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勝塔,又稱萬壽塔,俗稱“石湖塔”,位於福建省位於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元代建築物, 在歷史上起著海上航標的作用,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六勝塔
- 地理位置: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
- 氣候類型:冬暖夏涼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俗稱:石湖塔
- 體積:高36.06米,底圍47米
- 建築時間:北政和元年(1111年)
簡介,歷史,特點,
簡介
六勝塔又名萬壽塔、石湖塔,巍然屹立於泉州灣入海處———蚶江石湖金釵山上,是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座燈塔。塔高36.06米,底圍47米,花崗石仿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八角五級。每級由塔心、外壁、迴廊組成,有券頂門、方龕各4個。全塔浮雕金剛、力士像80尊。塔蓋八角翹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疊小塔狀,上置金剛寶篋式塔剎。
以石塔為航標,堪稱世界航海史上一絕。它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元代建築物, 在歷史上起著海上航標的作用。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中學歷史教材。
歷史
史載: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勝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該塔被元軍毀壞。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航海實業家凌恢甫捐資重建。該塔1961年被定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今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其介紹被收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三冊。
六勝塔建於北政和元年(1111年),坐落於石獅市湖海濱的金釵山上,已廢存。 我們今天看的塔,則是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塔系渾體石砌,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八角五層,底圍約46米,高約31米。其外形與結構,跟泉州 開元寺的東西塔略同。它也是由外壁、迴廊及塔心三部分組成的;每層 也設四門、四龕,且位置逐層互換;石龕風有石佛,龕外兩旁有浮雕“金剛”、“力士”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等。從卷形入內,則是迴廊和塔心;塔心呈八角形 ,但中空似井,可以直下,這是與東西塔不同之處。在各層轉角處的巨大石柱上, 它不作東西塔的方形“盧斗”,而用圓形仰蓮盆式。同時,“雀替”的手法也較東 西塔繁複,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六勝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濱,是當時海外交通繁榮的歷史見證。根據傳說,當年這裡有18個渡口,停泊著亞非各國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極一時。清初,這裡又成為大陸與台灣對渡的中心碼頭。六勝塔飽經風霜800多年,猶如一枝擎天紅燭,放射著光芒,照亮海上“絲綢之路”,為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開道,指引著海峽兩岸同胞的親密往來。當人們緩登塔頂,可以俯瞰浩瀚海峽和往來穿梭的舟楫。
特點
六勝塔另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每層塔的橫樑上都刻著建造者的姓名和時間 。底層南面拱門的門額上懸一塊“花帶碑”,刻著“萬壽寶塔”四個字,右偏旁則 刻著“至元丙子臘月立”(1336年12月),“檀樾錦江凌恢甫建”等字樣。 六勝所處的石湖,是泉州沿海的一個小港,在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發達時期,它和安海一樣,都是外國商船的寄泊之處。據說,當時這裡曾圍築城牆,有渡口十八個,所泊的船舶常近百艘。它不但顯示了海外貿易的繁榮,同時為六勝塔的建造, 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和條件。 如今,六勝塔雖剎圮頹,部分塔檐石掉落,但基本保持原狀,仍舊巍巍翼翼地 挺立在金釵山上。遊人援塔登頂,可以俯瞰來往如織的海中舟楫;遙望隱約出現的 清源、紫帽諸山,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它的對面和近旁,秀塗、大墜、小墜 、蚶江、祥芝,均相銜海域,成為泉州灣的天然障。南則與“姑嫂塔”遙遙相對。 每當朝陽霧色,染萬頃碧波,五彩繽紛,遊人至此,如臨蓬菜仙閣,確實是處值得 遊覽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