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視野中的自治理性

公法視野中的自治理性

《公法視野中的自治理性》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曉燕。

基本介紹

  • 書名:公法視野中的自治理性
  • 作者:張曉燕
  • ISBN:978-7-309-11688-5/D.754
  • 頁數:318頁
  • 定價:35 元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開
  • 字數:218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公法建構向上應該不乏對整個國家憲治目標的關懷,向下不能忽略蘊含在社會和個體中的巨大潛力。本書試圖跳出在權力語境內部探討良好行政可能性的路徑依賴,著眼中國政治轉型之大背景,關注政府治理的外部環境,以“自治”為入口,重視社會對國家進行政治和法治塑造的功能和可能性。關於自治的“分裂”危言和誤讀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我們在中國的語境下對自治的客觀認知和借鑑。將自治放置在美國實踐中予以還原,其不僅不是一種離心力,事實上還可能成為提升治理能力、培育公民理性、構建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徑,其中不乏之於公法之反思與發展尤為重要的法治經驗和政治理性。

作者簡介

張曉燕,1982年生,雲南人,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學博士(2001-2011),中國政法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培養博士。現為復旦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基礎理論、共和理論和公民教育。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公法視野中的自治
第一節 中國問題意識
一、社會轉型與政府角色:國家社會二元劃分與現代治理
二、域外求解:美國作為範本
第二節 自治的起源和概念
一、自治的起源——從希臘城邦到羅馬共和
二、自治的發展——北美大陸的鄉鎮自治
三、自治的概念——公法視野中的自治
第三節 自治的公法價值
一、國家行政:官僚制的困境
二、現代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多中心主義
三、結論:自治的公法價值
第二章 自治之於中國——社會轉型矛盾分析
第一節 社會轉型中的政治轉型
一、政治轉型:民族主權與人民主權
二、中國政治轉型的困境:民族主義在中國
三、結論——政治轉型中的自治
第二節 政府內部矛盾分析:中央和地方關係
一、公法視野內的範本選擇——城市拆遷矛盾
二、中央和地方矛盾分析
三、結論——權力分配中的自治理性
第三節 政府外部社會矛盾分析:碎片化的社會
一、公法範本選擇——群體性事件
二、碎片化的社會:利益實現和表達機制的缺位
三、結論——自治作為新的整合力量
第三章 美國地方自治實踐
第一節 美國地方政府組織
一、郡政府
二、市政府
三、鎮政府
四、學區
五、其他特別區
第二節 美國地方自治的憲法解讀
一、憲法基礎——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
二、狄龍規則vs.地方自治規則(庫雷規則)
第三節 美國地方自治的實現
一、獨立的組織權力:一般市與憲章 市
二、獨立的事權:立法與司法的共同結論
三、獨立的財權:錢袋子的權力
第四節 地方自治權的本質——公民參與
一、地方議會會議
二、諮詢委員會
三、居民組織
第四章 美國社會自治實踐
第一節 社會自治的理論探討
一、社會自治的界定與分類——從與地方自治的關係談起
二、社會自治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節 美國社會自治的法律權利基礎
一、自治的前提——財產權
二、自治的組織權利——憲法第一修正案
三、自治的實體權利——公民創製權和複決權
第三節 美國社會自治的實踐——基於一個個案的考察
一、自治範本——約洛郡食品銀行自治調研
二、美國社會自治的經驗——政府態度與資源獲取
第五章 自治在中國——理念的澄清和政府角色
第一節 一個前提性問題:中國行政法學方法論
一、從規範法學到法社會學
二、從“西方中心主義”到“中國問題意識”
第二節 自治與分權——西方與東方的對話
一、權利還是授權?
二、離心力還是凝聚力?
三、自治作為一種新的政治邏輯注入行政法治
第三節 自治培育中的政府角色——兼論美國自治實踐的經驗
一、自治建立基礎——社會信任
二、自治的培育——兼論政府角色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