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錦村

六錦村

六錦村,位於大湖鄉東北方向,直距鄉政府駐地10公里,東與晉安區梓山村毗鄰,東北近羅源縣佳湖鄉,西交領頭村,南接茶坪和坂頭以三溪亭菜峰溪為界,北以本縣廷坪鄉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六錦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東南
  • 電話區號:0591
  • 面積:41.7平方公里
  • 人口:1852人
  • 方言:福州話,山客話
概況,行政人口,沿革,經濟及基礎設施,旅遊,

概況

六錦村,位於大湖鄉東北方向,直距鄉政府駐地10公里,東與晉安區梓山村毗鄰,東北近羅源縣佳湖鄉,西交領頭村,南接茶坪和坂頭以三溪亭菜峰溪為界,北以本縣廷坪鄉接壤。鷲峰山脈牛拇山——鷲峰山脈自西向東至橫坑轉南經辛@山至日溪大崗環抱其間,山體以大山、東嶺、北洋、凌雲洋以北為高山自然村,平均海拔800米。嶺下為大湖鄉最低海拔自然村,海拔為280米。山體自北向南傾斜,磅礴宏偉,形成溪里、大山、凌雲洋天壤地別之差,高山村發展雲霧茶為宜,陳九源自解放初期就被列為福建省重點茶業基地;低山幾個村莊屬半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宜種松竹窪谷地帶水急如瀉農業多洪澇災害。牛拇山與鷓鴣堂為六錦外分水嶺,牛拇山以北水倒廷坪經古田雙口渡入小蒼;鷓鴣堂以東水倒羅源霍口合於小蒼同匯岱江;六錦村水源,牛拇山鷓鴣堂以南由西北向東偏南流經北洋至溪里,凌雲洋橫坑等兩股向南匯合於溪里向南至轉山經三溪口向東灌入日溪匯小蒼入岱江。由於山高坡陡,水流充足,形成眾多的瀑布懸掛其間,很有觀賞價值。
六錦村

行政人口

全村土地面積為62561畝列全鄉各行政村之首,山地面積57895畝,除牛拇山部分草原外,其餘已全面綠化。六錦村轄汶溪、官山、邊洋、嶺下、東嶺、北洋、大山、凌雲洋、轉山、溪里、大磨坪、莊上、下瀨、三溪口1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438戶,人口1852人(其中畲族40戶,300多人)是閩侯縣最多的少數民族集中村,也是大湖地區最偏僻的村落和地下革命活動最早最成熟的老區地點村。

沿革

六錦村宋元明屬懷安縣,清屬侯官縣,雍正12年後屬大湖分縣統屬同樂鄉施化里54都,民國28年屬坂箬鄉,民國34年成立六錦保轄將厝林、陳九源、北洋、東嶺、大山、院裡、溪里、古樓、雪溪、菜峰、邊洋、下瀨、莊上、嶺下、汶溪、轉山、上張、湖坪、凌雲洋等地(六境名因橫坑大王廟屬凌雲洋、官山、汶溪、嶺下、邊洋、上張共祀境堂號曰六境而來。)。1951年屬六境鄉,1962年成立管委會,1993年改為大隊沿用至今。

經濟及基礎設施

20世紀60年代前六錦淡水魚名聞鄰里三溪口魚洞日可捕淡水魚100多公斤,清朝需上繳租稅方可捕捉,民國時以特有漁業管理增加租稅。六錦溪流是旅遊觀賞與建水力發電的天然資源。
基礎設施
六錦村宋元明間是古代閩清、古田途徑連江小蒼商販購鹽古道,人稱鹽道,由境內穿過。解放後由於黨的關懷和民眾的努力由坂頭開創一條公路直達村部,高山自然村建有及其簡單的公路交通極其不發達,下雨天高山地區只能徒步。如今六錦三溪口已引資建造全縣限時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建成後,淡水湖垂釣、白馬洞攀岩、凌雲洋、鷓鴣堂觀瀑布等遊玩觀光是旅遊業中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

旅遊

六錦凌雲山木龍寺是大湖最古老的佛寺遺址,並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流傳人間。現尚存有古塔,塔址於大磨坪尼姑庵等,具有本地區人類、佛教發展的歷史和科考價值。
【三溪亭橋】又名蔡峰橋,橫架在大湖鄉的六錦村雪溪、鳥溪、凌雲洋三溪匯流處,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全橋中間不設橋墩,橋台利用兩崖石崖劈削而成,上架圓木為梁,為穩定橋身縮短跨徑,從兩岸距溪底10米高處的崖壁上斜支圓木向跨中頂托大梁,形成“八字形”特殊結構,樑上橫鋪木板上蓋亭屋,亭由12節屋架組成,全橋長32.8米,寬4.5米。
【水松】大湖鄉六錦村有兩株水松,樹齡在500年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