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澤兵論述河川戰的原則方法。先指出,同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器械不備、補給困難的情況下,應“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即設法欺詐敵人,趕快脫離險區,並設定伏兵,防止敵軍追擊。接著論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的情況下,應以“鳥雲之陣”殲敵。即等到敵先遣隊渡河後,向其發起猛烈攻擊。此時,敵大部隊見先遣隊形勢危急,必然波河前來支援,這時我部隊從四而圍攻,敵人必敗。最後指出,用兵作戰,必須靈活機動,鳥散雲合,變化無窮。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國學故事,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吾居斥鹵之地(1) ,四旁無邑,又無草木,三軍無所掠取,牛馬無所芻牧(2) ,為之奈何?”太公曰:“三軍無備,牛馬無食,士卒無糧。如此者,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
武王曰:“敵不可得而詐,吾士卒迷惑,敵人越我前後,吾三軍敗亂而走,為之奈何?”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為主(3) ,必因敵使,精微為寶(4) 。”
武王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吾三軍大恐,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為沖陳,便兵所處。須(5) 其畢出,發我伏兵,疾擊其後,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烏雲之陳,備其前後,三軍疾戰。敵人見我戰合,其大軍必濟水而來。發我伏兵,疾擊其後,車騎沖其左右,敵人雖眾,其將可走。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置(6) 沖陳,便兵所處,然後以車(7) 騎分為烏雲之陳,此用兵之奇也。所謂烏雲者,烏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武王曰:“善哉!”
作品注釋
(1)斥鹵之地:鹽鹼地帶。此處指荒蕪貧瘠的地方。斥:鹼。鹵:鹽。
(2)芻牧:割草放牧。
(3)金玉為主:以金玉財寶為欺誘敵人的主要手段。
(4)精微為寶:指謀劃或行動時,把精細秘密作為最寶貴的手段。
(5)須:等待,等到。
(6)置:底本作“宜”,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7)車:底本作“軍”,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作品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領兵深入敵國境內,與敵隔河對峙,敵人資材充足,兵力眾多,我軍資材貧乏,兵力寡少。我想渡河進攻,卻無力前進;我想拖延時日,卻糧食缺乏,不能持久。而且我軍處在荒蕪貧瘠的地方,附近沒有城邑也沒有草木,軍隊無處掠取物資,無處放牧牛馬,怎么應對這種狀況?”太公說:“軍隊沒有器械,牛馬沒有飼料,士卒沒有糧食,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尋找機會,欺騙敵人,迅速轉移,並在後面設定伏兵,反擊敵之追擊。”
武王問:“如果敵人不受我詐欺,我軍士卒迷惑,敵人進到我軍前後,我三軍潰退,對此怎么辦?”太公說:“這時尋求出路的方法,主要是用金玉貨財賄賂敵之軍使,此事必須精密細緻不使敵察覺最為重要。”
武王問:“敵人已知我有伏兵,大軍不肯渡河,另派小部隊渡河,我軍大為惶恐,對此怎么辦?”
太公說:“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應該部署為‘四武沖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待其全部渡河後,發動伏兵,猛烈襲擊其後,強弩由兩旁射擊敵人左右。把我軍戰車、騎兵分布為‘烏雲之陣’,戒備前後,使三軍迅猛戰鬥。敵人見我軍打擊他已渡河的小部隊,其大軍必然會渡河前來,這時指揮我伏兵猛烈襲擊敵後,戰車、騎兵衝擊敵人兩翼,這樣,敵人雖多,定會被打敗,其將必逃。用兵的主要原則是,當面臨戰鬥時,必須設定‘四武沖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然後使用戰車和騎兵分布成‘烏雲之陣’,這就是出奇制勝的方法。所謂‘烏雲’,就是烏散雲合、變化無窮的意思。”武王說:“好!”
作品評析
本篇論述了河川戰的原則和方法。河川戰是古代常見的作戰模式之一。河川戰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渡水和反渡水。渡水的方法一般有暗渡、分渡和強渡。反渡水的方法有立足於自保的阻水而守,立足於殲敵的半渡而擊,立足於相機進取的越水而擊。本篇首先指出,在同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器械不備、補給困難的情況下,應“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即設法欺詐敵人,趕快脫離險區,並設定伏兵,防止敵軍追擊。接著進一步論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的情況下,應以“烏雲之陳”殲敵。即等到敵先遣隊渡河後,向其發起猛烈攻擊。此時,敵大部隊見先遣隊形勢危急,必然渡河前來支援,這時我伏兵和車騎從四面圍攻,敵人必敗。最後指出,用兵作戰,必須靈活機動,烏散雲合,變化無窮。
國學故事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被吳擊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聚力量,伺機滅吳。吳王夫差恃勝而驕,急欲圖霸中原,連年對外用兵,對越不加戒備。三十八年,勾踐趁吳王赴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之機,襲擊吳都姑蘇(今蘇州),給吳以沉重打擊。四十二年,吳國大旱,倉廩空虛,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興兵再次伐吳。
三月,越王勾踐和大將范蠡率越軍五萬人進入吳境。吳王夫差聞訊,亦率六萬人迎擊越軍,雙方於笠澤(今江蘇蘇州南,與吳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隔江對陣相持。入夜後,勾踐從左、右兩軍中各派出一部兵力,令左軍逆江而上,進至上游五里處;令右軍順江而下,進至下游五里處。夜半時分,左、右兩軍鳴鼓吶喊,佯為進軍。夫差突聞江面上、下游鼓聲大作,誤認為越軍乘夜渡江前來夾攻吳軍,分兵兩路馳往堵擊,僅留中軍接應。越軍探知吳軍分兵出擊後,以中軍六千銳卒為先鋒,偃旗息鼓,銜枚渡江,秘密接近吳軍大營,突然向吳中軍發起猛烈的攻擊,遭突襲的吳中軍大亂敗退。兩路吳軍聞大營被襲回救,又遭越左右兩軍追擊,亦隨即潰敗。越軍乘勝猛追,再戰於沒(今蘇州南),三戰於郊(今蘇州郊區),連續大敗吳軍,迫使夫差退守姑蘇,最終滅吳。
此戰,越軍利用夜暗,兩翼佯動,誘敵分兵,乘虛偷渡,實施中央突破,終於取得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渡江奇襲戰的勝利。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