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頭·孤山尋梅》是元代詞人張翥所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層層深入地描寫他的“尋梅”過程;下片則從“尋梅”轉為“賞梅”,並對孤山之梅作出具體細緻的描繪。全詞婉麗風流,寓意深遠,種種奇思妙想,聚於筆端,顯得變幻多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州歌頭·孤山尋梅
- 作者:張翥
- 創作年代:元代
- 出處:《全金元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六州歌頭·孤山尋梅
孤山歲晚,石老樹查牙。逋仙去,誰為主。自疏花,破冰芽。烏帽騎驢處。近修竹,侵荒蘚,知幾度。踏殘雪,趁晴霞,空谷佳人,獨耐朝寒峭,翠袖籠紗。甚江南江北,相憶夢魂賒。水繞雲遮,思無涯。
又苔枝上,香痕沁,麼鳳語,凍蜂衙。瀛嶼月,偏來照,影橫斜。瘦爭些,好約尋芳客,問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瓊朵,插鬢鴉。喚起春嬌扶醉,休孤負錦瑟年華。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風沙。吹斷城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六州歌頭:詞牌名,雙調一百四十三字,前段十九句八平韻八叶韻,後段二十句八平韻十叶韻。
- 孤山:位杭州西湖斷橋邊,為宋代詩人林逋隱居處。
- 查牙:猶“槎牙”,樹木枝權錯出不齊的樣子。
- 逋(bū)仙:即林逋(968—1028年),北宋杭州錢塘人,字君復。少孤力學,放游江淮。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二十年。種梅養鶴,不仕不娶,人稱其“梅妻鶴子”。為北宋隱士,後世常以“逋仙”譽之。
- 烏帽騎驢:隱者騎驢尋梅。烏帽:古代隱者之帽。
- 空谷佳人:喻指梅花,語出唐代杜甫《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空谷:空曠幽深山谷,比喻指賢者隱居處;佳人:比喻梅花。
- 麼(yāo)鳳:鳥名,又稱桐花鳳,羽花五色,體比燕小。常用以喻美女。
- 蜂衙(yá):群蜂早晨聚集,簇擁蜂王,如舊時官吏入衙門排班參見上司。詞中指蜂窠,喻狹小之地。
- 瀛(yíng)嶼:猶“瀛島”,傳說中的仙島瀛洲,位渤海中。詞中比喻仙境。
- 爭些:差一點兒。
- 瓊(qióng)朵:猶“瓊花”,詞中指潔白疏淡的梅花。
- 流芳:指美好時光。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孤山天寒地凍,石老樹禿。現在林逋逝去多年,誰來護理孤山的梅花呢?獨自疏疏地開花,悄悄地冒寒吐芽。烏帽便服騎驢入山,確是一心尋梅。有時走近修竹幽篁,有時闖入荒蘚叢生的僻地,有時不顧酷寒踏著殘雪,有時趁著晚霞。這梅花猶如空山幽谷中的佳人,綠紗翠袖,耐受風寒,孤芳自守。無論在江南飄遊,還是在江北流寓,儘管江水茫茫,雲煙渺渺,迷隔難見,但孤山梅花的幽姿清影卻常在夢中縈繞。
老梅枝上長滿苔須蒼蘚,梅花蓓蕾淡如沁痕,么鳳在其問婉轉鳴叫,雖然寒冷,但蜜蜂卻成群飛舞,傳示出梅花鬱勃生長的氣息。孤山月夜梅影橫斜,更覺清瘦的優姿雅態。希望與二三知己,再到以前去過的那戶人家,開懷暢飲,摘下梅花,插在自己的髮髻上。讓年輕女子來扶持自己,以免辜負了青春時光。美好的光景如流水易逝,轉瞬間就是暮春風沙時節,那時暮笳悲咽,梅花飄零,該是多么淒涼。
創作背景
詞人入官前,曾因父任職杭州在西湖邊度過一段優遊生活。元文宗時有人舉薦詞人,卻不被朝廷所用,詞人難免滋生失意之情,於是前往孤山尋梅,借景抒情,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尋梅。首二句“孤山歲晚,石老樹查牙。”點明時地風物。著墨無多,卻渲染出一種高古情調,為林逋和梅花提供了典型環境。“逋仙去,誰為主。自疏花,破冰芽。”數句言自林逋去後,孤山春色無主,梅花也顯得分外寂寥。“自疏花”的“自”,表達惋惜惆悵情調。這裡,詞人把對前賢的懷念與對梅花的憐惜,都凝聚在這一個“自”字上。“烏帽騎驢處。近修竹,侵荒蘚,知幾度。踏殘雪,趁晴霞。”數句,寫尋梅經行處。烏帽是平民的標誌,系詞人自指。修竹、荒蘚,是所見景物;殘雪、晴霞,指不同的時間。可見詞人尋梅不止一次。“空谷佳人,獨耐朝寒峭,翠袖籠紗。”三句,化用杜甫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不過杜詩意味悲涼,這裡則是深情的禮讚。“甚江南江北,相憶夢魂賒。水繞雲遮,思無涯”,此時正是梅花開放時節,詞人的思緒夢魂,越過迢迢雲水,飛遍江南江北。
下片寫賞梅。“又苔枝上,香痕沁,麼鳳語,凍蜂衙。”這四句是對梅花味、聲、形的細膩狀寫。梅花不能自己發出聲音,詞人便展開想像的翅耪,臆想著像這樣高潔的花卉,定然會招引來百鳥如鳳凰之類的歡鳴和酬唱,把個寒風中孤零零迎風傲放的梅花簡直寫活了,從而賦予自己所熱愛的梅花一種活潑熱鬧的品格;而“凍蜂衙",似是摹寫梅花花蕾的巧制繁密與玲瓏剔透,形象而又貼切。“瀛嶼月,偏來照,影橫斜’’三句是說梅花在月下的景觀,月光清冷,梅影交錯。“瘦爭些,好約尋芳客,問前度,那人家”四句,是說儘管天冷人瘦,但自己仍然不能忘懷而約請同好前來尋訪梅花。並一起來到前幾年孤山訪梅時曾經落腳的山戶人家。於是依照從前賞梅來此時的慣例,喝酒助興。 “重呼酒,摘瓊朵,插鬢鴉’’,把酒賞花,喝到高興處,便摘朵梅花,插在頭上。至醉時便“喚起春嬌扶醉’’,讓一旁侍候的丫環女子攙扶著繼續流連於梅花之間,為的是“休孤負錦瑟年華”。詞人這樣忘情於梅花之間,醉得不能自持,還勸扶自己的“春嬌”莫辜負青春年華,詞人擔心花開一朝,美景難再,如若不能及時觀賞,便會化為沙塵,平添幾多憂愁甚至怨恨。即“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風沙。吹斷城笳。”
詞人在描繪中既摻雜著從沒有尋到至尋到的喜悅,又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對悔的憐惜。既著力刻畫梅花的美,又注意化用前人詩句,進一步把梅花詩化。這首詞既不由豪放慷慨之舊徑,也不入婉約華艷之品。其領字的運用,脈絡的勾勒,有得於周邦彥,而聲情風格,清剛跌宕,則頗似姜夔。
名家點評
近代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拔荊《詞史》: 張翥向以詠物詞稱著,他的詠物詞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也較高,其中尤以詠梅詞最為突出。他的《六州歌頭·孤山尋梅》最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全詞鋪敘有致,層次分明,脈絡井井,甚見功夫。
作者簡介
張翥(1287一1368年),字仲舉,晉寧(今江蘇省武進縣)人。嘗拜李存為師,並從仇遠受詩法。至元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不久退居淮東,起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預修宋、遼、金三朝史書。累遷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給俸終身。學者稱“蛻庵先生”。著有《蛻庵集》五卷,《蛻岩詞》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