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雲南巡撫陳用賓為抵禦外侵、“威定 邊疆”,奏請朝廷在中緬邊境門戶要道上修築八個關口,並每關設守備 一員戍守。這八個關口分為上四關和下四關。上四關指的是神護關、萬 仞關、巨石關和銅壁關;下四關是鐵壁關、虎踞關、漢龍關和天馬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下諭分別在今騰衝縣、盈江縣、梁河縣、隴川縣境內設定“九隘”,由北至南分別是古永隘、滇灘隘、明光隘、大塘隘、止那隘、猛豹隘、壩竹隘、杉木籠隘、石婆坡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關九隘
- 成立時間:1594年
- 機構職能:抵禦外侵、“威定 邊疆”
- 所屬年代:明代
歷史沿革
關址全在當時中緬邊境地勢險要的山上,據險而立,易守難攻。每個關 口還建有四五丈高的樓台和一些建築物,如士兵的營房、水井等,使守 關的士兵便於常年防守。 到了清朝初年,清王朝忙於中原地區的鞏固和管理,在高宗時喪失 了天馬、漢龍兩關。後來中緬劃界,虎踞、鐵壁兩關所在地又被劃入了 緬境。這樣我國境內還有四個關留下(均在今雲南省盈江縣境內)。清朝滅亡後,士兵逃亡,這些關口的建築開始損壞和倒塌。現在僅神護關 還保存著部分城樓。近年在雲南省盈江縣銅壁關和巨石關發現了刻有關 口情況的石刻,這些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為研究古代邊防情況增添了 新資料。 隨著清王朝的鞏固,對雲南邊疆的管理也逐步重視起來。乾隆 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下諭在 銅壁關、鐵壁關等險要關內,擇沿 途要地增設隘所,分別在今騰衝 縣、盈江縣、梁河縣、隴川縣境內 設定“九隘”,由北至南分別是古 永隘、滇灘隘、明光隘、大塘隘、 止那隘、猛豹隘、壩竹隘、杉木籠 隘、石婆坡隘。後來又增加了茨竹 寨隘,但時間不長。這些“隘”在 建制上比“關”小一個等級,因守 衛的人員不多,沒有大規模修建樓 台之類的建築,只是“立木為柵” 作為守地。“八關九隘”的設立, 上四關中的銅壁關遺址 對明清兩代至民國雲南邊疆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