個名字來源於中國上古水神“共工”,他被描繪成披著紅髮的人首蛇身。在中國神話中,共工負責製造混亂,導致洪水泛濫,撞斷不周山,使大地傾斜,其後被懲罰流放。
共工怒撞不周山共工怒撞不周山

衛星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綜合分析了包括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內的空間天文台的觀測數據,發現了一顆衛星正環繞在2007OR10周圍。最初,研究人員從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中注意到了2007OR10的自轉異常緩慢,從而猜測其可能存在衛星。隨後,他們的猜想在哈勃第三代廣域相機拍攝的圖像中得到了證實。哈勃分別於2009年和2010年拍攝的圖像表明,一顆衛星正在引力束縛下與2007OR10相伴而行。但哈勃的這兩次觀測並無法為確定衛星的運行軌道提供足夠的信息。
共工星
之前根據“赫歇爾”太空望遠鏡的遠紅外光譜數據分析,這顆2007 OR10的矮行星天體的直徑估計只有1280公里,然而這項估測缺少了至關重要的矮行星“自轉周期”數據,對於估測天體尺寸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變數。在新研究中,天文學家團隊將從赫歇爾太空望遠鏡的遠紅外光譜讀數與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才幾點可見光譜數據進行比對,校正了參數推算出了矮行星的自轉周期為45小時,而據此推算出新的直徑約為955英里(1535公里),其衛星的直徑則約為150-250英里(240-400公里)。
科學家同時推測矮行星2007 OR10表面為甲烷冰、一氧化碳和氮的混合物,在可見光反射下可能呈現暗紅色調。該研究發現已經發表於《天文期刊》網路版。
儘管科學家已經對該天體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仍不夠為賦予一個神話色彩的名字。天體發現者之一Meg Schwamb(其他兩位為Mike Brown,David Rabinowitz)稱:“像冥王星、鳥神星之類的天體名字能夠很好地反映出此類天體的特性,我們對2007 OR10的了解仍不足以做出此類判斷,我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儘快給它找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2007OR10的發現者2007OR10的發現者
在此之前,科學家就已經發現柯伊伯帶中幾乎所有的大型矮行星都有衛星相伴。這些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早期太陽系中衛星的形成。
經典柯伊伯帶天體中,冥王星鬩神星妊神星鳥神星亡神星共工星,諸多海外天體均發現擁有衛星,有的還不止一顆!冥王星有五顆衛星、妊神星有兩顆衛星,還甚至有一道明亮光環。亡神星的衛星亡衛一的直徑達到主星的三分之一!按照命名習慣,共工星的衛星,即是共衛一
共工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