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絲鈍尾鰕虎

命名者(Bleeker,1853)棲息深度0-5公尺中文名六絲鈍尾鰕虎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鰕虎科經濟性否科號科名F460 Gobiidae食用魚類否中國大陸名六絲鈍尾鰕虎魚最大體長15cm觀賞魚類否其他中文名甘仔魚、狗甘仔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六絲鈍尾鰕虎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英文俗名:Pinkgraygoby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1背鰭:Ⅷ;第2背鰭:14~17。臀鰭:12~15;胸鰭:21~23;腹鰭:Ⅰ/5;尾鰭:16~17。縱列鱗30~40;橫列鱗9~11;背鰭前鱗13~16;鰓耙5+9~11。體長為體高的5.8~6.2倍,為頭長的3.2~3.5倍。頭長為吻長的3.6~4.3倍,為眼徑的3.4~4.2倍,為眼間距的7.0~9.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3~3.0倍。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分稍側扁。頭部較大,寬而平扁,具有2個感覺管孔。頰部微突,具有4條水平狀感覺乳突線,無橫列的感覺乳突線和皮褶突起。吻中長,圓鈍。眼大,上側位,眼徑等於或稍大於吻長。眼間距窄,中間凹入。鼻孔每側兩個,圓形。口大,下頜較突出,口裂可達眼中部的下方。上頜具有2行尖銳狀的牙齒,外行齒形狀較大,下頜前部為3行,後部分則為2行,亦為外型齒較大,牙齒形狀內彎且尖銳。舌大,游離,前端呈截形。下顎表面具有3對短小的觸鬚。鰓孔大。鰓蓋上方具有3個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具有2個感覺管孔。體被櫛鱗,頭部的鱗片較小,頰、鰓蓋及項部均被鱗,吻部及下頜則無鱗。第一背鰭起於胸鰭基底的後上方,平放時接近或幾乎伸達第二背鰭的起點。第二背鰭平放時後緣也幾乎伸達尾鰭基部。臀鰭基底長。胸鰭尖圓,稍微長於腹鰭。肩帶??內緣無長指狀肉質皮瓣,但隱藏有2個顆粒狀的肉質皮突。左右鰭癒合為一吸盤。尾鰭尖長。體呈黃褐色,體側有4~5個暗色斑塊;第一背鰭前部邊緣為黑色,其餘各鰭為灰色。(林上智、林沛立編寫2012/10)棲所生態暖溫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於淺海及河口附近海域。以多毛類、小魚、對蝦、糠蝦、鉤蝦為食。生長快速,1年內魚體可由仔魚長達67~113mm。一齡魚體長可達135mm,二齡魚體長可達155mm。
六絲鈍尾鰕虎六絲鈍尾鰕虎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中國、韓國與日本等。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具有一定的漁業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