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交通運輸行業技術進步,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我部修訂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
- 文號:交科技發〔2014〕165號
- 發布機構:科技司
- 發文日期:2014年08月19日
文號,通知,全文,公路設計與施工。,公路養護與管理。,橋樑設計與施工。,橋樑養護與管理。,隧道設計與施工。,隧道養護與管理。,港口建設與維護。,航道建設與維護。,道路運輸。,水路運輸。,綜合運輸。,城市公共運輸。,城市配送。,需求管理。,公路。,水路。,城市交通。,公路。,水路,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運行監測,運輸組織與管理,收費與支付,車(船)聯網和主動安全,信息服務,大數據技術套用,網路與信息安全,解讀,
文號
名 稱: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的通知 | |
文 號:交科技發〔2014〕165號 | 發布機構:科技司 |
發文日期:2014年08月19日 | 主題分類:行業標準 |
索 引 號:2014-00541 | 主 題 詞:技術;政策 |
通知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交通運輸廳(局、委),有關交通運輸企業,部屬各單位,部內各單位:
為促進交通運輸行業技術進步,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我部修訂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1997年6月頒布執行的《公路、水運交通主要技術政策》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章)
2014年8月11日
全文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2014年8月
目 錄
前 言. - 1 -
一、...................................... 公路工程 - 2 -
(一) 公路設計與施工. - 2 -
(二) 公路養護與管理. - 3 -
(三) 橋樑設計與施工. - 3 -
(四) 橋樑養護與管理. - 4 -
(五) 隧道設計與施工. - 5 -
(六) 隧道養護與管理. - 5 -
二、.................................................................................... 水運工程 - 6 -
(七) 港口建設與維護. - 6 -
(八) 航道建設與維護. - 8 -
三、.................................................................................... 運輸服務 - 9 -
(九) 道路運輸. - 9 -
(十) 水路運輸. - 10 -
(十一) 綜合運輸. - 11 -
四、城市交通. - 13 -
(十二) 城市公共運輸. - 13 -
(十三) 城市配送. - 14 -
(十四) 需求管理. - 14 -
五、安全應急. - 15 -
(十五) 公路. - 15 -
(十六) 水路. - 16 -
(十七) 城市交通. - 18 -
六、節能環保. - 19 -
(十八) 公路. - 19 -
(十九) 水路. - 20 -
(二十) 城市交通. - 23 -
七、信息化. - 23 -
(二十一) 基礎設施運行監測. - 23 -
(二十二) 運輸組織與管理. - 24 -
(二十三) 收費與支付. - 24 -
(二十四) 車(船)聯網和主動安全. - 24 -
(二十五) 信息服務. - 25 -
(二十六) 大數據技術套用. - 25 -
(二十七) 網路與信息安全. - 25 -
前 言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和服務性行業,是技術套用與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為推廣先進成熟技術,鼓勵套用已有一定基礎、具有發展潛力的技術,推動技術更新換代,實現交通運輸行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推動行業提質增效升級,制定本技術政策。
當前,我國交通運輸發展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需求總量不斷增長,需求層次快速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技術難度加大,行業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高,實現建設、養護、管理和運輸服務協調發展的任務艱巨。制定和實施行業技術政策,採取引導、支持和鼓勵性政策措施,促進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行業發展中的套用,對於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行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制定本技術政策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聚焦“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發展,針對行業發展速度快、技術要求高的重點領域,系統總結技術發展新進展,注重把握科技發展新趨勢,體現技術政策的時代性和系統性,促進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技術政策分公路工程、水運工程、運輸服務、城市交通、安全應急、節能環保和信息化7個領域,總計70條主要政策,側重反映近年來各領域取得的套用面廣、效益顯著的新成果,兼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大力發展的新技術。
一、 公路工程
公路設計與施工。
1. 鼓勵套用公路勘察設計新技術,提升勘察設計水平。推廣套用衛星數字地球、航測遙感影像、雷射雷達掃描和便攜數字攝影測量等技術,提高公路工程勘測的精度和效率。鼓勵套用基於“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3S)的動態勘察設計技術、三維聯動CAD設計系統和公路基礎設施信息建模(BIM)技術與裝備。鼓勵在設計中套用三維動畫、虛擬仿真和模擬駕駛檢驗等技術。
2. 鼓勵套用路面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推廣套用SBS、岩瀝青、橡膠粉、溫拌等改性瀝青混合料,以及低標號、高模量瀝青混合料和纖維水泥混凝土等新材料,鼓勵套用高性能瀝青路面和旋轉壓實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技術。鼓勵套用路面結構全壽命周期設計理念,推廣瀝青路面多指標設計方法。推廣套用柔性基層、抗裂半剛性基層、連續配筋水泥混凝土和複合式路面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在多雨地區鼓勵套用排水瀝青路面,在水泥資源豐富的地區鼓勵套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推廣套用沙漠、凍土等特殊地質條件下路面修築關鍵技術。推廣套用瀝青混合料拌和自動監控、路面施工質量檢測與質量控制、路面施工交叉污染防控等技術。
3. 鼓勵套用路基穩定和邊坡處置技術,提高公路路基和邊坡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推廣套用凍土、黃土、鹽漬土、膨脹土、軟土和岩溶等特殊地質條件下路基修築關鍵技術。推廣邊坡工點的超前控制及動態設計,鼓勵邊坡支擋結構輕型化,推廣套用路基工程標準化施工技術和台背回填質量控制技術。鼓勵套用邊坡工程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設計理念,加強不良地質的事前診斷和處治,鼓勵實施路基與邊坡的遠程智慧型化監測,發展錨桿、錨索和複合地基等隱蔽工程的無損檢測技術與裝備。
公路養護與管理。
4. 加強公路養護檢測自動化、決策科學化、管理信息化,維護和提高路面性能,延長公路使用壽命。推廣套用路面性能綜合指標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鼓勵套用路基路面自動監測、無損檢測與評價技術。推廣套用路面預防性養護技術、材料循環利用技術、快速養護技術及新材料,加強公路附屬設施的養護與管理,加強養護工程設計。發展公路養護智慧型化專業化機械設備。
橋樑設計與施工。
5. 科學論證、合理選擇橋樑建設方案,樹立全壽命設計理念,重視橋樑耐久性設計,延長橋樑使用壽命。橋樑建設應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橋位、跨徑、淨空和建設規模,優先選用成熟可靠的橋型方案。推廣中小跨徑橋樑標準化設計,重視橋樑關鍵構造設計,提高橋樑精細化設計水平。發展橋樑抗震、抗風、防船撞等防災減災技術。推廣橋樑全壽命周期設計理念,加強耐久性設計。推廣套用可檢測、可維護和可更換設計技術。鼓勵發展鋼結構和鋼混組合結構橋樑,重視新材料套用。鼓勵套用橋樑現代化檢測、監測和維護技術,提高橋樑施工與運營安全水平。
6. 推廣套用先進成熟的橋樑施工工法和裝備,提高橋樑施工技術與管理水平。推廣套用先進可靠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提高橋樑施工的精細化和標準化水平。鼓勵橋樑預製構件的工廠化生產,推廣套用預應力張拉、新型灌漿材料和灌漿智慧型控制技術,提升橋樑構建質量。鼓勵套用橋樑隱蔽工程無損檢測技術和施工過程質量檢驗與控制技術。重視大跨、高墩、深水基礎、纜索吊裝、連拱結構等關鍵施工環節在各種不利工況下的施工組織設計與預案措施研究,提高橋樑施工安全風險管控水平。
橋樑養護與管理。
7. 重視橋樑結構監測和養護,提高橋樑結構長期使用性能。推廣橋樑的日常檢測和預防性養護,建立普通橋樑定期巡查和健康狀況登記制度,加強大型、特大型橋樑養護對策研究,以及地處山洪、土石流、地震高發區重要橋樑的保通應急預案研究。鼓勵套用橋樑檢測、評定、預防性養護與維修加固技術及裝備,加強在役橋樑的結構動態監測,保障橋樑營運安全。推廣套用橋樑典型病害防治技術,加強橋樑易損構件或部位的檢(監)測和維護。
隧道設計與施工。
8. 科學選擇隧道建設方案,推廣套用隧道設計新技術,提高隧道設計水平和結構耐久性能。加強隧道地形選線、地質選線研究和綜合地質勘察,統籌考慮自然條件、施工條件,以及隧道功能和運行安全需求,科學選擇隧道建設方案。重視隧道動態反饋設計,鼓勵套用隧道結構可維護性設計技術,加強隧道主體工程與通風、照明、供配電、監控、消防、救援等的協同設計。根據環境條件,推廣套用隧道防凍保溫技術,發展隧道抗減震技術和隧道節能技術。推廣隧道標準化設計。
9. 鼓勵套用隧道施工新技術與裝備,提高施工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推廣套用隧道施工監控量測技術,提高超前地質預報能力。推廣套用信息化技術,提高施工自動化水平和應急救援水平。鼓勵套用新意法施工技術及其配套裝備,加強圍岩加固技術、地下水保護技術、新型防水材料及防水施工工藝等的研發和套用。提倡使用濕噴技術,限制使用乾噴技術。發展水下隧道建設技術,推廣套用隧道標準化施工與管理技術。
隧道養護與管理。
10. 重視隧道檢測,加強隧道科學養護和運營管理,延長使用壽命,提高服務水平。發展隧道健康診斷和隧道預防性養護技術,鼓勵套用隧道表觀病害快速自動識別技術、襯砌結構快速無損檢測技術、結構變形線上監測技術,以及不中斷交通條件下隧道加固技術與裝備。重視隧道機電設施養護與改造升級,提高隧道機電設施智慧型控制水平、監控水平和防災救援能力。
二、 水運工程
港口建設與維護。
11. 積極運用現代測量技術,提高水域勘察測繪水平。推廣套用遙測、遙感和低空攝影測量等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實現快速成圖。鼓勵套用水下航行器和三維仿真海圖測繪技術。支持套用多波束、旁側聲納水下地形測量及掃海技術。鼓勵套用淤泥質海港浮泥淤積區雙頻適航水深測量技術。推廣套用聲學都卜勒海流剖面儀、聲學波浪儀、遙測波浪儀、光學濁度計、自動驗潮儀等先進水文觀測儀器設備,逐步取代直讀式海流觀測、目視波浪觀測、現場采水樣含沙量測和人工驗潮等水文觀測方法。推廣套用雷射探測技術及磁力探測技術。鼓勵套用帶波浪補償的鑽探設備、鑽探平台,鼓勵套用海床式靜力觸探設備。
12. 在水工建築物設計中融入全壽命理念,完善可靠度設計方法,推廣套用適用的結構型式。在水工建築物設計中,積極引入全壽命周期設計理念,不斷完善可靠性設計方法,鼓勵套用虛擬仿真設計技術,加強深水惡劣條件下設計施工技術研究。推廣套用大直徑灌注樁、遮簾式板樁和分離卸荷式板樁等碼頭設計技術與施工工藝,推廣碼頭結構標準化設計。鼓勵套用箱筒型基礎、半圓體等新型防波堤結構,推廣套用防沙堤充填砂袋結構。在內河及大型庫區,鼓勵套用框架墩型結構、箱筒型結構及大跨結構體系。
13. 發展新型防護技術,提高水工建築物結構耐久性。鼓勵套用結構耐久性定量設計技術,推廣套用綠色環保的新型結構防護技術。鼓勵開發套用新型混凝土添加劑、製備高性能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推廣套用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電化學保護技術,推廣套用耐腐蝕鋼筋以及節能、環保、性能優良的土工合成材料,鼓勵套用先進成熟的陽極材料、混凝土結構有機矽浸漬防腐蝕材料、鋼結構新型塗層及礦脂包覆防腐材料。
14. 發展港口地基處理技術,提高地基加固效果和效率。推廣套用疏浚淤泥質吹填土二次真空預壓地基加固技術。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套用真空預壓、真空聯合堆載預壓、高真空擊密等軟基加固技術。鼓勵套用超軟土地基加固技術、水下真空預壓和擠密砂樁地基加固技術。
15. 鼓勵套用水工結構檢測、診斷與加固改造技術,提升水工建築物安全運行水平。鼓勵套用水工建築物耐久性評價技術、水下成像檢測技術。推廣套用無損檢測技術,發展基於退化理論的剩餘使用壽命預測模型,健全基於可靠度指標的評估標準體系,鼓勵套用結構整體安全性線上監測、預警技術,鼓勵開發惡劣條件下地基基礎快速維修加固技術和限制條件下加固改造技術。推廣已建海港工程外加電流陰極保護和電脫鹽技術。鼓勵套用水工結構物檢測與健康診斷技術。積極發展快速荷載試驗法、樁承載力自平衡試驗法、樁底載入法等先進樁基檢測技術。
航道建設與維護。
16. 鼓勵套用深水航道建設與維護技術,提高航道通過能力。發展航道淤積預報技術,提高航道的使用效率和維護水平。發展河口深水航道減淤技術。在粉沙質海岸航道建設與維護中,鼓勵套用基於重現期理論的航道驟淤預報技術。在適宜地區推廣套用複式航道建設技術。在淤泥質海岸,推廣套用適航水深技術和走航式適航水深測量技術。鼓勵套用通航水深、水文動態監測和預報技術。發展極端條件下波浪、潮流和泥沙綜合觀測技術。
17. 鼓勵套用長河段系統治理技術,提高航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長河段系統綜合治理。發展大型水利樞紐運行、自然災害等影響下航道整治技術。發展物理模型、數學模型、船舶操縱模擬和複合模型等模擬技術,提高長河段航道整治模擬技術水平。推廣測試設備自動化,實現數據處理智慧型化及數據共享。
18. 加快發展通航樞紐建設與運行維護技術,提升船舶通過能力。加強雙線或多線船閘平面布置與建設技術研究。推廣套用潮汐河口地區船閘防鹹技術和省水船閘設計技術。發展壩下不銜接段水位降落預報與整治技術。在樞紐運行管理中,發展調峰調度與壩下航段水位實時預報技術、船閘無人值守運行技術、船閘線上監測技術、升船機和多線多級船閘智慧型運營技術及多線梯級聯合調度技術。鼓勵套用船閘快速檢修、檢(監)測和故障分析等技術。加強礙航閘壩復航技術研究。
19. 套用先進實用航標技術,提高航道通航保障能力。推廣可再生能源、長效油漆、噴砂除銹、發光二極體(LED)等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在航標中的套用。推廣套用航標遙測遙控系統,實現航標實時動態監控。推廣套用虛擬航標和多功能航標技術,提高夜間、風浪、霧況等特殊氣象條件下航標的導助航功能。
三、 運輸服務
道路運輸。
20. 創新道路客運運營組織與服務模式,滿足多樣化運輸需求,提升客運服務品質。加強道路班線客運和城市公交資源整合,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鼓勵條件適宜的農村客運和短途客運開展公交化運營。發展多樣化農村客運組織方式。鼓勵旅遊客運與班線客運資源共享。加快發展汽車租賃網路化服務體系。推進公路客運聯網售票發展。
21. 發展先進貨運組織模式,提高貨物運輸效率。引導發展甩掛運輸、零擔快運、集裝化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重視發展特種貨物運輸、冷藏運輸等專業化運輸服務。鼓勵貨物運輸集約化、規模化、網路化發展。加強貨物運輸基礎數據採集與市場監測,提高道路貨運經濟運行分析能力。
22. 完善營運車輛技術標準,提高營運車輛專業化、標準化水平。鼓勵發展城市配送、甩掛運輸等專用運輸車輛和標準車型,推進幹線公路營運貨車的廂式化、輕質化和標準化。加大電動、天然氣車輛在城市公交、道路客貨運輸中的套用,加快充電、加氣網點及配套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安全、經濟、實用的農村客運車型。完善營運車輛安全性技術標準和汽車列車制動檢測等技術,提升運輸裝備安全技術水平。
23. 加強車輛管理技術套用,提高車輛管理水平。加強車輛準入、在用車輛的維護與修理、安全節能技術要求、車輛綜合性能檢測和車輛退出等管理。鼓勵套用車輛二級維護質量控制和評價技術,支持發展汽車排放系統的檢測和維護(I/M)技術及裝備。鼓勵發展汽車綜合性能檢測技術及裝備。支持建立檢測、維修和監督技術體系,加強檢測、維修企業及其所使用設備的管理。
水路運輸。
24. 推廣套用港口裝卸專業化、智慧型化技術,提高港口裝卸效率。支持貨櫃碼頭向智慧型化方向發展,鼓勵套用貨櫃碼頭自動化裝卸與搬運工藝,鼓勵貨櫃物流全程實時線上監控。鼓勵大宗乾散貨碼頭裝卸作業專業化、自動化,鼓勵開發環保型裝卸工藝與裝備技術。鼓勵液體散貨碼頭推廣套用自動化裝卸工藝。推廣套用港口裝卸輸送設備變頻驅動技術和港口機械線上健康監測技術。鼓勵套用港口作業管控一體化技術、柔性工藝技術。支持發展港口節能減排工藝、裝備和技術。
25. 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提高船舶運輸組織技術水平。支持基於船舶與船閘、航道協調發展的內河船型標準化,提高船舶技術水平。支持發展乾支直達、江海直達、滾裝運輸及船隊運輸等組織方式。
26. 推廣套用內河船舶物聯網技術,提升航運智慧型化水平。推廣套用船舶電子身份驗證,鼓勵發展船舶運行環境感知技術和基於感知數據的船舶適航預警技術,發展數字航道、智慧型航道技術。推廣套用船-船、船-岸自動信息交換技術,促進跨區域管理數據交換和共享。鼓勵套用內河電子巡航和電子航海技術。
綜合運輸。
27. 加強綜合運輸規劃研究。推進建立科學的綜合交通運輸規劃體系,發揮綜合交通運輸規劃對資源配置的戰略引導作用。發展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理論、技術和方法,發展規劃仿真技術,統籌交通運輸、地區、人口、產業以及生態環境,最佳化綜合運輸結構,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完善整體集散和通達功能。
28. 提高綜合客運樞紐場站規劃、設計和運營水平,提高場站整體服務質量與運營效率。積極推廣立體換乘技術,集約利用土地,提高換乘效率。加快發展樞紐中各交通方式協同運營組織和安全、高效換乘組織。提高客運樞紐綜合管控和信息服務水平,增強突發情況下的應急回響與疏散組織能力。加快綜合客運樞紐功能、規模、換乘服務、信息服務、應急疏散等方面標準制定。
29. 提高綜合貨運樞紐的規劃和設計水平,提高物流集散和功能輻射。發展區域型綜合貨運樞紐(物流園區),提升規劃與設計水平。提高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內外部交通組織的科學化水平,提高運輸方式之間無縫銜接水平。鼓勵建設具備多式聯運功能的貨運樞紐型物流園區,提高對外服務的輻射能力。鼓勵專業性冷鏈物流園區、危險品物流園區的發展,建設專業物流園區的多式聯運體系。
30. 積極推進旅客聯程聯運技術套用,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鼓勵發展多樣化、個性化、一站式的旅客聯程聯運及延伸服務,發展多渠道購票、聯網售票、多種支付方式及多種票制套用,鼓勵發展銜接多種運輸方式的旅程規劃服務。鼓勵發展面向旅客聯程聯運的不同交通方式運營同步化與協調調度,提高中轉換乘引導水平,發展旅客與行李物品分離的聯程聯運服務。加強和規範聯程聯運的票據通用信息標準制定,逐步實現“一票式”旅客聯運。
31. 鼓勵貨物高效集約的聯運組織,提高貨物多式聯運轉運效率。發展滾裝運輸、貨櫃聯運等多式聯運運輸組織形式。鼓勵發展貨物跟蹤技術套用和物流信息資源共享,支持發展貨運物流轉運過程中的多式聯運作業無縫銜接和一體化運輸組織。加強和規範聯運單證、多式聯運運輸裝備、裝載單元、換裝設備等方面標準制定,逐步實現“一單制”貨物聯運。
32. 完善綜合運輸技術標準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標準制修訂。建立綜合運輸標準體系,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的共性管理需求和技術需求,制定相關標準。加快城市客運、管理服務、安全應急等領域的技術標準制定,加強工程建設、養護管理、運輸裝備、信息化等領域關鍵標準的制修訂。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制定地方標準,支持地方制定嚴於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地方標準。積極吸收地方標準相關內容,納入國家和行業標準。
四、 城市交通
城市公共運輸。
33. 大力推進城市公共運輸統籌規劃,促進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和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強城市公共運輸與其他客運方式的統籌規劃,強化城市公共運輸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的銜接。促進大容量快速公共運輸線網、常規公共運輸線網、慢行交通線網和樞紐場站在功能、結構及布局上的有機組合,全面提高城市公共運輸系統整體效能。
34. 加強城市公共運輸網路最佳化,提升城市公共運輸網路運營和服務水平。提高城市、城際、城鄉和鎮村客運網路銜接水平,延伸城市公共運輸服務。鼓勵套用客流監測技術,發展適應不同城市規模和結構形態的城市公共運輸網路最佳化模擬與評估技術,促進各層級多種交通方式線網的協調發展。
35. 推進多種交通方式的協同管理,促進城市交通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發展城市客運系統綜合評估評價技術,完善城市客運技術經濟政策,有效評估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城市客運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城市公共運輸區域內協同、跨區域和跨方式協同運營管理水平,提高面向重要時段、重大活動、突發事件的應急調度指揮能力。
36. 積極推廣城市軌道交通網路化運營的先進技術,保障運營安全,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換乘節點客流疏導組織,提高多交路行車組織、列車過軌、共線運營等行車組織水平。鼓勵探索網路化運營模式下軌道交通同站台換乘和上下交叉站台換乘等換乘模式,提高軌道交通運營效率。
37. 加強出租汽車運營管理與服務技術套用,提升出租汽車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充分套用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等技術,提高出租汽車信息採集、行業管理、監控調度的信息化水平,促進多種出租汽車電召服務方式協調發展,加強出租汽車運輸服務水平的監督和考評,滿足出租汽車便利化服務的功能要求,提高服務質量。
城市配送。
38. 大力發展城市配送網路化建設,提高城市物流效率。推廣套用共同配送、統一配送等先進的城市物流網路化配送組織模式。推廣標準化托盤、自動化搬運裝卸工具、射頻識別(RFID)、配送路徑最佳化技術和配送車輛動態導航技術等在城市配送中的套用,降低物流運營成本,提高運轉效率。
需求管理。
39. 積極探索和套用需求管理措施,提高城市交通資源使用效率。發展城市交通系統運行狀況信息採集、監測、發布、模擬以及狀態評估和綜合調度技術,強化城市交通綜合管理。積極探索實施差別化停車收費、停車換乘、擁堵收費等需求管理措施,提高城市交通資源使用效能。
五、 安全應急
40. 加強交通運輸系統安全、基礎設施安全和運輸組織安全風險管理,提高風險防控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建立和完善涵蓋風險辨識、評估、控制和應急的安全風險管理技術體系,加強安全檢查、反恐、防恐技術套用,保障交通運輸的人員安全、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針對地質災害多發區域、氣象災害多發區域、海洋災害多發區域、生態與環境敏感區域等,開展交通運輸系統的風險辨識、評估、預防以及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工作。針對在建和在役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進行風險辨識和風險評估,制定風險控制和應急保障方案。針對大規模群死群傷、危險品化學品爆炸泄漏等運輸安全問題,進行風險辨識和風險評估,制定風險控制和應急保障方案。
公路。
41. 完善公路安全評價機制,發展公路安全評價技術。完善公路建設項目安全評價機制,推廣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的預可、工可和設計階段的安全評價。推廣工程建設的安全管理和公路施工企業的安全考評。
42. 發展公路運營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技術,提高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加強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多發因素的辨識與處置,發展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監測。鼓勵開展公路安全設施的全壽命周期有效性評價。建立健全應急指揮系統、應急預案,以及預警、預報和信息發布體系。
43. 加強道路運輸安全監管,提高重點營運車輛的安全運營水平。推進衛星定位、視頻監控傳輸技術在營運車輛運行和安全管理中的套用。建立聯網聯控系統運營的長效機制。推廣套用營運駕駛員駕駛適宜性檢測技術和裝備,集成套用基於多源信息的營運駕駛員駕駛行為採集、建模、分析、評價和最佳化技術,提高營運駕駛員的安全意識和綜合駕駛技能。推動道路運輸企業廣泛開展安全風險評價。
44. 提高公路交通應急物資管理的科學性,提升交通應急物資儲備和應急能力。加快制定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需求標準,提高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提升公路交通應急指揮調度水平和應急保障能力。支持建立統籌多種運輸方式的應急機制。
水路。
45. 加強水運工程基礎設施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災害防禦能力。推廣數據自動採集、傳輸等遙測遙報技術在水文要素監測中的套用,完善基礎設施風險評估體系,提高風險的辨識和評估水平。根據氣候變化,對設計要素進行動態跟蹤評價,保證水工結構的安全可靠。發展港口設施、裝備抗震抗風設計技術。鼓勵套用港口設施、裝備災後評估與壽命預測技術。
46. 大力發展水運安全防控與監測技術,提高水路客貨運輸安全監管水平。推廣套用船舶操縱仿真、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交通仿真技術,提升涉水項目通航安全適應性評估能力。鼓勵滾裝碼頭套用滾裝運輸車輛安檢技術和小型乘用車輛安檢技術。鼓勵車客渡船、滾裝船套用車輛綁紮穩固技術、車艙內火災預警與自動滅火技術。支持港口推廣套用智慧型化視頻監控、自動闖入識別、危險品夾帶檢測報警等新技術、新裝置。鼓勵套用基於聲發射檢測的港口危險貨物儲罐線上監測技術。發展基於風險評估的港口區域重大危險源安全監管技術。支持發展客船、大型郵輪、大型油輪和液化天然氣(LNG)船安全評估技術。
47. 積極發展危險貨物運輸事故應急處置技術,提高安全事故應急能力。努力提高港口危險貨物事故和內河化學品船舶運輸事故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能力。鼓勵套用港口危險貨物儲罐和管道帶壓注劑堵漏技術,發展防雷電、除靜電技術。鼓勵套用港口危險貨物堆場監控和監測技術。鼓勵套用油品、化學危險品、有毒液體運輸及泄漏的安全應急處置技術。加強危險化學品和運輸船舶的聯網聯控,實現動態跟蹤、實時監測和危險報警,完善應急體系、應急預案和應急物資儲備。
48. 支持發展和套用先進成熟的新技術新裝備,提高水上安全監管水平。支持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閉路電視監控系統(CCTV)、甚高頻通信(VHF)、衛星通信等通信、導航、定位技術發展。鼓勵套用基於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的交通密度分布、航跡分布、交通擁擠度和交通危險度等自動分析、顯示和發布技術,提高水上安全監管水平。
49. 鼓勵套用先進救助打撈技術,提高深水救助打撈能力。支持發展基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水上立體搜救體系。支持發展水上搜救遠程視頻監控和指揮通訊技術、搜救船舶艦載直升機套用技術。支持發展側掃聲納、多波束掃測系統、深拖設備、深水航行觀察器(AOV)和無人潛水器(ROV)等深海掃測定位和搜尋打撈裝備的研發和配備。鼓勵套用無人飛機、無人艇等智慧型搜救設備。鼓勵套用大深度飽和潛水成套技術、深水作業技術、夜間及複雜氣象條件搜救模擬訓練技術。鼓勵發展深水機器人作業技術、大深度大噸位沉船打撈技術、深水沉船水下抽油(化學品)技術、深水探尋技術。發展具有自航運輸能力和浮式裝卸能力的海上多功能綜合維修保障平台建設技術。
城市交通。
50. 提高城市公共汽電車和計程車安全預警、快速回響和處置能力。推廣公共汽電車和計程車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鼓勵套用駕駛員疲勞預警等主動安全技術。鼓勵開展公共汽電車應急預警和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51. 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保障技術,降低運營安全風險。加強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關鍵設施設備運行狀態監測預警和檢測。加強動態客流預測和監測,加強安全檢查及反恐、防恐措施,努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強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風險評估與管理。提高應急協調、應急資源調度、大客流應急疏導的應急處置能力,強化應急演練。
六、 節能環保
公路。
52. 提高路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技術水平,減小公路工程對沿線生態的影響。統籌公路設計、施工和路域植被恢復,鼓勵套用綜合措施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加強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修復,完善動植物保護技術。鼓勵套用生態旅遊公路景觀設計技術及公路生態修復新材料、新技術。
53. 提高公路環境污染防治的規劃、設計與管理技術水平,減少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鼓勵套用低噪聲路面、聲屏障、隔聲窗、地形利用等方法加強噪聲治理。鼓勵套用公路沿線設施節能減排、污水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推廣套用環境友好型除雪、除冰技術,加強對敏感水體路段的危化品運輸事故風險預警與防控。完善公路交通環境污染防治標準體系,加強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染防治。
54. 推廣套用節電、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節能環保公路建設技術,實現節能減排。推廣套用瀝青路面再生技術、水泥混凝土破碎再利用技術及工業廢料、城市建築垃圾等廢物利用技術。鼓勵靜電集塵等空氣淨化技術在隧道通風系統中的套用,推進隧道智慧型型通風控制系統的發展。交通安全設施工程推廣套用環保水性標線塗料和太陽能視線誘導設施。公路構築物及沿線設施工程推廣套用發光二極體(LED)等節能燈具,發展導光照明和智慧型照明控制系統等照明節能技術,以及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技術。鼓勵套用契約能源管理等新型節能組織方式。
55. 加強公路建設項目環境監測與評價,提高環境因子在工程決策中的有效性。加強高速公路沿線敏感目標噪聲、空氣、水質的線上監測和生態環境質量調查,重視跨河和穿越水源地等路段的環境風險評估。發展高速公路環境監測網路,實現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推廣套用遙感與系統分析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實驗室模擬技術、野外實驗示蹤技術等公路環境評價技術,加強公路網規劃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56. 推進車輛節能減排,加強營運車輛污染防治。推動天然氣、電動汽車、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等清潔能源、節能與新能源車輛在道路運輸中的套用。加強車輛定期檢測與維修保養,強化汽車排放檢測和維護(I/M)。最佳化線路設計和車輛調度,減少車輛空駛,提高運輸組織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勵貨車使用導流罩、側裙、寬基輪胎等節能產品。鼓勵套用發動機隔聲技術、消聲技術及綠色輪胎技術。鼓勵套用顆粒捕集器、選擇性催化還原、低溫電漿淨化與納米催化劑等技術治理汽車尾氣。鼓勵套用綠色維修技術。
水路
57. 推進水運工程環保技術研發及套用,提高水運生態保護與恢復水平。在規劃、選址、設計階段,開展工程實施對水域生態系統影響研究,提高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技術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實施水域環境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完善對珍稀水生動植物、魚類“三場”的保護與修復技術。在工程實施中,推廣套用生態型水工構築物、生態型護岸、港灣生態環境整治與修復技術和濱海鹽鹼地綠化技術。鼓勵套用人工魚礁生態修復技術。加強航運樞紐魚道設計技術研究。鼓勵套用生態風險評估技術、生態補償核算技術、流域和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技術,促進綠色生態港口和航道建設。加強特殊敏感、脆弱水域生態系統和環境的保護與生態修復,推進水域排放控制、生態保護評估技術和管控體系研究。
58. 推廣套用節能新技術,提高港口裝卸節能和用能效率及管理水平。推廣套用港口大型起重機的能量回饋技術及變頻技術、港口裝卸設備的動態無功補償與動態諧波治理技術、輪胎起重機的“油改電”技術。大宗散貨碼頭鼓勵套用帶式輸送機減電機節能運行技術和全變頻調速節能技術。鼓勵套用港口裝卸設備實時線上能耗監測和管理技術。發展港口用電最佳化和港口微電網節能技術。
59. 加強港口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提高港口空氣品質。鼓勵套用散貨碼頭堆場、裝卸料環節的粉塵綜合防治技術。發展原油、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技術,提高液體散貨碼頭揮發氣體回收水平。鼓勵港區開展空氣品質實時監測及粉塵污染源解析,提高空氣污染防治水平。鼓勵港區車輛、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氣(LNG)等清潔燃料、電力驅動和油電混合動力技術,鼓勵進出港及靠(錨)泊船舶使用低硫油、超低硫油燃料,鼓勵靠泊船舶使用岸電。
60. 推進水運環保新技術套用,提高港口水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港口生產污水預處理鼓勵綜合套用斜板式處理技術和氣浮處理技術,二級生物處理鼓勵套用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厭氧和好氧相結合處理技術。港口污水深度處理推廣套用吸附法、超濾工藝、反滲透工藝等技術。鼓勵發展港口水上污染智慧型監測技術和裝備。支持套用小型化、一體化、綜合化污水處理裝備。努力提高港口及到港船舶含油污水、危險化學品洗艙(罐)水的接收與處理水平。
61. 促進溢油和泄漏化學品回收裝置成套化、智慧型化,提升溢油和泄漏化學品應急能力。推廣套用溢油事故預測預警和損害評估技術,支持發展基於“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3S)的智慧型化溢油、漂移、擴散、跟蹤分析決策支持系統。推廣套用溢油快速鑑別技術,鼓勵套用基於穩定同位素組成分析和油指紋庫的鑑別方法。鼓勵發展溢油回收處置技術及成套裝備。鼓勵發展岸灘溢油處置技術及裝備,以及消除溢油長期生態影響的生物自然恢復技術,開發新型溢油回收船。推廣套用多源衛星遙感信息資源,提高海上污染監測技術能力。支持發展溢油雷達監測技術、海底溢油探測技術,提高溢油高風險區域預警能力。發展對不同環境行為類型化學品泄漏的回收與應急處置技術。
62. 協同推進節能減排環保新技術在船舶上的套用,提高船舶綠色運行水平。支持發展液化天然氣(LNG)、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船舶,支持港口發展向船舶供應液化天然氣、低硫油和超低硫油燃料、電力的能力。鼓勵套用內河寬淺船舶“舵球+舵附推力翼”節能附體組件技術。鼓勵套用氣模減阻等船舶航行減阻節能技術、船舶節能的餘熱發電和儲能技術、營運船舶節能航行技術。鼓勵套用內燃動力船舶尾氣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後處理及預處理技術、船舶噪聲控制技術。加強船舶壓載水生物入侵防治和油水排放智慧型監控。
城市交通
63. 推廣套用城市交通節能環保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推進城市低碳交通體系建設。逐步推廣套用雙源無軌電車、油電混合動力公車、純電動公車、液化天然氣(LNG)車等新型替代燃料公車輛。推廣套用節能和清潔能源城市配送車輛。推廣套用車輛油耗監測技術、駕駛行為評價技術和機動車模擬駕駛培訓技術。推廣套用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型配電控制、列車再生制動等節能技術,以及軌道減震、隔振等環保技術。
七、 信息化
基礎設施運行監測
64. 鼓勵套用信息感知技術,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運行監測和管理。發展性能適用、成本適中、綠色節能的感測技術及遙感技術,加強對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國省幹線公路重要路段、客貨運樞紐、重點水域等基礎設施運行狀態的自動監測。加強對公路水路交通運行狀態及運行環境的動態監測。加強對公路沿線及重點水域的氣象與災害自動監測與預警預報。
運輸組織與管理
65. 鼓勵套用自動跟蹤、識別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提高運輸組織與行業監管的智慧型化水平。積極推廣套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推廣套用二維碼、射頻識別(RFID)和積體電路(IC)卡,實現貨櫃、重點貨物、載運工具、票證的自動識別與管理。推廣套用內河電子簽證和內河航運電子報文,提高內河運輸效率。鼓勵套用放射性成像、掃描和字元識別等貨櫃安全監測技術,加強貨櫃運輸安全管理。
收費與支付
66. 推廣套用電子收費與支付技術,全面提高交通運輸領域收費與支付的便捷性。發展自由流收費、停車場自動收費等技術,推進電子收費在城市交通中的套用,提高全國聯網不停車收費服務水平。鼓勵交通領域電子支付手段的創新和多樣化,積極推進全國範圍跨區域、跨領域的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車(船)聯網和主動安全
67. 大力發展車(船)聯網和主動安全技術,提升交通運輸安全水平。發展車(船)之間、車路(船岸)之間的通信技術,提高運輸協同組織和安全保障水平。鼓勵套用北斗衛星定位終端、行駛記錄儀、客流採集器、油耗監測、載荷監測等車(船)載一體化智慧型終端技術,推廣套用車(船)線上故障診斷技術,發展駕駛員安全狀態檢測與督導技術,提高車(船)主動安全水平。
信息服務
68. 提升出行信息服務與物流信息服務水平。鼓勵套用面向移動智慧型終端的數據通信和個性化信息推送技術,發展面向出行鏈的一體化出行服務集成技術,提升出行信息服務的便捷性、實用性和時效性。套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物流信息共享,為物流資源的科學利用、行業監管能力提升與物流服務水平提高提供支撐。
大數據技術套用
69. 跟蹤雲計算及大數據科學與工程技術進展,提高行業服務水平與決策支持能力。加強交通運輸領域大數據基礎平台與數據共享平台建設,鼓勵套用雲計算和大數據處理技術,提高海量數據的實時處理能力,提高跨區域、大範圍業務系統的服務水平,以及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統計與分析、行業發展巨觀決策水平。
網路與信息安全
70. 建設網路與信息安全體系,保障網路與信息安全。加強網路與信息安全規劃研究,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提高對大型套用系統的安全保護,確保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加強商用密碼技術在交通運輸行業的套用,推廣套用國產密碼算法,建立密鑰管理與認證服務體系,提高數據管理安全和數據交換安全水平,保障交通運輸領域支付、信息報送及統計安全。重視網路與信息安全監測、應急處置和測評能力建設。積極推廣使用國產硬體設備、國產作業系統和套用軟體。
解讀
日前,我部頒布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主要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技術政策》)。為了便於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交通運輸企業能夠全面系統地了解技術政策相關內容,推動行業技術發展,現就《技術政策》的編制背景、思路、原則、特點和主要內容等進行說明。
一、編制背景和意義
技術政策是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引導市場主體創新行為的重要手段,是政府指導產業技術發展,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依據。從國家到各行業都非常重視產業技術政策。我國分別於1985年、2002年和2009年發布了國家產業技術政策檔案,對於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我國產業技術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鐵路、建築、能源、水利等部門均制定出台了行業技術政策,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我部分別於1985年和1997年發布了公路水路行業技術政策。從實施情況來看,大部分內容已得到較好落實,推動了先進、成熟、適用技術的廣泛套用,促進了技術更新換代,提高了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質量效益,有力地支撐了近年來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需求總量不斷增長,需求層次快速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技術難度不斷加大,行業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高,建設、養護、管理和運輸服務協調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在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環境和發展要求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亟需修訂和完善行業技術政策。2012年起,我部組織行業內主要科研技術力量開展了交通運輸行業技術政策研究工作,在總結行業技術進展,分析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論證和深入研究,確立了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交通運輸行業應推廣、鼓勵和限制的主要技術,形成了《技術政策》。
二、編制的思路和原則
《技術政策》編制的總體思路是:按照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堅持“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聚焦“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發展,針對行業發展速度快、技術要求高的重點領域,系統總結技術發展新進展,把握技術發展新趨勢,構建科學完善的技術政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技術政策》編制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一是適應政府職能轉變新要求。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注重發揮政府部門的巨觀指導和引導作用,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二是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推廣先進、成熟、適用技術,解決行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行業技術更新換代,服務行業提質增效升級,增強科技創新對行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三是緊跟世界先進技術發展潮流。注重跟蹤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發展動向,以國際先進技術為導向,確定未來一段時期交通運輸行業技術發展方向,增強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注重技術的經濟適用。技術政策既要充分考慮其技術先進性,又要充分考慮技術的經濟適用性。要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結合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階段和發展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推廣、鼓勵、發展和限制的技術。
三、主要特點和內容
(一)功能定位。
《技術政策》定位為交通運輸行業技術綱領性檔案,注重總結公路水路行業技術政策,不兼顧產業政策,更加體現技術性和專業性。
(二)體系構架。
《技術政策》體系框架包含“技術領域—專業方向—技術環節—主要技術”的四個層級。技術領域是指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公路工程、水運工程、運輸服務、城市交通、安全應急、節能環保和信息化等。專業方向是指某技術領域內的不同專業劃分,如公路工程領域劃分為公路、橋樑和隧道等專業,水運工程領域劃分為港口和航道等專業。技術環節是指某專業領域內不同業務環節的技術大類,如公路專業,按照業務環節劃分為建設、養護、管理和運營等。主要技術是具體某項技術。
(三)技術分類。
《技術政策》包含了“推廣套用、鼓勵套用、支持發展、限制使用”四類技術政策導向。推廣套用對於行業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有利於行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先進、成熟、適用技術。鼓勵套用已有一定基礎,需要繼續改進完善的技術。支持發展目前技術尚不成熟,但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技術。限制使用不符合國家及行業相關產業政策要求,且已有先進成熟技術替代的技術。
(四)主要內容。
《技術政策》包括公路工程、水運工程、運輸服務、城市交通、安全應急、節能環保和信息化等7個領域,總計70條主要技術。
1.公路工程領域。共10條技術政策,分為公路、橋樑和隧道三個專業方向,總結了設計、施工、養護、管理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2.水運工程領域。共9條技術政策,分港口和航道兩個專業方向,總結了建設、維護及通航保障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3.運輸服務領域。共13條技術政策,分為道路運輸、水路運輸和綜合運輸三個專業方向,總結了規劃設計、運輸組織、運輸裝備、管理服務和標準化建設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4.城市交通領域。共7條技術政策,分為城市公共運輸、軌道交通、計程車三個專業方向,總結了運營、管理與服務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5.安全應急領域。共12條技術政策,總結了安全風險管理、防控與監測及應急保障等專業方向的主要技術。
6.節能環保領域。共12條技術政策,總結了環保規劃設計和施工、廢舊材料利用、環境監測與評價、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設施設備使用等專業方向的主要技術。
7.信息化領域。共7條技術政策。總結了基礎設施運行監測、運輸組織與管理、收費與支付、車(船)聯網和主動安全、信息服務、大數據技術及網路與信息安全等專業方向的主要技術。
一、編制背景和意義
技術政策是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引導市場主體創新行為的重要手段,是政府指導產業技術發展,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依據。從國家到各行業都非常重視產業技術政策。我國分別於1985年、2002年和2009年發布了國家產業技術政策檔案,對於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我國產業技術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鐵路、建築、能源、水利等部門均制定出台了行業技術政策,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我部分別於1985年和1997年發布了公路水路行業技術政策。從實施情況來看,大部分內容已得到較好落實,推動了先進、成熟、適用技術的廣泛套用,促進了技術更新換代,提高了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質量效益,有力地支撐了近年來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需求總量不斷增長,需求層次快速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技術難度不斷加大,行業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高,建設、養護、管理和運輸服務協調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在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環境和發展要求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亟需修訂和完善行業技術政策。2012年起,我部組織行業內主要科研技術力量開展了交通運輸行業技術政策研究工作,在總結行業技術進展,分析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論證和深入研究,確立了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交通運輸行業應推廣、鼓勵和限制的主要技術,形成了《技術政策》。
二、編制的思路和原則
《技術政策》編制的總體思路是:按照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堅持“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聚焦“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發展,針對行業發展速度快、技術要求高的重點領域,系統總結技術發展新進展,把握技術發展新趨勢,構建科學完善的技術政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技術政策》編制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一是適應政府職能轉變新要求。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注重發揮政府部門的巨觀指導和引導作用,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二是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推廣先進、成熟、適用技術,解決行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行業技術更新換代,服務行業提質增效升級,增強科技創新對行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三是緊跟世界先進技術發展潮流。注重跟蹤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發展動向,以國際先進技術為導向,確定未來一段時期交通運輸行業技術發展方向,增強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注重技術的經濟適用。技術政策既要充分考慮其技術先進性,又要充分考慮技術的經濟適用性。要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結合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階段和發展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推廣、鼓勵、發展和限制的技術。
三、主要特點和內容
(一)功能定位。
《技術政策》定位為交通運輸行業技術綱領性檔案,注重總結公路水路行業技術政策,不兼顧產業政策,更加體現技術性和專業性。
(二)體系構架。
《技術政策》體系框架包含“技術領域—專業方向—技術環節—主要技術”的四個層級。技術領域是指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公路工程、水運工程、運輸服務、城市交通、安全應急、節能環保和信息化等。專業方向是指某技術領域內的不同專業劃分,如公路工程領域劃分為公路、橋樑和隧道等專業,水運工程領域劃分為港口和航道等專業。技術環節是指某專業領域內不同業務環節的技術大類,如公路專業,按照業務環節劃分為建設、養護、管理和運營等。主要技術是具體某項技術。
(三)技術分類。
《技術政策》包含了“推廣套用、鼓勵套用、支持發展、限制使用”四類技術政策導向。推廣套用對於行業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有利於行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先進、成熟、適用技術。鼓勵套用已有一定基礎,需要繼續改進完善的技術。支持發展目前技術尚不成熟,但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技術。限制使用不符合國家及行業相關產業政策要求,且已有先進成熟技術替代的技術。
(四)主要內容。
《技術政策》包括公路工程、水運工程、運輸服務、城市交通、安全應急、節能環保和信息化等7個領域,總計70條主要技術。
1.公路工程領域。共10條技術政策,分為公路、橋樑和隧道三個專業方向,總結了設計、施工、養護、管理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2.水運工程領域。共9條技術政策,分港口和航道兩個專業方向,總結了建設、維護及通航保障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3.運輸服務領域。共13條技術政策,分為道路運輸、水路運輸和綜合運輸三個專業方向,總結了規劃設計、運輸組織、運輸裝備、管理服務和標準化建設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4.城市交通領域。共7條技術政策,分為城市公共運輸、軌道交通、計程車三個專業方向,總結了運營、管理與服務等環節的主要技術。
5.安全應急領域。共12條技術政策,總結了安全風險管理、防控與監測及應急保障等專業方向的主要技術。
6.節能環保領域。共12條技術政策,總結了環保規劃設計和施工、廢舊材料利用、環境監測與評價、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設施設備使用等專業方向的主要技術。
7.信息化領域。共7條技術政策。總結了基礎設施運行監測、運輸組織與管理、收費與支付、車(船)聯網和主動安全、信息服務、大數據技術及網路與信息安全等專業方向的主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