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業規模和結構最佳化的機理與模型

公共就業規模和結構最佳化的機理與模型

《公共就業規模和結構最佳化的機理與模型》是依託南昌大學,由鄧群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共就業規模和結構最佳化的機理與模型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鄧群釗
  • 依託單位:南昌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公共就業規模確定和結構最佳化的機理是本項目要研究的科學問題,研究成果將為最優規模路徑控制和公共就業層級結構動態調整提供理論基礎,有利於支持政府職能的實現。首先,套用DEMATEL-ISM集成方法研究以公共就業規模、政府支出規模和政府職能規模之間關係為主導結構的諸多因素間複雜關聯關係,構建本研究的邏輯框架。據此框架,尋找支持研究問題的關鍵要素及其本質聯繫。其次,建立動態經濟學模型,研究公共就業規模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之間的非線性關係;利用DEA-SBM-Tobit回歸修正方法,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雙目標下,研究公共就業規模的效率生成機理。整合這2點研究,討論公共就業規模確定的機理,並尋找到達最優規模的控制路徑。最後,建立公共就業層級結構的最佳化模型,研究公共就業規模與政府各項職能的適應性關係和各地方政府在公共就業規模最佳化分配中的博弈行為,探索公共就業層級結構的最佳化機理。

結題摘要

在經濟和社會的雙重轉型時期,政府不僅肩負著經濟建設,而且還承擔著社會改革的重大責任。於是,合理的公共就業規模和結構最佳化這一問題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便凸顯出來。本項目完成工作:第一,基於系統科學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共就業規模”、“政府支出規模”和“政府職能規模”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分析,得到了三個規模之間的複雜主導結構關係,找到了影響公共就業規模的10個重要因素,其中,產業結構是深層根源因素,重要影響機制是“產業結構 城市化 市場化 民間非政府組織 公共就業規模”。第二,從效率評價角度,在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雙重目標下,研究了公共就業規模的生成機理。發現,在經濟成長的效率視角下,公共就業實際規模高於理論上的最優規模;在社會發展的效率視角下,實際公共就業規模低於理論最優規模,而且,省級地方政府公共就業規模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間差異性、發展不平衡性和空間集聚性。第三,從動態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公共就業規模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發現,兩者為雙向互動的非線性關係。公共就業規模對GDP具有加速推動作用,但GDP對公共就業規模的影響比較複雜,是到U型關係。公共就業規模擴大的自生效應由一個正反饋和一個負反饋複合而成的Logistic機制所控制,具有增長極限,其極限即為最優公共就業規模。第四,基於“政府職能轉變的推動”和“地方政府競合”視角,設計了地方政府公共就業規模最佳化分配決策系統及模型。調整方案不僅實現了“控制總量、盤活存量、最佳化結構、有減有增”的目標,又體現了“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第五,探討了政府規模、結構與基於五大發展理念的綜合績效與績效結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的關係,發現,在中國的經濟社會雙重轉型背景下,信任、政治合法性、市場化水平等社會經濟因素對政府規模、結構與績效的關係起著中介調節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