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傳

公孫弘傳

《公孫弘傳》是司馬遷編寫的文言文,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公孫弘傳
  • 作品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 文學體裁:文言文/傳記
  • 作者司馬遷
  • 人物描寫:公孫弘
作者簡介,原文,譯文,相關練習,

作者簡介

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雜記》記載),齊地菑川人(今山東壽光南紀台鄉人),為西漢名臣。

原文

丞相公孫弘者,齊淄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家貧。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建元元年,是時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元光五年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拜為博士。
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二歲中,至左內史。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乃上書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厲賢予祿,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駕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

譯文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家裡窮,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徵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封他為博士。
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毛病在於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於不節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於是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後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採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皇上身邊的受寵之臣每每詆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
汲黯說:“公孫弘處於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九卿中與我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毛病。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終於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於人予以報復。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靠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餘財。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為沒有什麼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於是,他向皇帝上書說:“過去說:‘努力實踐接近於仁,喜歡詢問接近於智,知道羞恥接近於勇。’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然後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現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鑑,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汗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於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於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武帝答覆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於是,武帝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孫弘發病,終於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相關練習

1.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  稱:稱讚
B.食不重肉  重:重疊
C.雖詳與善  詳:通“佯”,假裝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顯揚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而又緣飾以儒術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B.故人所善賓客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  吾嘗疑乎是
D.因賜告牛酒雜帛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距最遠的一項是()
A.天子以為謙讓 B.淮南、衡山謀反
C.終無以報德塞責 D.遭遇右武
4.下列全能說明公孫弘受天子賞識的原因的一組是()
①為人恢奇多聞
②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
③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
④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
⑤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②④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孫弘小時候家裡很窮,到中年才開始做學問,60歲還仕途不順,屬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孫弘自己生活很節儉,但對人卻很大方,將自己的俸祿全都供給別人,家裡沒什麼余財。
C.公孫弘不敢在朝廷與皇上爭辯,曾經因順從皇上的意圖而背棄與大臣們的約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責。
D.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時,公孫弘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做宰相的職分而主動請求辭官,
但遭到皇上的拒絕,最後終於任上。
公孫弘
1A(說)2D(都是“到”介詞,“於是”;A、介詞,“用”\表目的;B、助詞,無實義\表“……的處所”C、介詞,相當於“於”(到)\對)3、C(古義:盡責任。今義:對自己應負的責任採取敷衍了事的態度。A、均有“謙虛、推讓”之意;B、均為“造反”;D、古義:碰上(禍患),今義:碰上(敵人或不好的事)或生活中不幸的經歷,兩詞意義接近。)4、B5、B(是對“故人所善賓客”很大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