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陳山店陳氏

六安陳山店陳氏

六安市椿樹鎮陳山店陳氏發祥地為今六安市金安區椿樹鎮陳安村境內,因明朝時里人仰慕始遷祖高風譬如泰山北斗,故名“陳山人店”。據清同治八年二修《陳氏宗譜》懋學公,字覺中所撰源本序載:“予先世婺源人也,宋南渡,我祖棐公為句曲令......而我青崖公生焉,娶泗城郡主朱公長女......明初隱六安州,開基發祥,振振繩繩,人文蔚起......”

始遷祖為世旻公,字斗樞,號渤海,晚年又號青崖老人,族人稱青崖公。娶朱夫人泗城郡主朱公長女,生子二:長耔,字滋甫,號伯來,又號東園,由恩貢任浙江寧波府同知;次耦,字潛甫,號亞來,又號彭山,歲貢生,任河南彰德府教授......明初,始遷祖世旻公居泗州,因仕元救民有功,洪武三年太祖授金吾左衛指揮不受,又封錦衣衛指揮復辭不受,遂掛冠中都門,隱六安東山。此後,陳氏子孫推衍,宗族昌大,聲震皋西。

六安市椿樹鎮陳山店陳氏自明初由泗遷六以來,距今約600餘年,支系分明,分為二門六房,分別是:長門耔公長房亨公支下、長門耔公二房亮公支下、長門耔公三房忠公因戰死無嗣;二門耦公長房京公支下、二門耦公二房德公支下、二門耦公三房高公支下、二門耦公四房充公支下。長門亨公支系及其他支系或因做官經商、逃亡遷徙,以山東、江蘇、陝西、四川、河南乃至合肥均有支系,具已失考。

陳氏宗祠建於清乾隆十九年,建國後曾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幸在文革時期被毀。《陳氏宗譜》自清嘉慶十四年始已歷五修,2020年春籌備六修並重建宗祠......

歷史發展,六安陳山店陳氏歷史發展,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姓氏圖騰,字輩排行,祠堂對聯,聖諭六條,家訓十條,特色家規,4家譜文獻,

歷史發展

六安陳山店陳氏歷史發展

六安陳山店陳氏自明初從泗州(今江蘇盱眙、淮安,安徽泗縣、天長一帶)遷徙至六安以來,耕讀傳家,詩書繼世,後族大丁繁,復分支於淠西,蔦延蘿緒,桐茁蓀枝。溯瓜衍於虞廷,竟椒蕃於皋邑,根深實茂,源遠流長。期間經歷明末兵燹、清廷中興、太平天國之亂、滿清遜位,民國肇興、紅軍圍城,日寇侵占、白狼大刀會、李老末等各股匪力串擾六安縣、新中國成立、大躍進及文革之流到改革開放......見證許多六安歷史變遷。
如今,陳山店陳氏子孫繁衍,瓜瓞綿綿,六安本地分布甚廣,主要分布在:金安區、裕安區、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壽縣。距今已有600餘年,傳26世,人才輩出,均能恪守家風,仁禮處世,心格宙汽懷家國天下,雖遍布各地,卻能保持熱情,兢兢業業,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2019年六安陳山店陳氏各支系代表暨六修籌備會留影2019年六安陳山店陳氏各支系代表暨六修籌備會留影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潁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敦本堂:敦本注重根本,古時多指注重農事本,古時灑舉多指農業。《宋書·武帝紀中》:“公抑末敦本,務農重積,采蘩實殷,稼穡惟阜。” 唐 孟郊 《藍溪元居士草堂》詩:“讀書業雖異,敦本志亦同。” 清 馮桂芬 《序》:“閱其書:勤農桑,疏溝洫,重學校。大恉以興教化、敦本厚俗為務。
敦本堂敦本堂

姓氏圖騰

“陳”,由“東”和“太陽升降的階梯”組成。東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估市估扶桑、若(叒)、建木。日在木下為杳,日在樹頂為杲,日在地平為旦,日在山下為昏,日在午前午後為昃,當槫木轉為建木天干時稱為“重”,所以古代“重”、“東”為一義。樹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為陳,古代有陳倉、陳留、陳等,它們都是天文觀測中心,也都是當時陳的首都或京城。
陳姓始圖騰陳姓圖騰的形象:兩側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隊待發的戰車,戰車上有手持戈戟列隊以待的三軍。
陳姓圖騰的產生,先從陳字說起。陳字的含義之一是陣列。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故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於國土待戰出征。史載:是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高輪車成為黃帝部落的象徵,故黃帝又稱軒轅氏。而陳氏是黃帝後裔,自然與車有關;加之陳姓形成那個時代,即陳國建國初期,陳胡公是周武王乘龍快婿,陳國與周王朝關係甚密,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戰入侵的東夷、匪幾淚匙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候國,干戈擾攘,征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在這個時期形成,陳姓圖騰也就此產生。
陳氏圖騰陳氏圖騰

字輩排行

按嘉慶年間一修宗譜:自十三世以先字起派,後世子孫須謹遵之,勿得更易顛倒,致失尊卑之序。大書定派於左:
新派二十字
先本立開緒,自虞久賜昌,
貽謨興振起,燕翼盛斯光。
按民國年間四修宗譜:又增二十字:
先本立開緒,自虞(於)久錫(習)昌
功名(明)仁義信,富貴壽賢良
敬禮芳廷詔,恭寬蔚寶華
傳家增祖德,相國肅乾綱
六安陳山店陳氏字輩六安陳山店陳氏字輩

祠堂對聯

潁川綿世澤,
敦本振家聲。
淠水流芳,
敦本家聲。
祖功宗德先人之流澤孔長,催乃糊雄
木本水源後世之孝思宜篤。
淠水流深仁厚第,
龍山綿延孝義家。

聖諭六條

孝順父母 尊敬長上
和睦鄉里 教訓子孫
各安生理 勿作非為

家訓十條

孝順、忠貞、式好、正家、勵學、修德、勤業、節用、禮義、廉恥

特色家規

家規十六條
1、孝弟當遵
2、宗族當睦
3、名分當正
4、祠墓當重
5、閨門當肅
6、節儉當崇
7、淫賭當戒
8、職業當修
9、爭訟當息
10、四禮當行
11、錢糧當賦
12、酗斗當止
13、交友當慎
14、姻里當厚
15、邪術當禁
16、譜事當謹

4家譜文獻

六安陳山店《陳氏宗譜》,(清)陳道高、陳開厚、陳緒鴻等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婚糠鞏本殘缺本,共十一卷。現被收藏在先生店鄉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支譜》,(清)陳緒曾(字又新)、陳自強、陳益三等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共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徐集鎮、東河口鎮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宗譜》,(清)陳緒曾(字又新)、陳緒浩、陳自強等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共十四卷。現被收藏在在椿樹鎮、中店鄉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宗譜》,(民國 )陳煥然(字銘新)、陳虞歷(字象時)、陳緒傳(字象賢)等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石刻活字印本,共二十五卷。現被收藏在孫崗鎮黃小店村、裕民村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家規彙纂》,(民國 )陳叔豹等修,民國九年, 影印本,共二轎主套十五卷。現被收藏在徐集鎮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記宗譜》,陳久忠(號嘯泉)、陳自盛、陳虞貴(號相谷)、陳乾章、陳久昇等修,公元1995年,影印本,共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各分支宗親家中。
陳姓始圖騰陳姓圖騰的形象:兩側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隊待發的戰車,戰車上有手持戈戟列隊以待的三軍。
陳姓圖騰的產生,先從陳字說起。陳字的含義之一是陣列。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故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於國土待戰出征。史載:是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高輪車成為黃帝部落的象徵,故黃帝又稱軒轅氏。而陳氏是黃帝後裔,自然與車有關;加之陳姓形成那個時代,即陳國建國初期,陳胡公是周武王乘龍快婿,陳國與周王朝關係甚密,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戰入侵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候國,干戈擾攘,征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在這個時期形成,陳姓圖騰也就此產生。
陳氏圖騰陳氏圖騰

字輩排行

按嘉慶年間一修宗譜:自十三世以先字起派,後世子孫須謹遵之,勿得更易顛倒,致失尊卑之序。大書定派於左:
新派二十字
先本立開緒,自虞久賜昌,
貽謨興振起,燕翼盛斯光。
按民國年間四修宗譜:又增二十字:
先本立開緒,自虞(於)久錫(習)昌
功名(明)仁義信,富貴壽賢良
敬禮芳廷詔,恭寬蔚寶華
傳家增祖德,相國肅乾綱
六安陳山店陳氏字輩六安陳山店陳氏字輩

祠堂對聯

潁川綿世澤,
敦本振家聲。
淠水流芳,
敦本家聲。
祖功宗德先人之流澤孔長,
木本水源後世之孝思宜篤。
淠水流深仁厚第,
龍山綿延孝義家。

聖諭六條

孝順父母 尊敬長上
和睦鄉里 教訓子孫
各安生理 勿作非為

家訓十條

孝順、忠貞、式好、正家、勵學、修德、勤業、節用、禮義、廉恥

特色家規

家規十六條
1、孝弟當遵
2、宗族當睦
3、名分當正
4、祠墓當重
5、閨門當肅
6、節儉當崇
7、淫賭當戒
8、職業當修
9、爭訟當息
10、四禮當行
11、錢糧當賦
12、酗斗當止
13、交友當慎
14、姻里當厚
15、邪術當禁
16、譜事當謹

4家譜文獻

六安陳山店《陳氏宗譜》,(清)陳道高、陳開厚、陳緒鴻等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殘缺本,共十一卷。現被收藏在先生店鄉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支譜》,(清)陳緒曾(字又新)、陳自強、陳益三等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共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徐集鎮、東河口鎮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宗譜》,(清)陳緒曾(字又新)、陳緒浩、陳自強等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共十四卷。現被收藏在在椿樹鎮、中店鄉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宗譜》,(民國 )陳煥然(字銘新)、陳虞歷(字象時)、陳緒傳(字象賢)等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石刻活字印本,共二十五卷。現被收藏在孫崗鎮黃小店村、裕民村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氏家規彙纂》,(民國 )陳叔豹等修,民國九年, 影印本,共二十五卷。現被收藏在徐集鎮宗親家中;
六安陳山店《陳記宗譜》,陳久忠(號嘯泉)、陳自盛、陳虞貴(號相谷)、陳乾章、陳久昇等修,公元1995年,影印本,共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各分支宗親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