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八月乘車夜過黃河橋甫築成明燈綿亘無際洵奇觀也
- 作者:陳曾壽
- 創作年代:清末
- 出處:《蒼虬閣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八月乘車夜過黃河橋甫築成明燈綿亘無際洵奇觀也
飛車度險出重扃,箭激洪河挾怒霆。
萬點華燈照秋水,一行靈鵲化明星。
橫身與世為津渡,孤派隨天入杳冥。
地縮山河空險阻,朝來應見太行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飛車:飛馳的火車。重扃(jiōng):形容重山疊嶂。扃,門戶。
⑶箭:喻疾馳的火車。激:迅疾,猛烈。怒霆(tíng):喻火車過鐵橋時的轟隆聲。這句是說火車如飛箭,挾雷霆而穿越洪波。也可理解為黃河水流湍急,波濤洶湧。
⑷華燈:雕飾精美的燈,彩燈。
⑸靈鵲:即喜鵲。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民間傳說。《風俗記》:“七夕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這裡以鵲橋比擬鐵橋。化明星:形容鐵橋上燈火輝煌。
⑹津渡:渡口。這裡指橋,隱寓自己甘作普度眾生的人。
⑺孤派:單獨一支,指黃河。派,江河的支流。杳冥(yǎo míng):渺茫無際。隱寓個人孤身奮鬥。
⑻地縮:由於鐵路建成,交通方便,好像把地面縮小了。空險阻:險關阻塞也成白費。
⑼太行:太行山。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飛馳的火車度過重重險阻,穿過崇山峻岭。黃河水奔涌咆哮,火車風馳電掣,轟隆隆地駛過鐵橋。
萬點華燈與秋水中的倒影交相輝映。橋上燈火輝煌,在河兩岸架起鵲橋,猶如秋空中閃爍的明星。
鐵橋橫跨兩岸,為世人服務,普度眾生。黃河單獨一支奔湧向前,隨著天奔流向渺茫無際的遠方。
火車和鐵路的出現好像把地面縮小了,險關阻塞也成白費。明天早晨應該能見到青翠的太行山了。
創作背景
作者為湖北蘄水(今浠水縣)人,家居武昌。光緒二十九年(1903)成進士後在北京歷任刑部主事、學部郎中等職。宣統元年(1909),作者曾因事返回武昌,該詩是從武昌乘火車回北京途中經過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時所作。鄭州黃河鐵路大橋建成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黃河上出現的第一座大鐵橋。詩人乘車過橋,見到橋上壯觀的夜景,感系萬千,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作者乘火車夜渡黃河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獻身的理想,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
首聯破題。“飛車渡險出重扃”,起句就不凡,用流暢疾越的節奏,一下子平鋪開“洵奇觀也”的畫卷。風馳電掣般衝出重山疊嶂的火車,正朝著黃河天險飛撲而來;而波濤翻滾的大河正怒吼著橫攔在那裡,這是多么扣人心弦的壯觀景象。一下筆,詩人就把“險”的氣氛造足了,使人的心震懾起來。兩句同是渲染,但分量重在對大河的描寫上。“箭激”“洪”“怒霆”,都是在暗寫一個“險”字。極寫黃河之險,是為了反襯黃河大橋的偉績。這兩句都是寫實。
如果說前兩句是情急辭重的話,那么接下來兩句陡然變得輕快舒緩了。詩人以抒情的筆觸,明麗的語調,借用民間傳說,形象地描繪了大橋上點點燈火,流露出讚美和喜悅之情。先用白描筆法寫實:“萬點華燈照秋水”,繼用形象的手法抒情:“一行靈鵲化明星”。形象璀璨,情意雋永。明寫華燈,暗寫大橋,一橋築成,使黃河天險頓時變成了美麗壯觀的畫卷。這正如天上的靈鵲把阻斷的銀河一下子接通了一樣,令人欽羨和讚美。借鵲橋故事比喻黃河大橋的築成,再用華燈、明星、靈鵲互比,使天上人間融為一體,讓天上古老的傳說故事,與人間巧奪天工的偉績相互托比,使黃河鐵橋夜景抹上了一層神話的色彩。
頸聯兩句借大河和大橋寓托自己的志向,拓展了詩意。“橫身與世為津渡,孤派隨天入杳冥。”詩人想要像大橋那樣隻身橫在大河上,為世人服務;像黃河那樣,孤單而不休止地向茫茫的遠方奔去。前句影射自己要獻身作普度生民的人,後句影射自己隻身奮鬥永不停息。頷聯兩句是借景寓情,這裡是借物詠志,情景始終交織在一起,而情志又始終蘊含在景中。景象層層擴展,情志步步深入,詩的意境也愈見深沉。
“地縮山河空險阻,朝來應見太行青。”這是直接讚頌大橋築成的功業。由於大橋築成,鐵路暢通,往來便利,好像大地縮短了距離。即使是像黃河這樣的險阻,如今也徒然無存了。末句緊應“地縮”,從旅行時間的縮短來補贊一筆:夜臨黃河,朝到太行,可看作是對“地縮”的形象注釋,也表明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這首律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節奏起伏,迭宕有致。這與詩人心情的變化是相關的。首聯兩句情急筆促,節奏因而疾速。頷聯兩句寫詩人在悅賞,用筆舒朗,節奏隨之悠緩下來。頸聯兩句寫詩人的凝想,用筆沉鬱,節奏變得頓挫而又迴轉。尾聯兩句心悅情馳,行文歡快,節奏明快輕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