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莊敬和碩公主,嘉慶第三女,為
和裕皇貴妃所生,生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她於嘉慶六年(1801年)十一月,下嫁蒙古親王
索特納木多布濟。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月卒,年三十一歲。
莊靜固倫公主,嘉慶四女,為
孝淑睿皇后所生,生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她於嘉慶七年(1802年)下嫁蒙古
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卒,年二十八歲。
和碩是滿語。意為一方。清初有八和碩貝勒,即八方八部落長之意,也可以理解為八大貝勒。清宗室封爵第一級為
和碩親王。清代嬪妃之女和由中宮撫養的宗室之女封為
和碩公主。宗室中有封爵者之女都稱為
格格,其中親王之女稱
和碩格格,即
郡主。公主和格格的丈夫稱為額駙,額駙是滿語,即漢語的駙馬。
固倫公主之夫為固倫額駙,
和碩公主之夫為和碩額駙;
格格之夫依次為
郡主額駙、
縣主額駙、
郡君額駙、
縣君額駙、
鄉君額駙。
固倫,滿語為天下的意思,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
固倫公主”。
因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後不得入
皇陵,也不能進公婆墓地,必須另建墳塋,因此北京郊區有很多公主墳。因為
和碩公主和
固倫公主是同年而亡,僅隔二個月,所以埋葬在一處。公主墳的墓地原有圍牆、儀門、享殿等地面建築,四周及裡面廣植古松、古柏和國槐、銀杏,古色古香,十分幽靜。地宮都是磚石結構,非常堅固。雙墓均為夫妻合葬墓,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及珠寶、絲綢等物。
坊間流傳
民女格格淒涼而死
有一個網上的版本,說的挺有意思,很有點劉寶瑞單口相聲“君臣斗”的味道。原文如下。
清代,
乾隆皇帝派人拆明陵給自己修陵寢,被大臣劉墉奏本,參了皇上一個挖墳掘墓之罪,乾隆無法抵賴,只得準奏,自己定了個發配江南。說是發配,實際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換上便衣小帽步行罷了。劉墉、和珅一路跟著保駕。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間,對什麼都感到新鮮。一路上指指劃劃、問這問那,不知不覺日頭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餓。他們走進一個小村莊,來到一戶門前,和珅前去扣門,開門的是個老頭兒。老人看他們模樣不象是惡人,就把他們讓進屋裡,叫女兒為三位客人準備飯。老頭的女兒只有十四、五歲,穿的雖然破舊,但乾淨利索,顯得十分可愛。不大工夫,女孩端上幾碗熱氣騰騰的麵條和一大海碗白薯。三個人餓急了,吃的還真香。第二天,他們一出門,看見小姑娘比昨天晚上顯得更加俊秀。乾隆很喜歡這個小姑娘,就對老人說:“老人家,你要樂意,就讓您的女兒給我做乾閨女吧!”老人一聽很高興,就讓女兒過來拜見了乾老子。乾隆掏出一錠銀子對老人說:“拿去給孩子做幾件衣裳吧,”又從懷中掏出一塊手帕,遞給姑娘,“孩兒如遇急難,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聽皇……”,這時劉墉哼了一聲,接著說:“打聽皇家大院!” 乾隆忙改口:“對!對!皇家大院。”
幾年後,趕上連年鬧災荒。父女倆實在過不下去了,只好到京城來找姑娘的乾老子。父女倆千辛萬苦來到京城,找遍北京城裡的黃家大院,就是沒找到乾老子的家。父女倆直埋怨自己當初太粗心,沒問清乾老子姓啥名誰,住在哪條街。爺倆在京城無親無故,無錢無糧無處住。沒法子,只得白天沿街要飯,晚上縮在牆根或破廟裡過夜。老人年歲大了,熬不過這苦日子,得了重病,姑娘愁得只是哭,沒辦法。這天清早,姑娘急的實在無奈,來到護城河邊,想尋短見。可想起身染重病的爹爹,猶豫了,生,生不得,死,死不得,只好一個人在河邊痛哭。說來也巧,這時劉墉正好出來遛彎兒,聽見哭聲悲切,便尋聲而來。姑娘見有人來,連忙止住哭聲。抬頭一瞅,不覺怔住了:這人不就是隨乾爹一起到我家的那位先生嗎?這可有救了。連忙上前雙膝一跪。這一跪倒把劉墉弄糊塗了。他仔細一看,認出來了,噢,是皇上的乾閨女!於是,問明原因,就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到了府上,爺倆才知道,乾老子原來就是乾隆皇上,接他們的先生是丞相劉墉,“皇家大院”指的是皇宮。爺倆先驚,後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親呢?第二天一早兒,劉墉帶著父女倆進宮去見乾隆。再說乾隆回宮後,早把乾閨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起來,可他怕別人知道這件事笑話皇上和鄉下佬攀親,想賴親。可父女倆手中有自己的黃手帕,又有劉墉作證,怎么賴得掉?沒轍,只好把二人宣進宮來,找了個住處。沒成想皇宮裡雖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縟節多得要命,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待衛太監都是勢利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來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連驚帶嚇,沒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氣之前,囑咐女兒把他的屍骨葬在家鄉。打這兒以後,就剩下姑娘一個人孤孤憐伶地呆在宮裡,每日思念爹爹,想著老人的臨終囑咐,常常淚流滿面。姑娘有話無處說,不僅把眼淚往肚子裡咽,還成天提心弔膽地過日子。皇妃、公主見她長得漂亮,很嫉妒她,常常冷言冷語地挖苦她;王爺、太子、王孫們見她長得端在秀麗,與福晉小姐大不一樣,都對她不懷好意,總想欺侮她;太監、丫環們也因她出身貧賤,又給不起賞錢,看不起她,時不時地也指桑罵槐地數落她一通。俗話說: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姑娘整天眼淚泡著心,日久天長,就憋出病來了。沒多少日子,姑娘就病得不行了,幾天水米沒沾牙,昏昏沉沉的。宮娥這才害了怕,回稟了皇上。乾隆無奈,只好來看她,可姑娘已經病得不行了。第二天,姑娘就死了。
宮女稟報了乾隆,說姑娘臨死前要求皇上把她和她爹爹的屍骨葬到家鄉去。乾隆說:“埋了算了!”這時,正好劉墉進宮,聽到這話心裡很不高興,搶上一步,拱手道:“啟稟萬歲,臣有一事不明。”乾隆一聽,就像當頭挨了一棒,他就怕聽到劉墉這句話,他一句 “一事不明”,曾經參過皇上和多少大臣。這回不知又該誰倒霉了。乾隆趕緊朝著劉墉又是搖頭,又是擺手,意思是說:咱們待會兒再說。劉墉裝沒看見,接著說: “這位公主雖說不是萬歲親生,可卻是您自己認的干女兒啊!並且留有信物,就這么草草葬了,萬歲臉上可不光彩呀!”乾隆心想:“越怕你你越來,好晦氣呀!” 有劉墉這兒盯著呢,乾隆只好傳旨,按公主的葬禮,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這地方。人們都管這座墳叫公主墳。年長日久,周圍長滿了雜草。直到解放前,這座孤墳還孤單單地立在那裡,就像姑娘生前在皇宮裡一樣淒涼、冷清。
漢族公主鐵血傳奇
第二個版本說的是這裡埋的是清代惟一的漢族公主
孔四貞。
孔四貞的父親
孔有德,原是明朝鎮守遼陽的一名參將,明末降清,順治初年封為定南王,後來成為清政府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和其它抗清力量的得力幹將。順治七年,
孔有德率清軍打到廣西,殺了寧死不降的南明東閣大學士瞿式鋁,從此駐軍桂林,鎮守廣西。順治九年五月,一直活躍在西南的
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餘部——大西軍,北伐抗清。起義軍在李定國率領下,打到廣西。七月初,大敗孔家軍,將
孔有德圍困在桂林城。
孔有德無路可走,只好手刃愛姬,閉門自焚。大西軍進城後,殺了孔氏全家,唯有女兒
孔四貞被部下線國安救了出來。
訊息傳到北京,
順治帝深感震驚,下令徹朝“痛悼”,十分隆重。後來,世祖與皇太后(即
孝莊)感於孔有德歿於王事,下令將
孔四貞送入宮內由太后撫養。於是,
孔四貞就從廣西來到北京,住進皇宮。順治十一年,孔有德靈柩自廣西經北京運往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安葬。據《清世祖實錄》記載,
順治皇帝特命“葬車至日,應遺內大臣、禮部官員各一員迎奠。並令
和碩親王以下、
梅勒章京以上各官往迎”。“往東京時,仍令諸王大臣會送,給銀四千兩造墳,工部立碑”。接著,又派禮部侍郎恩格德給
孔四貞另送去白銀二萬兩,供她日常生活之用。孔四貞接受贈銀後,又提出:“臣父骸骨,原命歸葬東京,但臣兄既陷賊營,臣又身居於此,若將父骸送往東京,孝思莫展,請即於此地營葬,便於守視”。順治帝欣然允諾,不但將
孔有德安葬在京城,還以“定南武狀王
孔有德建功頗多,以身殉難,特賜其女食祿,視和碩格格。”從此,
孔四貞就成了清宮中的一名公主。
孔四貞十六歲時,
孝莊皇太后曾打算把她嫁給
順治帝為妃,
順治皇帝本人也有這個意願。但她卻申明,自幼父母作主,已經許配給其父的部將孫龍之子
孫延齡。皇太后不好勉強,只得給他們完婚,並賜第西華門外。康熙五年,
孔四貞因家口眾多,費用浩繁,向朝廷提出就食廣西的請求。康熙準許了她的請求,並任命孫延齡為廣西將軍。孔、孫舉家南遷,從此一直住在廣西。康熙十二年,
吳三桂等三藩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叛亂。孫延齡礙於孔家與三藩的老關係,也參加了叛亂,受封臨江王。對丈夫反叛清廷,
孔四貞一直持反對態度,認為不仁不義。因此,她時時規勸丈夫歸順清朝,故孫延齡叛亂不到三年,便表示要投降清朝。這個訊息不慎被吳三桂獲悉,吳便以收復廣東為名,派其孫吳世琮從雲南到桂林,將
孫延齡暗殺。孫死後,
孔四貞落人
吳三桂手中,被拘往雲南。直到清軍最後攻克昆明,掃平三藩,
孔四貞才回到京城,死後葬在京西即現稱為公主墳的地方。
孔四貞之所以受到清王朝如此厚遇,是有原因的。清王朝從關外起,就重用明末降清的
范文程、
洪承疇、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等人,封以高官顯爵,賜予重祿厚俸,使他們竭誠為清王朝進取中原賣力。在降清武將中,孔、尚、耿以及後來的
吳三桂,力量最強,是清王朝在全國建立政權的依靠力量。當
孔有德自焚身死,孔家軍遭到李定國大西軍重創時,南方還激盪著抗清鬥爭的風雲,存在著永曆南明小朝廷,這無疑是清王朝統一全國的嚴重障礙。因此,清廷仍然要利用吳、耿、尚等降清漢官的力量。順治十一年,孔家軍的部將線國安、李菇春率軍擊敗大西軍,再度盤踞廣西。
孔四貞就成為孔家軍的一個招牌,也是清廷維繫吳、孔、尚、耿四家的一條重要紐帶。孔、尚、耿三家是世交,他們曾同是明總兵毛文龍的部將.
孔四貞又是
吳三桂的養女。清政府深知對他們必須持積極、慎重的態度、故而孔有德死後,
孔四貞破例由太后撫養,賜封公主,恩寵有加。然而當孔家軍及其它三藩的作用消耗殆盡,孔四貞的地位也就隨之降低了。康熙朝以後,隨著政權在全國範圍的逐步確定與鞏固,清政府對孔家及其它三藩由依靠變為控制。因此當孔四貞舉家遷往廣西後,清政府便乘勢將她的名分由
和碩格格降為郡主,並明確規定“下不為例”。就這樣,
孔四貞成了清王朝二百餘年中絕無僅有的一位漢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