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學僧傳

六學僧傳

凡三十卷。元代曇噩撰。今收於卍續藏一三三冊。全名新修科分六學僧傳。收錄自後漢明帝永平十年(67)至宋代之高僧一二七三人之傳記,依六學(慧、施、戒、忍辱、精進、定)、十二科(譯經、傳宗、遺身、利物、弘法、護教、攝念、特志、義解、感通、證悟、神化)分類。書成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卷首並附有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皇子魏王之跋文。為收錄僧傳數量最多之著作。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評價,

基本信息

收在《卍續藏》第一三三冊。乃僧傳之類書中,收錄人數最豐者。全書所收,系後漢明帝永平十年(67)至宋代之高僧一二七四人之傳記,依六學、十二科分類。即︰
(1)慧學之譯經科有迦葉摩騰(後漢)等六十八人,傳宗科有曇柯迦羅(魏)等二一三人。
(2)施學之遺身科有僧群(晉)等二十五人,利物科有法相(晉)等四十五人。
(3)戒學之弘法科有支道林(晉)等一二四人,護教科有僧鐘(齊)等六十七人。
(4)忍辱學之攝念科有帛遠(晉)等一0九人,持志科有支孝龍(晉)等一二七人。
(5)精進學之義解科有於法開(晉)等一九九人,感通科有安慧則(晉)等一四七人。
(6)定學之證悟科有竺僧顯(晉)等七十六人,神化科有僧朗(晉)等七十四人。◎附︰藍吉富〈新修科分六學僧傳解題〉
本書成於元順帝至正年間。然《卍續藏》本書前有宋·淳熙六年皇子魏王跋道原《景德傳燈錄》之文,該文與六學僧傳全不相干,甚為可怪。不知是否《卍續藏》編輯人士之錯排所致。
本書之作,實系梁、唐、宋三部《高僧傳》之改編改寫。故內容亦包含自東漢至宋初之名僧傳記。曇噩之所以改撰上述三傳為一書,一則以為上述三傳辭章不佳,二則以為上述三傳之體例分科不善。本書作者自序雲︰
‘(梁、唐、宋三僧傳)立十科成書行世,然辭章之出,大率六朝五季之餘也。體制衰弱,略無先秦西漢風。太史黃公庭堅讀而陋之,嘗欲刪治,適未遑及,可恨也。覺范德洪師,顧獨潤色梁傳,以承子長孟堅之業。卒無所事於唐、宋二傳。噫!隘矣。(中略)心佛法以之行,僧業以之明,其六學十二科而已。(中略)茲太史黃公之甚留意於梁、唐、宋三傳也。予為閱諸龕藏以紬繹之。遂苗穮發櫛,以屬稿而藏去焉。(中略)日庵廣慧氏,請予稿以圖鋟梓。(中略)由是而張六學以正佛法之要,列十二科以別僧業之。(中略)得傳一千二百七十又三。得人如傳之數。’
作者所謂‘六學’,即指佛家之六度(波羅蜜多)。全書依六學而分為六部份。每學之下,再分為二科。故為六學十二科。略如下表。
(1)慧學︰譯經科、傳宗科。
(2)施學︰遺身科、利物科。
(3)戒學︰弘法科、護教科。
(4)忍辱學︰攝念科、持志科。
(5)精進學︰義解科、感通科。
(6)定學︰證悟科、神化科。

作品評價

此書之異於梁、唐、宋三部《高僧傳》者,除稍注意文字之敘述藝術外,主要即在此等體例上。然此等新立體例,亦不盡能使人心服。譬如該書之義解科立於精進學內,實則亦盡可立於慧學之下。此外,卷四之唐·玄奘,納入傳宗科,而不入譯經科。卷十一支道林、僧肇併入弘法科而不入義解科。凡此皆頗有可議之處。
此書所載諸僧傳,皆短簡扼要。作者嘗自矜雲︰‘古傳(梁、唐、宋三傳)之卷得七十又四,新傳(即本書)之卷得三十。(中略)有解曰︰古傳之贏也,贏於卷而不贏於傳。新傳之縮也,縮於卷而不縮於傳。’因此,後世讀者若以梁、唐、宋三傳之‘文多為煩’,而欲求一‘以少文而攝多義’者,此書即能符此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