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家二體
- 類型:史書
- 體裁:史流史體
- 屬於:歷史編纂學
“六家”之論,其流有六,“家”的內涵,“二體”說,左氏及《漢書》二家,“二體”之辨,“家”、“體”流變,評價,後代學者,“一家言”與創舉,
“六家”之論
其流有六
劉知幾通過對古往今來史籍源流的考察,認為大體上不出六家範圍。《六家》篇說: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恆厥體。榷而為論,其流有六:
一曰 《尚書》 家;
二曰 《春秋》 家;
三曰 《左傳》 家;
四曰 《國語》 家;
五曰 《史記》 家;
六曰 《漢書》 家。
“家”的內涵
這裡劉知幾所謂“六家”之論,與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中所謂“六家”的涵義是不同的。劉知幾的“六家”論,是要區分史籍類別,追溯史籍源流;而司馬談的“六家”論,則是論述學術發展大勢,是論學本源流。因此,二者“家”的內涵是不相同的。
就劉知幾“六家”論的具體內容而言,其中的《尚書》家與《春秋》家,劉知幾借用《禮記·經解》的話,認為前者旨在“疏通知遠”,後者要在“屬辭比事”;《左傳》家和《國語》家旨在述說經義,《國語》家是於《左傳》之外“稽其逸文,纂其別說”,以釋經義;《史記》家“鳩集國史,採訪家人,上起黃帝,下窮漢武,紀傳以統君臣,書、表以譜年爵”,創立了紀傳體;《漢書》家的特點是言簡意賅,包舉一代,成為後世正史範本。
“二體”說
左氏及《漢書》二家
劉知幾從史籍源流角度提出“六家”說,這“六家”應該說是綜合了史書體裁和史書內容而言的。而當他純粹從史書的外部形態即史書體裁來論說時,又提出了“二體”說。
《六家》篇通過對六種史體的具體論述後,進而總結道:“考茲六家,商榷千載,蓋史之流品,亦窮之於此矣。而朴散淳銷,時移世異,《尚書》等四家,其體舊廢,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漢書》二家而已。”這就是說,“六家”當中,真正流傳於世者,唯有左氏及《漢書》二家,而這裡的“二家”,則顯然是指《左傳》之編年體和《漢書》之紀傳體,是純粹就史書體裁而言的。
“二體”之辨
不過,關於“二體”的代表著作,《二體》篇有一處說法與《六家》篇的說法是不一樣的,《二體》篇說:“既而丘明傳《春秋》,子長著《史記》,載筆之體,於斯備矣。”這裡的“二體”是指以《左傳》為代表的編年體和以《史記》為代表的紀傳體,認為二書史體的創立,標誌著史書編纂體裁的完備。我們說紀傳體是以《史記》為代表還是以《漢書》為代表,其內涵是不同的,《史記》的紀傳體是通史紀傳,而《漢書》的紀傳體是斷代紀傳。如果綜合《史通》一書所反映的劉知幾的歷史編纂思想來看,他所說的“二體”,應該是指編年體和斷代紀傳體,因為一方面《二體》篇又說漢代以後的史書編纂是“班、荀二體,角力相爭,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後來作者,不出二途。”這裡已經說得很明確,史書編纂不出之“二途”,就是班固《漢書》為代表的斷代紀傳和荀悅《漢紀》為代表的編年體。這裡以荀悅《漢紀》為編年體的代表,無改於《左傳》編年體的性質;而《漢書》為代表的紀傳體則強調的是斷代。另一方面從《史通》關於通史紀傳與斷代紀傳的評價可知,劉知幾是崇尚斷代紀傳,而不主張通史紀傳的做法的。《六家》篇說,通史紀傳“疆域遼闊,年月遐長……事罕異聞而語饒重出,此採錄之煩者也”,故不便做也不易做。而《漢書》的斷代紀傳,“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賅密,故學者易討,易為其功;自邇迄今,無改斯道”,故而便於做,也容易做好。劉知幾的說法,其實也是漢晉史學發展真實情況的一種反映。
“家”、“體”流變
當然,劉知幾也看到了史之“家”、“體”還存在著一個流變的問題,《雜述》篇說:“爰及近古,斯道漸煩,史氏流別,殊途並騖,榷而為論,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記,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瑣言,五曰郡書,六曰家史,七曰別傳,八曰雜記,九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簿。”
劉知幾認為,史書之“六家”、“二體”在演變過程中,到了近古,主要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十流”。劉知幾關於史籍的分類,還有正史、雜史之分,他視“六家”、“二體”為正史,而對於近古史書“十流”的出現,他一方面認為這是“斯道漸煩”的表現,將它們歸於“雜史”類;另一方面又能用變易的眼光來看待史體的變化,能夠將史書之“家”、“類”與“流”相結合來觀察史學的演變,這是其通識意識的一種體現。
評價
後代學者
劉知幾提出的“六家二體”說,得到了後代不少學者的認可。如清代學者浦起龍在所著《史通通釋舉要》中就說:“《史通》開章提出四個字立柱棒,曰‘六家’,曰‘二體’。此四字劉氏創發之,千古史局不能越。”
“一家言”與創舉
我們認為,劉知幾的“六家二體”說,不失為中國古代歷史編纂學的“一家言”。
第一,劉知幾以“六家”、“二體”來總結隋唐以前史書體裁體例,難免過於武斷、絕對化,因為這“六家”、“二體”並不能涵蓋史體之大全。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六家”、“二體”確實是這一時期史書的主要體裁或流派,這種分類基本上符合這一時期歷史編纂學發展的實際情況。
第二,從“六家”到“二體”,從“六家二體”到“十流”,它集中反映了劉知幾的歷史通識、通變思想。
劉知幾認為,隨著“時移世異”,一些史體會被廢棄,而一些新的流派又會產生,《尚書》等四家的廢棄和近古“十流”的產生,便說明了這一點。
第三,劉知幾以“家”論史,其“六家”之論蘊含了一個重要思想,那就是認為經史同源。
在劉知幾看來,《尚書》既是經學之源,“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史通·斷限》。又是史學之源,《史記》、《漢書》就是從《尚書》、《春秋》那裡發展而來的,“昔《尚書》記言,《春秋》記事,以日月為遠近,年世為前後,用使閱之者燕行魚貫,皎然可尋。至馬遷始錯綜成篇,區分類聚,班固踵武,仍加祖述”。(《史通·編次》)。劉知幾認為,《尚書》家的記言和《春秋》家的系年記事這些古老的史書編寫方法,到了司馬遷時,已經注意按類區分和記述史書的內容了,正是通過他的“錯綜成篇,區分類聚”,從而創立了紀傳體這種新的史書編纂方法。這裡一個“類”字,充分體現了古代歷史編纂學的發展,也是經史分途的重要標誌,它表明史學已經從經學中獨立出來,成為與經學並行的學科。
毫無疑問,視《尚書》與《春秋》為史家之一流派,這是劉知幾的創舉,他不但體現了劉知幾的理論勇氣和實事求是的治學思想,而且對後世經史關係理論的深入探討有著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