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隅規則
- 外文名:octet rule
- 別稱:八隅定律
- 提出者:Alfred Werner
- 提出時間:1893年
- 套用學科:化學
歷史,概觀,特殊情況,
歷史
19世紀末,已經有科學家發現配合物是由原子或分子組成,令其組成原子的原子價滿足某條件。1893年Alfred Werner發現,與中央連線的原子或官能基的數目(“配位數”)通常是4或者6,最高可以是8,不過罕有發生。1904年,阿貝格提出阿貝格規則,指出元素化合價的最大正值和最小負值的相差通常為8。1916年,Gilbert N. Lewis在其“立方原子理論”制定八隅體規則時就使用了阿貝格規則。
概觀
簡單的說,當一個元素的價層擁有八個電子時,它便會被填滿和變得穩定;這也是惰性氣體不活躍的原因。注意:“被填滿的層”是指當下層開始接受電子時,其價層有八個電子,即使更高的亞層(d、f,及其他)還沒有被填滿。在基態的原子最多只能容納8個電子在其價層,因為s亞層被填滿後,必定會填p亞層。於是,當p亞層被填滿後,更多的電子只進入下一層,而成為價層。
根據八隅體規則,原子一般會通過得到、失去或分享電子以達成八隅體。原子的反應主要分成兩種:離子、共價。
最常使用八隅規則的原子是:
碳,C
氧,O
鹵素族
特殊情況
第一電子層的二隅體:氦氣的最外層只有2個電子,十分穩定。(由於沒有1p亞層,1s之上就是2s亞層,故第一電子層只能有最多2個電子。)氫可獲得額外電子、鋰可失去電子而變成這種穩定排列。
一些少於8個電子的原子組成缺電子化合物,因為不足孤偶電子形成鍵。這在硼的化合物中常見,其價層通常只有6個電子(如在BF3中)。此外,也可出現在碳烯中。
自由基(如一氧化氮)擁有一個或多個有“單數”電子數目的原子。
多於3個電子層的原子能容納多於8個電子在其最外層。例如:
五氯化磷(PCl5)中的磷
六氟化硫(SF6)中的硫
在過渡金屬中,十八電子規則取代了八隅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