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篇主要論述了在兩軍對陣中,如何運用迂迴和伏擊等戰法擊敗敵人。首先論述了在“兩陳相望,眾寡強弱相等,不敢先舉”的情況下,要使敵軍“行陳不固,後軍欲走,前陳數顧”,應該虛張聲勢,設伏敗敵。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地勢不利於設伏,“敵知我慮,先施其備”的情況下,應該在交鋒時,佯裝失敗,引誘敵軍進入我伏擊圈,這樣便可以擊敗敵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韜·虎韜·動靜
- 作品別名:《太公六韜》
- 作品出處:《六韜》
- 作者:不可考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國學故事,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之軍相當,兩軍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吾欲令敵人將帥恐懼,士卒心傷,行陳不固,後陳欲走,前陳數顧(1) ,鼓譟(2) 而乘之,敵人遂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兩旁,車騎百里而越其前後,多其旌旗,益其金鼓(3) 。戰合,鼓譟而俱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4) ,貴賤不相待(5) ,敵人必敗。”
武王曰:“敵之地勢,不可以伏其兩旁,車騎又無以越其前後,敵知我慮,先施其備。我士卒心傷,將帥恐懼,戰則不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問也!如此者,先戰五日,發我遠候往視其動靜,審候其來,設伏而待之,必於死地。與敵相避,遠我旌旗,疏我行陳(6) ,必奔其前。與敵相當,戰合而走,擊金無止(7) 。三里而還,伏兵乃起,或陷(8) 其兩旁,或擊其先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9) 。”武王曰:“善哉!”
作品注釋
(1)數顧:屢次回頭看。此處可理解為動搖的意思。
(2)鼓譟:擂鼓吶喊,指軍隊交鋒時大張聲勢。
(3)益其金鼓:增設金鼓。
(4)救:救援。
(5)待:照顧,對待。
(6)疏我行陳:疏散我之行陣,給敵人造成我軍軍心渙散的錯覺。
(7)擊金無止:指不停頓地擊鑼發出退兵的命令,誘敵深入。
(8)陷:突擊。
(9)走:敗逃。
作品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領兵深入敵國境內,敵我勢均力敵。兩軍相對,眾寡強弱相等,誰也不敢首先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使敵人將帥恐懼,士卒悲觀,行陣不穩,後陣的想逃,前陣的動搖,然後,擂鼓吶喊乘勢進擊,從而使敵人逃跑,應該怎么辦?”
太公說:“想做到這樣,就須派遣部隊繞到敵後十里的地方,在道路兩旁設定埋伏,另組織戰車和騎兵遠出百里,迂迴到敵軍的深遠後方,令各部隊多備旌旗,增設金鼓。戰鬥發起時,擂鼓吶喊,各軍同時進攻。這樣,敵軍將帥必然恐懼,士兵必然驚駭,以至大小部隊互不救援,官兵不相照顧,這樣,敵軍必定會被打敗。”
武王說:“如果敵方地勢不便於我軍在其兩旁設伏,我車騎無法迂迴到敵人的深遠後方,同時敵人又發覺了我軍的意圖,並預先有了準備,這時,我方士卒悲觀,將帥恐懼,就是進攻也不能取勝,應該怎么辦?”
太公說:“大王所問的確實很深刻啊!像這種情況,在戰前五天就應向遠方派遣偵察,窺探敵人的動靜,觀察敵軍前來的徵候,預設伏兵等待,必須在對敵人最不利的‘死地’。我軍先頭部隊避免與敵軍正面交鋒,只遠遠地舉起旌旗,行列顯得不整,一定跑在敵軍前面。與敵接觸,剛一交鋒即行撤退,故意鳴金收兵,後退三里再回頭反擊,這時伏兵乘機而起,或突擊敵軍兩旁,或抄襲敵軍前後,全軍奮力作戰,敵人必敗而逃。”武王說:“好啊!”
作品評析
本篇主要論述了在兩軍對陣中,如何運用迂迴和伏擊等戰法擊敗敵人。伏擊,即設伏殲敵的戰法,是古代常使用的戰法之一。伏擊的重要條件是地形,“必於死地”設伏。其次是善於運用佯動、示形、誘敵等手段,才能達成伏擊運動之敵的目的。本篇首先論述了在“兩軍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的情況下,要使敵軍“行陳不固,後軍欲走,前陳數顧”,應該虛張聲勢,設伏敗敵。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地勢不利於設伏,“敵知我慮,先施其備”的情況下,應該在交鋒時,佯裝失敗,引誘敵軍進入我伏擊圈,這樣便可以擊敗敵人。
國學故事
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應允救援,以促使韓竭力抗魏。但鑒於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因此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十分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時,齊才發兵相救。次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魏軍果然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十萬迎擊,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孫臏認為,魏軍強悍善戰,不可貿然同其決戰,只能利用魏軍素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因其勢而導之”。於是決定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照孫臏預先的部署,第一天挖了十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灶,第三天減少到三萬灶,造成在魏軍的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人員銳減的假象。龐涓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氣低落,士卒逃亡過半,因此不顧太子申的勸阻,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密,地形險隘,是設伏殲敵的理想處所。於是孫臏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一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側,並讓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上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經過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果然在孫臏預計的時間內進入齊軍設伏地域。龐涓見樹幹上寫著字,就叫人點起火把前往觀看。哪知火光一起,齊軍便萬弩齊發。魏軍猝不及防,頓時驚慌失措,大敗潰亂。寵涓智窮力竭,看到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十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將太子申。此戰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退兵佯敗,以避魏軍的銳氣;減灶示弱,引誘龐涓輕舉銳進;最後設伏奇襲,終於全殲魏軍,贏得了巨大勝利。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