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811年
- 外文名:AD118
- 別稱:晉穆侯元年
歷史,銘文考釋,
歷史
公元前811年:庚寅年,周宣王十七年,晉穆侯元年。亞述沙姆希亞達德五世(~前811年)得巴比倫之助,平定境內叛亂,但失去帝國若干部分,後烏拉爾圖人日益興起,威逼亞述。
公元前811年 - 歷史記載
公元前811年起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編年史。殷墟甲骨卜辭的出土,特別是新近考定的古青銅銘文表明,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少於五千年。從數萬發掘點出土的實物資料及千百萬卷古籍,構成了極為豐富的文化沉積。公元前811年,是宣王在位的第三十三年,這一年宣王率晉侯蘇東巡狩。晉侯蘇隨王出征立下戰功,受到宣王嘉獎。周宣王之父為周厲王,他貪狠好利,嬖信虢公和榮夷公,橫徵暴斂。對山林川澤實行專利:又命衛巫監謗,鉗制“國人”言論,得者輒死。大臣屢諫不聽,因而社會矛盾尖銳激化,公元前841年終於在鎬京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朝政由召公、周公代管,史稱“共和行政”。共和行政14年,厲王死於彘,由周宣王繼王位。
銘文考釋
《黃帝調歷歷譜詳表》和《天文月平朔的公曆日、乾支日、忠輔日對照表》得:
周宣王十七年,歲次己丑,歷年356日,為公元前 811年。
二月二十四日壬寅望,天文大月十五,忠輔日:1041292,公元前811年1月16日。
二月二十五日癸卯既望,天文大月十六,忠輔日:1041291,公元前811年1月17日。
三月十日戊午朔、旁既生霸,天文小月初一,忠輔日:1041276,公元前811年2月1日。
三月十一日已未胐、方死霸,天文小月初二,忠輔日:1041275,公元前811年2月2日。
六月一日戊寅,初吉,天文小月二十二日,忠輔日:1041196,公元前811年4月22日。
六月九日丙戌朔、旁既生霸,天文大月初一日、忠輔日:1041188,公元前811年4月30日。
六月十日丁亥,天文大月初二日、忠輔日:1041187,公元前811年5月1日。
六月十三日庚寅,天文大月初五日,忠輔日:1041184,公元前811年5月4日。詳見《黃帝調歷歷譜詳表》歷譜推排與編鐘銘文曆日合,故晉侯蘇編鐘銘文中雲“惟王卅又三年”即是公元前811年,為周宣王十七年,歲次已醜。宣王於該年巡狩東國、南國疆域,晉侯蘇率師相隨。
一月九日戊午晦,宣王與周師從宗周鎬京向東進發。以先鋒、中軍、後衛序列開進,晉侯蘇師為後衛殿後。
二月廿四日壬寅望,晉侯蘇師作為行軍時走在最後的部隊——“王殿”之師(“殿”殿軍、殿後之義),由後衛改做先鋒,與周宣王所屬部隊在(孟津)第一次分開行動。晉侯蘇師做為先鋒未隨宣王進駐成周,而是繼續向東開進。這天周宣王及所屬部隊則轉向(孟津)南面的成周開進。二月廿五日癸卯既望,宣王及其部隊到達成周洛邑駐紮。宣王及其部隊到達成周休整後又於某日從成周出發。
三月十一日已未胐,宣王及其部隊來到菡(李釋“在今山東汶上西”)這個地方與先期到達的先鋒晉侯蘇師會合。周宣王及其部隊和晉侯蘇師會合後重又調整部署,第二次分開行動。宣王命令晉蘇侯立即北上,討伐夙夷。(李釋夙夷“在今山東東平東二十里”)於是,晉侯蘇率師向夙夷所在地進發並實施攻擊。取得斬守敵120人,俘虜23人的戰績。夙夷被殲後,晉侯蘇師逐移至 城附近駐紮。(李釋“ 城既鄆城,春秋時魯有東、西二鄆,此為西鄆,在今山東鄆城東十六里。鄆亦有太昊之後風姓之說。)這時周宣王及其部隊也來到 城與晉侯蘇師會合。周宣王親自檢閱參戰的晉侯蘇師,從戰車上走下來,站在受檢閱的部隊前面,面向南方,發出號令,再次命令晉侯蘇從 城西北角攻擊 城。晉侯蘇於是率領亞旅、小子、秩人各部,搶先攻入城內,斬守敵100人,俘虜11人。經過兩次戰鬥,晉侯蘇師損失很大。當晉侯蘇隨宣王進至淖列時,駐守在淖列的夙夷聞風而逃,周宣王將大室小臣、車僕從等中軍人員補充給晉侯蘇師,第三次命令晉侯蘇迅速追殲逃敵。晉侯蘇於是率部追擊,斬逃敵110人,俘虜逃敵20人;到晉侯蘇師參戰的大室小臣,車僕從等中軍人員也斬逃敵150人,俘虜60人。周宣王在這次巡狩行動中,先後兩次與晉侯蘇分兵轉進,三次向晉侯蘇發布命令。晉侯蘇則是率師先作後衛再當先鋒,連續三次戰鬥,共殲滅夙夷594人,其中斬首480人,俘虜114人,取得驕人戰績。周宣王靠著晉侯蘇師的能征貫戰,大獲全勝,遂還兵成周洛邑。
六月一日戊寅。銘文“初吉”一詞意即曆法月的第一日,非指天文月相。這天早晨,宣王在成周公族整師宮大室召見晉侯蘇,膳夫曶帶晉侯蘇入室朝見。晉侯蘇躬敬的站立於大室中廷。晉侯蘇因隨王巡狩,立下戰功,故周宣王賞賜其馬駒四匹。(《說文》:“馬二歲曰駒”),晉侯蘇跪拜叩頭,接受褒賞。晉侯蘇把馬駒牽出後,又返回大室中廷,向周宣王再次跪拜,叩頭謝賞。六月十日丁亥早晨,宣王駕幸邑伐宮。六月十三日庚寅早晨,宣王在邑伐宮大室召見晉侯蘇,由司工揚父帶領晉侯蘇入大室右側站立。宣王再次賞賜晉侯蘇物品,計有“秬鬯一卣,弓矢百,馬四匹。”晉侯蘇為頌揚周天子知遇之恩德,用利刃刻銘於編鐘之上以作紀念,昭示後人要念念不忘。編鐘亦作元蘇楊鐘,為晉國降余多福,保佑晉侯家族子孫興旺。
鐘銘肯定“四分月相”說。馬氏認為,晉侯蘇鐘證明“只有四分一月說才是真實可信的”。李氏認為“二月的癸卯、壬寅無法調合,顯然有誤。從正月既生霸戊午下推,二月既望不能有別的癸日或卯日,所以最可能是如馬文所說,壬寅和癸卯在鐫刻時誤倒。這樣,鐘銘曆日恰合於周曆王卅三年。即公元前846年。”詳見李文《晉侯蘇編鐘的時、地、人》。李、馬說一錘定音,把晉侯蘇編鐘看成了“四分一月”說的鐵證。但前提是鐘銘“壬寅和癸卯在鐫刻時誤倒”。就是說晉侯蘇編鐘若成為四分一月說的堅強證據,得先將“誤倒”的鐘銘曆日修理一番才行。須知晉侯蘇編鐘銘文是一篇年、月、日清楚的以時敘事性文章,文中日期、乾支、月相豈能錯刻或誤倒。公元前811年宣王十七年正月戊午朔,二月丁亥朔。宣王十七年周正正月戊午朔,二月丁亥朔,二月十六日既望為壬寅。由‘一月戊午朔,二月既望壬寅’看來,晉侯蘇編鐘應定為公元前811年宣王十七年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