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博士文庫:論公民德性》在對德性概念和中西德性理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發展和人的發展的歷史和現實,首先提出公民德性概念,並對公民德性的內涵進行現代意義上的解讀;其次,將德性劃分為人的德性和公民德性兩個層次,並將公民德性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公民道德德性、公民理智德性和公民實踐德性,不同的德性下又含有不同的德目表;最後,提出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展的觀點,並從“中國公民德性調查”的實證研究中尋求確證的根據。
基本介紹
- 書名:公民教育博士文庫:論公民德性
- 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1頁
- 開本:16
- 品牌:鄭州大學出版社
- 作者:張宜海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5042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公民教育博士文庫:論公民德性》由張宜海著,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公民教育博士文庫:論公民德性》共分為七章,主要內容包括:公民德性研究的緣起、價值和思路;德性概念;中西德性研究比較;公民德性概念、層次等。
圖書目錄
引 言
第1章 公民德性研究的緣起、價值和思路
1.1 公民德性研究的緣起
1.1.1 德性之知與德性之行的背離
1.1.2 傳統德性與現代社會的不契合缺乏公認的理論解釋
1.1.3 公認的道德判斷和評價標準有待完善
1.1.4 社會的經濟本位和個人的金錢本位導致道德價值觀混亂
1.1.5 接受道德規範的情感基礎不牢
1.2 公民德性研究的價值
1.2.1 彌補公民德性研究的不足
1.2.2 解析德性之知與德性之行背離的原因
1.2.3 彌合新舊價值體系轉變中道德價值觀的分裂
1.2.4 揭示公民德性對人的發展的價值
1.2.5 為公民追求善和幸福生活提供思路
1.2.6 為社會轉型期公民德性建設提供參考
1.3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1.3.1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
1.3.2 公民德性研究的思路
第2章 德性概念
2.1 西方的德性概念
2.1.1 品質說: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2.1.2 力量說:斯賓諾莎的德性概念
2.1.3 意志論:康德的德性概念
2.1.4 良心說:黑格爾的德性論
2.1.5 義務說:西季威克的德性概念
2.1.6 內在利益說:麥金太爾的德性概念
2.2 我國的德性概念
2.2.1 德性
2.2.2 道德
2.2.3 美德
2.2.4 德行
2.3 德性概念的理解
2.3.1 德性存在:人的關係
2.3.2 德性目標:人的發展
2.3.3 德性追求:真善美
第3章 中西德性研究比較
3.1 德性研究的中外比較
3.1.1 孔子、孟子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德性思想
3.1.2 董仲舒與亞里士多德、阿奎那的德性思想
3.1.3 國內外近現代學者的德性研究
3.2 中西德性理論的差異是不同文化的反映
3.2.1 儒學與宗教:中西德性理論差異的主要文化背景
3.2.2 文化的一元與多元對德性理論的影響
3.2.3 中西文化的重人與重物對德性的影響
3.2.4 向內用力與向外用力對德性的影響
3.2.5 重德與重智對德性倫理的影響
第4章 公民德性概念、層次
4.1 公民概念
4.1.1 社會學視閾下的公民概念
4.1.2 憲法視閾下的公民概念
4.1.3 公民與國民、人民、臣民的不同
4.2 公民德性概念
4.2.1 公民德性概念
4.2.2 公民德性的基本意蘊
4.3 公民德性概念的進一步理解
4.3.1 公民德性是特定國家和時代背景下的概念
4.3.2 公民德性的界定主要在公民與國家關係的框架內進行
4.3.3 公民德性主要是一種實踐性品質
4.4 公民德性的層次
4.4.1 人的德性和公民德性
4.4.2 人的道德德性和公民道德德性的三種狀態
第5章 公民德性的類型
5.1 公民道德德性
5.1.1 公共信任
5.1.2 寬容精神
5.2 公民理智德性
5.2.1 理性精神
5.2.2 公民意識
5.3 公民實踐德性
5.3.1 公民參與
5.3.2 權利主張
5.3.3 理性自利
5.3.4 勇於創新
5.3.5 遵守規則
5.4 公民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和實踐德性的關係
5.4.1 道德德性是理智選擇的基礎,體現於德性實踐
5.4.2 理智德性是實踐德性的要求,蘊含著道德德性的精神
5.4.3 實踐德性是道德德性與理智德性的統一
第6章 公民德性與人的科學發展
6.1 人的發展是古今中外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6.2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人的發展思想的精華
6.2.1 廣度:人的全面發展
6.2.2 深度:人的充分發展
6.2.3 個性:人的自由發展
6.3 人的科學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直接繼續
6.3.1 人的科學發展:方向的正確性
6.3.2 人的科學發展:內容的完整性
6.3.3 人的科學發展:方法的科學性
6.3.4 人的科學發展:過程的連續性
6.4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展
6.4.1 德性對人的發展具有絕對價值
6.4.2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展
6.4.3 德性完善和人的科學發展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第7章 德性倫理的現狀思考與公民德性培養
7.1 德性倫理現狀的思考
7.1.1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
7.1.2 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
7.1.3 對傳統倫理文化的反思
7.1.4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面臨的挑戰
7.1.5 質疑經濟狀況與道德之間的相關性
7.1.6 德育要走出兩個誤區
7.2 當前中國公民德性的培養
7.2.1 加強公民教育
7.2.2 化公民德性之知為德性之行
7.2.3 提升社會公德建設效果
7.2.4 培育公民國家意識
7.2.5 增強公民權利意識
7.2.6 促進公民參與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第1章 公民德性研究的緣起、價值和思路
1.1 公民德性研究的緣起
1.1.1 德性之知與德性之行的背離
1.1.2 傳統德性與現代社會的不契合缺乏公認的理論解釋
1.1.3 公認的道德判斷和評價標準有待完善
1.1.4 社會的經濟本位和個人的金錢本位導致道德價值觀混亂
1.1.5 接受道德規範的情感基礎不牢
1.2 公民德性研究的價值
1.2.1 彌補公民德性研究的不足
1.2.2 解析德性之知與德性之行背離的原因
1.2.3 彌合新舊價值體系轉變中道德價值觀的分裂
1.2.4 揭示公民德性對人的發展的價值
1.2.5 為公民追求善和幸福生活提供思路
1.2.6 為社會轉型期公民德性建設提供參考
1.3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1.3.1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
1.3.2 公民德性研究的思路
第2章 德性概念
2.1 西方的德性概念
2.1.1 品質說: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2.1.2 力量說:斯賓諾莎的德性概念
2.1.3 意志論:康德的德性概念
2.1.4 良心說:黑格爾的德性論
2.1.5 義務說:西季威克的德性概念
2.1.6 內在利益說:麥金太爾的德性概念
2.2 我國的德性概念
2.2.1 德性
2.2.2 道德
2.2.3 美德
2.2.4 德行
2.3 德性概念的理解
2.3.1 德性存在:人的關係
2.3.2 德性目標:人的發展
2.3.3 德性追求:真善美
第3章 中西德性研究比較
3.1 德性研究的中外比較
3.1.1 孔子、孟子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德性思想
3.1.2 董仲舒與亞里士多德、阿奎那的德性思想
3.1.3 國內外近現代學者的德性研究
3.2 中西德性理論的差異是不同文化的反映
3.2.1 儒學與宗教:中西德性理論差異的主要文化背景
3.2.2 文化的一元與多元對德性理論的影響
3.2.3 中西文化的重人與重物對德性的影響
3.2.4 向內用力與向外用力對德性的影響
3.2.5 重德與重智對德性倫理的影響
第4章 公民德性概念、層次
4.1 公民概念
4.1.1 社會學視閾下的公民概念
4.1.2 憲法視閾下的公民概念
4.1.3 公民與國民、人民、臣民的不同
4.2 公民德性概念
4.2.1 公民德性概念
4.2.2 公民德性的基本意蘊
4.3 公民德性概念的進一步理解
4.3.1 公民德性是特定國家和時代背景下的概念
4.3.2 公民德性的界定主要在公民與國家關係的框架內進行
4.3.3 公民德性主要是一種實踐性品質
4.4 公民德性的層次
4.4.1 人的德性和公民德性
4.4.2 人的道德德性和公民道德德性的三種狀態
第5章 公民德性的類型
5.1 公民道德德性
5.1.1 公共信任
5.1.2 寬容精神
5.2 公民理智德性
5.2.1 理性精神
5.2.2 公民意識
5.3 公民實踐德性
5.3.1 公民參與
5.3.2 權利主張
5.3.3 理性自利
5.3.4 勇於創新
5.3.5 遵守規則
5.4 公民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和實踐德性的關係
5.4.1 道德德性是理智選擇的基礎,體現於德性實踐
5.4.2 理智德性是實踐德性的要求,蘊含著道德德性的精神
5.4.3 實踐德性是道德德性與理智德性的統一
第6章 公民德性與人的科學發展
6.1 人的發展是古今中外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6.2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人的發展思想的精華
6.2.1 廣度:人的全面發展
6.2.2 深度:人的充分發展
6.2.3 個性:人的自由發展
6.3 人的科學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直接繼續
6.3.1 人的科學發展:方向的正確性
6.3.2 人的科學發展:內容的完整性
6.3.3 人的科學發展:方法的科學性
6.3.4 人的科學發展:過程的連續性
6.4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展
6.4.1 德性對人的發展具有絕對價值
6.4.2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學發展
6.4.3 德性完善和人的科學發展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第7章 德性倫理的現狀思考與公民德性培養
7.1 德性倫理現狀的思考
7.1.1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
7.1.2 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
7.1.3 對傳統倫理文化的反思
7.1.4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面臨的挑戰
7.1.5 質疑經濟狀況與道德之間的相關性
7.1.6 德育要走出兩個誤區
7.2 當前中國公民德性的培養
7.2.1 加強公民教育
7.2.2 化公民德性之知為德性之行
7.2.3 提升社會公德建設效果
7.2.4 培育公民國家意識
7.2.5 增強公民權利意識
7.2.6 促進公民參與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