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犬韜·均兵

六韜·犬韜·均兵

均兵篇論述了車兵、騎兵、步兵的不同特點、作用以及它們之問作戰能力的對比、車騎的編制和戰鬥隊形。首先指出:“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陳,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接著從平坦地形和險隘地形兩個方面比較了步、騎、車之間的作戰能力。最後論述了車兵的編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險隘地形上所應採取的不同戰鬥隊形;騎兵的編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險隘地形上所應採取的不同戰鬥隊形。

基本介紹

  • 書名:六韜·犬韜·均兵
  • 出處簡介:《六韜》又稱《太公六韜》
  • 所屬國家:中國
  • 類型:古代兵法書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國學故事,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以車與步卒戰,一車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車?以騎與步卒戰,一騎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騎?以車與騎戰,一車當幾騎,幾騎當一車?”
太公曰:“車者,軍之羽翼(1) 也,所以陷堅陣,要(2) 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3) 也,所以踵(4) 敗軍,絕糧道,擊便寇(5) 也。故車騎不敵戰(6) ,則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三軍之眾,成陳而相當,則易戰(7) 之法,一車當步卒八十人,八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險戰(8) 之法,一車當步卒四十人,四十人當一車(9) ;一騎當步卒四人,四人當一騎;一車當六騎,六騎當一車。夫車騎者,軍之武兵也,十乘敗千人,百乘敗萬人;十騎敗百人,百騎走千人:此其大數也。”
武王曰:“車騎之吏數(10) 陳法奈何?”太公曰:“置車之吏數,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百車一將。易戰之法,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問六十步。險戰之法,車必循道,十車為聚(11) ,二十車為屯,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隊間三十六步。五車一長,縱橫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騎之吏數,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12) ,二百騎一將。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險戰者,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13) 。十騎一吏,縱橫相去(14) 百步,周環各復故處。”武王曰:“善哉!”

作品注釋

(1)軍之羽翼:意為戰車對於軍隊來說,好比鳥之羽翼,是用來增強戰鬥力的。
(2)要:同“邀”,邀擊。
(3)軍之伺候:意為騎兵如同偵察人員一樣,是窺探敵人,乘敵之隙的。
(4)踵:跟蹤追擊。
(5)便寇:敵人的機動部隊。
(6)車騎不敵戰:意為車騎使用的地形不適宜,車騎的編制配合不恰當。
(7)易戰:在平坦的地形作戰。
(8)險戰:在險厄阻隘的地形作戰。
(9)車:底本作“卒”,疑誤,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10)吏數:軍官的數量。
(11)聚:與下文的“屯”,都是車兵的一種戰鬥編組。
(12)率:指車兵的一級單位。
(13)輩:騎兵的一種戰鬥編組。
(14)去:距離。

作品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用車兵對敵步兵戰鬥,一輛戰車相當於幾名步兵?幾名步兵相當於一輛戰車?用騎兵與步兵戰鬥,一名騎兵相當於幾名步兵?幾名步兵相當於一名騎兵?用戰車對騎兵戰鬥,一輛戰車能相當於幾名騎兵?幾名騎兵相當於一輛戰車?”
太公說:“戰車是加強軍隊戰鬥力的,用以攻堅陷陣,截擊強敵,切斷其退路的;騎兵是軍隊中窺探敵人,乘敵之隙的,用以跟蹤追擊,斷敵糧道,襲擊散亂流竄的敵人的。因此車騎使用不恰當,在戰鬥中一名騎兵還不能抵擋一名步兵。全軍布列成陣,騎兵配合得當,那么在平坦地形上作戰,一輛戰車可以抵擋步兵八十名,步兵八十名相當於一輛戰車;一名騎兵可以抵擋步兵八名,八名步兵相當於一名騎兵;一輛戰車可抵擋騎兵十名,十名騎兵相當於一輛戰車。在險阻地形上作戰,一輛戰車可抵擋步兵四十名,四十名步兵相當於一輛戰車;一名騎兵可抵擋步兵四名,四名步兵相當於一名騎兵;一輛戰車可抵擋騎兵六名,六名騎兵相當於一輛戰車。戰車和騎兵是軍隊中威烈快速的衝擊力量。十輛戰車可以擊敗敵千人,百輛戰車可以擊敗敵萬人;十名騎兵可以擊退敵百人,百名騎兵可以擊退敵千人,這些都是大約的數字。”
武王說:“戰車和騎兵應配置的軍官數目和作戰方法怎樣?”太公說:“戰車應配備軍官的數目是,五車設一長,十車設一吏,五十車設一率,百車設一將。在平坦地形上作戰的戰法是,五車為一列,前後相距四十步,各車左右間隔十步,隊間間隔各六十步;在險阻地形上作戰的戰法是,戰車必須沿道路行進,十車為一聚,二十車為一屯,車與車前後距離二十步,左右寬約六步,隊間距離三十六步,活動範圍前後左右各一里,各車戰鬥後仍由原路返回。騎兵應配備軍官的數目是,五騎設一長,十騎設一吏,百騎設一率,二百騎設一將。在平坦地形作戰的戰法是,五騎為一列,前後相距二十步,左右間隔四步,隊間距離五十步;在險阻地形上作戰的方法是,前後相距十步,左右間隔二步,隊間距離二十五步,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活動範圍前後左右各百步,戰鬥後各自返回原來位置。”武王說:“好啊!”

作品評析

本篇論述了車兵、騎兵、步兵的不同特點、作用以及它們之間作戰能力的對比、車騎的編制和戰鬥隊形。車、步、騎三個兵種特點和作用不同,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在作戰中,只有讓它們協同作戰,互相配合,利用戰車抗擊敵步騎的衝擊,利用騎兵的強大突擊力,用步兵最終結束戰鬥,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本篇首先指出:“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接著從平坦地形和險隘地形兩個方面比較了步、騎、車之間的作戰能力。最後論述了車兵的編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險隘地形上所應採取的不同戰鬥隊形,騎兵的編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險隘地形上所應採取的不同戰鬥隊形。

國學故事

劉裕本是東晉將領,後掌握東晉軍政大權,積極準備出兵北進,消滅南燕。南燕與東晉相鄰,據有五州之地,擁有鐵騎萬匹。南燕得知晉將要北進的訊息後,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燕主慕容超自信地認為:“不如縱使入峴(大峴山,今山東沂水縣北),以精騎蹂之,何憂不克?”義熙五年(409年)四月,劉裕率兵十餘萬自建康(今南京)出發,所過之地皆築城堡,並分兵留守,以防被南燕騎兵切斷後路。當晉軍抵達南燕境內的琅琊時,燕守軍不戰而走。劉裕識破此乃敵誘兵之計,以便依託臨朐(今山東)、廣固等堅城,在平坦地帶同晉軍決戰,於是決定將計就計,北越大峴山,直搗南燕腹地,以車制騎,一舉消滅南燕。
大峴山高七十丈,長二十里,山勢險峻,有“齊南天險”之稱。六月十二日晉軍到達東莞,越過大峴山。在戰前,劉裕分析了敵我雙方軍隊的特點,認為南燕向來以騎兵稱雄,在平原地區作戰,騎兵的衝擊力大,機動性好。而晉軍步兵與車兵較多,如何將晉軍的劣勢化為優勢呢?劉裕經過思考,制定了一個步、騎、車兵相互配合的作戰方案:將兵車四千輛分為左、右翼,中間由騎兵跟車前進,作為機動兵力。這樣既能防禦敵軍的進攻,又可主動出擊敵人。然後劉裕令兵車“方軌(兩車並行)徐行”,以加強抵禦燕騎兵的衝擊力。“車悉張慢”,藉以抵擋敵軍矢石的打擊。在近距離作戰時,步兵在兵車的掩護下大顯身手,兵車上的長矛也可以有效殺敵。跟著兵車前進的騎兵既可得到兵車的掩護,又可有力地支援戰車。總之,晉軍這種以步、騎、車兵互相協同的陣勢,無論是防禦還是進攻,都是十分有效的。
六月十八日,晉軍主力到達臨朐城南數里之地,慕容超派騎兵前來進攻。但在晉軍陣前,燕軍騎兵威力難以發揮。雙方激戰半日,相持不下,燕於是精兵悉出助戰,臨朐城中守軍兵力單薄。劉裕乘機派兵偷襲,一攻即陷,然後乘勢猛打猛攻,大敗燕軍。接著乘勝前進,直逼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次年二月,燕在被圍八個月後,開門投降,慕容超被擒殺,南燕滅亡。
在這次作戰中,晉軍步、騎、車兵互相協同,使晉軍化劣勢為優勢,終於大獲全勝。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