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陂

廣東省廉江市高橋鎮的公安陂入圍廣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的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安陂
  • 外文名:The public security vicious
  • 實質:公安陂入圍廣東省
  • 特點:第三次文物普查
簡介,特點,作用,現狀,

簡介

在廣東廉江高橋鎮平垌村委會提督村西邊,有座逾百年歷史的水利工程——公安陂,它由陂閘和引水渠兩部分構成,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被譽為廣東的“都江堰”。
2013年公安陂因入選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入圍名單備受關注,考古及旅遊業界人士紛紛慕名前往探究。

特點

公安陂建於清末,已有108年歷史,是用古老的生土建築技術,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覆揉打、研舂、碾壓,異常堅實牢固。公安陂將自北向南流的河水攔腰截斷蓄水,蓄水後將水引進陂東頭的引水渠導向下游,最大過壩流量為每秒60立方米,至今仍然灌溉紅寨、平垌、德耀三個村委會近萬畝農田。
公安陂總長約130米,水陂面寬約3米,東西走向,由陂閘和引水渠二部分構成,陂面用石砌成菱形矮柱墩,陂身呈弧形,還有3個圓形排洪孔。

作用

高橋鎮臨近北部灣,海岸線長達25公里,修建公安陂就是為了防止海水倒灌。公安陂上游是淡水,源頭來自廣西,而下游是海水,通往北部灣。平時,淡水通過水陂下方的出口,流向下游。當天文大潮,海水大漲時,水陂上方的水閘則起到阻隔海水倒灌的作用。
高橋鎮境內岩漿活動頻繁,岩石受變質作用強烈。所以,當時修建水陂時,當地的能工巧匠在凹凸的岩石上建水陂,利用岩石的凹凸讓水源滲透。

現狀

截止2013年9月,受到城鎮化建設的影響,高橋鎮海岸線也不斷外移,海水倒灌的機會已經沒有,公安陂水閘也失去了作用。截止2013年9月,公安陂支渠因年久失修,其灌溉功能降低,當地水利部門正計畫修復,以期發揮更大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