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洞橋

六洞橋在貴陽市南明區博愛路,位於貫城河下游,流入南明河;六洞橋原名月殿虹橋。(道光)《貴陽府志》說:六洞橋在永祥寺前,有橋六,橫臥碧波間;清人劉蘊良(貴陽人、同治進士)以南明河水環繞城垣,呈太極形,特作一聯“一水倒環分太極,六洞橫鎖鎮中流”。可見六洞橋的名聲之大。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六”之謎,地靈人傑,

基本介紹

不熟悉貴陽的外地人乍聽六洞橋會很自然認為這是一個有六個橋洞的橋,其實六洞橋不是一座橋,而是六座橋,每座橋只有一個橋洞。貫城河途經六洞橋時流向奇特,呈牛梭形,內角約為六十度,兩岸有永祥寺、藏甲岩、藥王廟、六橋池館等,人們說這裡風水好,金銀寶地,不僅景致秀美,而且大出人才,可謂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了。為了控制水口,“防止金銀流失”,故在此連築六座橋以鎮之,六橋總稱殿虹橋,但百姓習慣叫六洞橋,風雨數百載,至今六洞橋全部倒塌,而橋名猶存。劉蘊良認為河水環界省垣,作太極形,特作楹聯紀念:“一水倒環分太極;六橋橫鎖鎮中流。”清末著名的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就出生在這兒,其父張瑛為紀念其生在這風光旖旎的六洞橋,故取名之洞。張之洞自小聰明,十一歲時即為貴州全省學童之冠,文才出眾,十六歲鄉試名列榜首,二十六歲殿試中一甲三名進士,此後青雲直上,歷任山西巡撫、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要職。

“六”之謎

六洞橋位於貫城河下游,經原貴陽市第一中學附近的水關匯入南明河。直到清朝,貫城河還是水流清澈,魚翔淺底,鶯歌柳浪,風光宜人的天然河道。在今都司路的都司橋至六洞橋一線,環境空曠,今郵電大樓和朝陽橋之間,沿南明河岸有10多米高的小山坡,山上樹木蔥蘢,山下水平如鏡,是貴陽老城的中心區。都司街、藥王街、大馬槽巷、雙土地巷等都集中在附近,人煙稠密,交通繁忙。不過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河道兩岸往來,有都司橋和匯靈橋已經足夠,有什麼必要每隔10多米就建一座橋呢?而且,為什麼不是4 座,也不是5座,而偏偏是6座橋呢?原來,中國民俗和宗教里,“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數字,《易經》中將其稱為“老陰”之數。由於諧音的關係,民間對陰爻的“六位”和“祿位”、“六六大順”、“六丁興旺”等產生聯想,佛教也有“六如”、“六宗”等概念,因此以“六”為單位的事物比比皆是。比如杭州西湖上,有蘇東坡主持建造的六座橋,“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說的就是這六座橋。再說,古時人們修造橋樑,並不一定是為了實用,無須通過規劃和論證,從“修來世”的目的出發,把修橋鋪路作為善舉,當時是極普遍的行為。貫城河下游是佛道兩教寺廟十分密集的地段,在這裡修建橋樑,容易被“神佛”和民眾了解,前人興,後人跟,修的橋自然就多了。
其二是說為了培植風水。人們為了模仿杭州西湖的六橋,也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修了六座橋。看著六橋,人們又聯想起月宮中六條彩虹,便給橋取名“月殿虹橋”。六洞橋畔曾住過一個叫何履絮的女詩人,她著有“六橋煙雨詩稿”一冊,其中《六橋晚眺》寫道:“河於風景如圖畫,時見賣花人過橋。一磐聲隨流水度,雙欄影倩夕陽描。請將夏氣惟蘭佩,綰得秋光是柳條。最苦擣衣砧杵急,不曾寄遠亦魂銷”。從詩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六洞橋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

地靈人傑

六洞橋畔不光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還是地靈人傑之所在。封疆大吏張之洞就出身在六洞橋,並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代。張之洞的父親張瑛原籍直隸(今北京)南皮。張瑛歷任貴州貴築、威寧知縣,南州同知,興義知府等。張之洞生於貴築縣(今貴陽市)六洞橋之藏甲岩(孔明洞)側,故取名“之洞”,並在貴州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張之洞11歲半時作《半山亭記》而名噪一時,13歲成秀才,16歲回南皮應試中舉成“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授編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四川學政,光緒七年(1881年)授山西巡撫,繼後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授軍機大臣等要職。在此期間,張開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督辦粵漢鐵路等,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學者、重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