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孟古代春秋時期,衛國國君叫衛襄公,衛襄公的兒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孫有的姓公孟,有的省去公字,姓孟。公孟就是孟姓的始祖。
基本介紹
- 本名:公孟姓
- 別稱:衛襄公
- 讀音:gōng mèng
- 注音:ㄍㄨㄥㄇㄥˋ)]
- 時代:古代春秋時期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源流一,源流二,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公孟彄,公孟氏,
基本介紹
公孟[公孟,讀音作gōng mèng(ㄍㄨㄥㄇㄥˋ)]
現行罕見複姓。今北京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姬姓,衛公孟縶之後也。”以字為氏。《古今姓氏書辯證》亦云:“衛襄公子公子縶字公孟,其孫彄,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齊國有公孟綽,見《左傳·哀公九年》;衛國有公孟彄,見《左傳·定公十二年》。
姓氏淵源
源流一
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襄公之子公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襄公姬惡,是衛獻公之子,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43~前535年為期九年。衛襄公有個兒子叫名姬縶,字公孟,史稱公孟縶,傳其非常殘暴、好戰。起先,衛國貴族齊豹曾推薦一個叫宗魯的武士給姬公孟,公孟縶便任命其為驂乘。驂乘,即古代陪乘的人。古時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稱車右或驂乘。一般由武士充任,主要負責主人的警衛工作,如曹操的侍衛將軍樊噲就是驂乘。
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公孟縶謀奪了齊豹的司寇官職,因此齊豹忿怨不平。公孟縶謀權後,又討厭北宮喜及褚師圃,想去掉他們。後來公子朝和衛襄公的妃子宣姜(衛靈公嫡母)通姦,又怕獲罪於衛靈公姬元。因此,由齊豹、北宮喜、褚師圃出頭,佐公子朝於(衛靈公十三年,公元前522年)發動叛亂,衛靈公倉皇出逃,而齊豹準備暗殺公孟縶,並提前警告宗魯不要再與公孟縶在一起。而宗魯則表示,自己既然是公孟縶的驂乘,則必須忠於他,同時自己又是齊豹的好朋友,也不能向公孟縶告發。他對齊豹說,“公孟雖非善,然吾需守義也。”於是,宗魯還是保護著公孟縶一同出行。結果,宗魯連同姬公孟一起被齊豹所殺。事後孔子認為,宗魯此舉“非義也”,並阻止弟子琴張前去吊亡。在春秋末期,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極大混亂,對於什麼是“義”出現了不同的判斷標準。宗魯將“義”簡單理解為對主子的忠誠,而孔子則認為“義”必須首先以是非、善惡為標準,公孟縶非善者,故而批評宗魯之舉“非義也”。
在公孟縶的後裔子孫中,有人以先祖的名字“公孟”為姓氏,稱公孟氏。後有裔孫省文簡化為單姓孟氏。公孟氏族人,包括以後分衍的單姓的孟氏,大多尊奉公孟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曾子弟子之一公孟子高,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公孟子高,亦稱公明高,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在典籍《孟子》中有公明高與長息問答的記錄。趙岐曰:“公明高,曾子弟子,長息,公明高弟子。”公孟子高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之一,在春秋晚期曾掀起了一場浩大的“猶古之禮”的運動,轟烈一時,後被更加現實主義的戰國時期所湮滅。公孟子高曾多次與墨子討論學術、人生等問題。有一次,公孟子頭戴禮帽,腰間插笏,穿著儒者服飾來見墨子,問服飾與行為有何聯繫。墨子回答說:“從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位國君,服飾好孬貴踐不同,但作為卻一樣。我認為有作為不在於服飾。”公孟子聽了以後,甚為折服。墨家相信有鬼神存在,可是同時反對喪葬和祭祀的縟禮,固然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強調喪禮和祭禮,可是並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樣也好像是矛盾的。墨家在談到儒家的時候,自己也十分清晰地指出過這種矛盾。公孟子高原是個宣揚儒教的人,因此在典籍《墨子》中有這么一段有趣的記載:“公孟子曰‘無鬼神’,又曰‘孟子必學祭祀’。子墨子曰:‘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意思是說,墨子批判儒家宣揚無鬼神之論,卻非要搞整套對鬼神的祭禮,就好象沒有客人來卻要卻要施以待客之禮、猶如河裡沒有魚卻偏要去撒網一樣。
在公孟子高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號為姓氏者,稱公孟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公孟縶(姬縶)、公孟子高(公明高)。姬公孟名姬縶,字公孟,史稱公孟縶,是春秋時衛國大夫,衛靈公姬元之兄。他曾輕慢另一個衛國貴族姬齊豹,奪取其司寇官職,又討厭北宮喜及褚師圃,想去掉他們。後來公子姬朝和衛襄公的妃子宣姜(衛靈公嫡母)通姦,又怕獲罪於衛靈公。因此,由齊豹、北宮喜、褚師圃出頭,佐公子朝於衛靈公十三年(公元前522年)發動了叛亂,衛靈公倉皇出逃,而公孟縶則被殺。公孟氏族人,包括以後的孟氏,多奉姬公孟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公孟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原本賦複姓今已罕見,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以昌平、武陵位郡望,今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兩省。
郡望堂號
郡望
昌平郡:西漢時期置軍都縣及昌平縣,屬上谷郡。東漢時期歸屬於廣陽郡。南北朝時期北魏將其入軍都,屬燕郡。東魏天平年間于軍都縣城置昌平縣,為燕州及昌平郡的治所,徙軍都縣治於縣東北,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廢州郡與軍都,旋復置昌平郡。隋朝初期廢郡,屬幽州,隋大業初期又歸屬到涿郡。大遼國時期昌平屬析津府。大金國時期又屬於大興府。元朝時期屬於大都路。到了明朝時期,昌平歸屬於順天府。今為北京市下轄的一個區,區內有著名的居庸關長城和明朝十三陵,中國第一台半導體電子計算機就誕生在昌平,如今,號稱亞洲第一的中國科學院及北京大學的粒子加速器和重粒子對撞機,亦在昌平。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區。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甲申,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堂號
昌平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公孟彄
公孟彄:(生卒年待考),衛國人。著名春秋時期衛國上卿、將領。公孟彄是衛國的貴族,將領,與衛國君主的長子蒯聵關係很好。據史籍《春秋公羊傳》、《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春,衛國的公孟彄帥師征伐曹國,一直打到曹國的城郊。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公孟彄再次帥師征伐曹國。到了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春,衛國內亂,衛國公叔戌、北宮結出奔魯國,農曆5月,越國大敗吳國於醉李,吳國公子光逝世。到了秋季,衛侯為夫人南子召至宋國,會於洮(今甘肅臨洮)。周天子派使臣石尚來歸脤(祭祀用的生肉)。石尚者何?天子之士也。脤者何?俎實也。腥曰脤,熟曰燔。衛國君主的長子姬蒯聵獻盂邑於齊國,路過宋國國境時,宋國人皆嘲笑其並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蒯聵感到非常羞惱,便對手下的將軍戲陽速說:“等到我朝見夫人南子時,我使眼色,你就將其殺之。”戲陽速回答:“是!”等到朝見時,夫人南子召見蒯聵,蒯聵連連使眼色,而戲陽速假裝沒看見,一動也沒動。夫人見蒯聵的臉色不對,明白了他的意圖,哭啼而走,並說:“蒯聵將殺我。”其實,宋國的南子就是蒯聵的母親。事後蒯聵連忙跟別人說:“戲陽速是禍根。”戲陽速則說:“大子才是禍。大子無道,讓我殺其母。我若不遵從,他會殺我,而我若殺夫人,他還會說我不道,還是會殺我。諺曰:‘民保於信。’吾以信義也。”聽了這段話,衛侯執其手以登台。後來蒯聵逃奔宋國,衛侯盡逐其黨。故而公孟彄也呆不下去了,連忙出奔鄭國,後自鄭國又逃亡齊國。
公孟氏
公孟氏:(公元1899~今),女,山東汶上人。著名百歲老人。山東省汶上縣北門大街有個清靜的院落,院子雖小,但收拾得很整潔。房中竹椅上,坐著一位慈祥的老人,正閉目養神,她就是百歲老人公孟氏。聽到有人來,老人睜開眼睛。只見老人滿頭銀絲,精神矍鑠,紅光滿面,沒有絲毫倦容。公孟氏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到2007年整整一百零八歲。公孟氏讀過幾天私塾,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古代童蒙讀物。老人一直從事農業勞動,年輕時,農活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從不甘落後。解放前,社會形勢動盪不安,兵荒馬亂。為了養家餬口,公孟氏討過飯,為人洗過衣服,做過長工。老伴去世早,她吃盡了千辛萬苦。
解放後,三個兒女相繼成家立業,老人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看著兒孫們一個個長大成人,老人從內心裡感到滿足。特別是近二十年,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樓房,小胡同變成了大馬路,小作坊變成了大工廠。老人從心眼裡感到高興,逢人便說世道好。逢年過節,縣裡、鎮裡和村裡的負責同志都要前來看望,送來節日禮品,老人就感激不已,常告誡兒孫要聽共產黨的話,吃水別忘了挖井的人。公孟氏生活無憂無慮,兒孫們都很孝順,按時送來生活用品和零花錢。平時生活起居由兒孫們輪流照顧。每年都購置一些新衣物,衣服乾淨整潔。她常拄著拐杖到院裡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有時串門和鄰居拉家常。公孟氏耳不聾,眼不花,至今還能做些針線活。她特別愛看電視戲曲節目,有時還隨著節拍輕聲哼兩句。老人單居一處,性情溫和,做事不急不躁,生活有規律,早晨6:00鐘起床,晚上9:00休息,不受外界干擾。公孟氏飲食以麵食為主,每天食量約五兩。她從不吃葷,但經常食用雞蛋、豆製品和新鮮蔬菜,卻很少吃水果。她喜歡喝茶,過去曾不停地吸旱菸,還常說“吸菸愛國”,現在嫌煙嗆眼睛,已經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