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六榕寺塔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420一479年)。
梁大同三年(537年),詔許曇裕法師興建一木塔,供奉從海外迎回的佛舍利,賜名寶莊嚴寺舍利塔。
北宋初年,焚於火,寺仍存而塔已湮滅。
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稱淨慧寺。
宋紹聖四年(1097年),主簿林修與信士王衢歸沙門道琮於舍利塔故址重建寶塔,下瘞佛牙舍利,龕藏賢劫千佛像。
清初,重修六榕寺塔。
1987年,重建大雄寶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為永豐倉,僅存塔及觀音殿。兩年後僧人於塔東重建覺皇殿,改門東向。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淨慧寺一度歸併於西禪寺,以後明正統、嘉靖、萬曆、天啟及清乾隆、鹹豐、同治年間均有重修。
1980年,重修花塔、六祖堂等處,擴寬塔院,
1983年、1987年,先後重建大雄寶殿和觀音殿。
1993年,新建藏經閣。
建築格局
結構
六榕寺塔位於六榕寺中央。平面呈八角形,外觀9級,內連暗層共17層,高57.6米。塔身除斗拱及樓層、欄桿用木製外,其餘大部分用磚砌就,作井筒結構,首層直徑12米,各層砌磚疊澀挑承平座和瓦檐,並逐層向內收進,塔壁上多處有“廣州淨慧寺寶塔磚勸首林主簿並轉運司監勸史首王”等銘文磚,首層的副階和各層琉璃瓦檐出檐較淺,則是晚清重修時的式樣。二層以上的木欄桿,1980年修復時採用仿宋式斗子蜀柱勾欄式,樓梯作穿塔壁繞平座式。
特點
六榕寺塔每層塔身外層都有迴廊圍繞,各層層檐以碧綠色琉璃瓦覆滅頂,檐頂微翹,形如飛鳥展翅,八個檐角每個都懸掛著銅製的吊鐘。樓梯穿過塔壁,樓梯上還有層層疊疊、具有規整幾何花邊的樓梯頂,就如往下傾斜的拱門。
文物遺存
六榕寺塔塔端中央的塔心柱為銅柱,鑄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柱身密布1033尊浮雕小佛像和雲彩繚繞的天宮寶塔圖。千佛銅柱連同塔頂上的金色火焰寶珠、雙龍珠、九霄盤、覆盤和8根鐵鏈等整串構件,重逾5000千克。
歷史文化
南漢時寶莊嚴寺改名為長壽寺、宋初寺。塔均毀於火,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更名淨慧寺。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重修寶塔,下瘞佛牙舍利,龕藏賢劫千佛像,故更名為千佛塔。北來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學家蘇東坡由海南貶所北歸,路經廣州到該寺遊玩時,應寺中僧人道琮之請為寺題字,他見寺內六株榕樹綠蔭如蓋,盤根錯節,氣勢不凡,即欣然書下“六榕”二字,後人敬重蘇東坡遺墨,將“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懸掛於寺門之上,又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將淨慧寺改稱六榕寺,舍利塔稱六榕塔,又名花塔。
保護措施
1989年6月,六榕寺塔被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六榕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六榕寺塔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路87號六榕寺內。
開放時間
全年8:00一16:30。
交通指引
廣州市內乘坐24路、74路、85路、101路、108路、110路、113路、182路、高峰快線8路、夜12路、夜22路、夜40路、夜55路、夜79路、夜8路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