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8年是戊辰年(龍年);曹魏正始九年;蜀漢延熙十一年;東吳赤烏十一年。發生的大事有司馬懿封為丞相、陳泰被調回京城任尚書、春申君黃歇於湖州築城等。司馬攸出生。王平、卑彌呼(ひみこ)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248年
- 外文名:無
- 別名:戊辰年(龍年)
- 年份:曹魏正始九年,蜀漢延熙十一年
- 大事件:司馬懿封為丞相,陳泰被調回京城
- 相關人物:司馬攸出生,卑彌呼逝世
大事記,文化紀事,雜譚逸事,
大事記
司馬懿謀誅曹爽
魏曹爽專擅朝政,驕奢無度,與何晏等縱酒作樂。司馬懿詭稱病生,以麻痹曹爽等。魏正始九年(248)冬,曹爽黨羽河南(今河南洛陽東北)尹李勝出為荊州刺史,面辭司馬懿。懿令兩婢服侍。持衣,衣落;指口方渴,侍婢進粥,懿持杯而飲,粥皆流出沾胸。李勝見此,道:“何意尊體乃爾!”懿喘息止定,方道其年老枕疾,死在旦夕。以子師、昭兄弟相托。謂李勝屈就并州,并州近胡。勝解釋其乃出任荊州,非并州。懿裝耳聾不解。李勝退告曹爽認為司馬懿形神已離,不足為慮,爽遂不復防備。司馬懿乃暗中與其子中護軍司馬師、散騎常侍司馬昭謀誅曹爽。
文化紀事
王平卒
蜀延熙十一年(248),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卒。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人。初至洛陽,假校尉,從曹操征漢中。後降劉備,拜牙門將、裨將軍。蜀建興六年(228)隨諸葛亮北伐,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調度有失,又不聽王平規諫,大敗於街亭,唯平所領兵鳴鼓自守。特見崇顯,加拜參軍,進討寇將軍,封亭侯。九年,諸葛亮圍祁山,王平別守南圍,魏將張郃攻平,不能克。十二年,亮卒於五丈原,王平率軍與魏延戰,一戰而平,遷後典軍、安漢將軍,又領漢中太守。蜀延熙元年(238)遷前護軍。延熙六年,蔣琬還住涪,拜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次年夏,平以三萬兵據興勢抗曹爽步騎十餘萬,迫爽退軍。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所識不過十字,而使人讀《史記》、《漢書》諸紀傳,聽而備知大義。口授作書,皆有義理。
玄學興起
魏正始(240——249)年間,以何晏、王弼為代表,以清談、論辨為形式,以用《老子》、《莊子》、《易》來闡釋儒家經典為內容的學術新思潮已經興起,這一新的學術思潮在西晉之後被稱為“玄學”。玄學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也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體可分為魏正始年間,魏晉之際和東晉之後三個階段,南朝時與佛學合流,被佛學取代。玄學在學術觀點上建立不同的流派。討論的哲學命題主要有有無、本末、動靜、言意象,以及自然與名教的相互關係等,魏正始年間是玄學興起的時期,何晏、王弼是魏晉玄學的首倡者,他們提倡“貴無”,主張以寂然不動的“無”為世界的精神性本體,但也重視儒家的禮儀,尊崇孔子。提出“名教本於自然”,認為自然為本,名教為末,名教為有,自然為無,有生於無,把道家的自然無為與儒家的綱常名教合為一體。宣傳“以寡治眾”,“君主無為”。而另一玄學先驅荀粲則提出“六經為聖人糟粕”,主張“言不盡意”。他們的觀點離群脫俗,玄淡簡約,傾動當世,士人莫不景慕仿效,遂成風氣。
雜譚逸事
涪陵夷起事
蜀延熙十一年(248),涪陵(今四川彭水)屬國民夷起事,殺都尉。蜀遣車騎將軍取芝率軍鎮壓,斬其首領,遂平。
交趾、九真夷起事
吳赤烏十一年(248)十二月,交趾(今越南河內北)、九真(今越南清化北)夷起事,攻沒城邑,交州騷動。吳帝孫權乃以衡陽郡(治今湖南湘潭西)督軍都尉陸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陸胤別任,喻以恩信,降者五萬餘家,州境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