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戲,滿族傳統的戲劇藝術形式。明末至清中葉,由擊八角鼓演變而成。清末流行於今北京、瀋陽及呼和浩特等地。八角鼓是滿族擊打樂器,為鼓書、單弦等曲藝伴奏。明嘉靖、隆慶間(1522—1572),北京有擊八角鼓“擅絕一時”的劉雄。康熙至乾隆間(1662—1795),吸收元、明雜劇及諸宮調劇目、曲牌及其表演形式,將坐唱發展為走唱形式。乾隆時盛行於八旗軍中,後流傳於民間。鼓調分正調和越調兩種。正調的主要特點是由角色進行表演,分生、旦各種行當,韻白話,穿戴行頭,模仿京劇化裝,各角色唱腔固定。以二胡、三弦、四胡、四塊瓦、吊扁鐘等為領弦樂器。越調是流行於北京、瀋陽等地的單弦和唐山、天津的時調,表演者以八角鼓領弦,伴以三弦等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