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山自然博物館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面積2萬公頃,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植被及珍稀動植物。博物館由林業部投資興建,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其中標本室300平方米,陳廳100平方米,其它業務用房1200平方米。八大公山地形複雜、山川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由於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較小和歷史上很少受到人為破壞,區內分布著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著的種類繁多的植物,植物種類有3000多種,是鵝掌楸、青錢柳、水青樹等古老植物的保存中心, 區內脊椎動物有150多種,其中水鹿、蘇門羚、白冠長尾雉、紅腹角雉等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該保護區對研究亞熱帶森林發生髮展規律和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具重要的科學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大公山自然博物館
- 外文名稱:Mt.Badago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類別:科技類
- 地點:湖南省大庸市桑植縣和平西路
- 竣工時間:1989年
- 館藏精品:面積最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原生性林區之一
發展歷史,館藏文物,文物保護,區域位置,區管隸屬,
發展歷史
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1971年由縣林業局正式管理這片原始森林,1978年建立縣林業科研所,1980年湖南省科協等單位對八大公山進行了綜合考察,1983年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上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建立了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下管轄三管理站。
館藏文物
博物館陳列主要為自然保護區的各種植物資料,實物標本和圖片等,室外有各種植物掛牌展示,以供人們參觀遊覽。共收藏展出植物標本1700餘種、動物標本40種照片120幅掛牌樹木720種。
該館附設野生動物繁養、珍稀苗圃、科學混交試驗林等供遊客參觀。
文物保護
八大公山保護區西北有鄂西山地,北有秦巴山地層迭屏障,西南為黔東高原,東南有武陵、雪峰山地相間突起,東南則向洞庭湖區逐漸降低,處於半輻合狀群山之間,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這裡氣候宜人,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1.5℃,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3.3℃,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0.1℃,年活動積溫3612.6℃。年均降雨2105.4毫米,全年有霧日145天,年輻射量較低。保護區在地質上屬揚子準台地八面山褶皺帶,經造山運動,形成現今嶺高谷深、坡陡頂平、岩溶發育的崎嶇山原地貌。山地岩石主要為寒武系黑色碳質頁岩、灰綠板岩和板頁岩、寒武奧陶系石灰岩和白雲岩。土壤深厚肥沃,主要是山地黃壤和山地黃棕壤。
八大公山保護區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天然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是目前亞熱帶地區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原生性林區之一。區內有國家保護物種153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珙桐、鐘萼木等23種,有特有植物10種30科,朱蘭、石青蘭等45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是桑植椴、桑植大竹等7種植物新種的模式標本產地;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雲豹、黑熊等40種,有動物特有種12種。八大公山保護區1993年被納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列為中國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名錄;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助完成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將其列為我國具有全球意義的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全球200個重要生態地區之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對策》中列為“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是國家級科技攻關課題“我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基地;還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教學實習基地和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實施的“林業持續發展項目”區之一。
區域位置
八大公山自然博物館位於湖南省大庸市桑植縣和平西路。郵編:416900
八大公山自然博物館
區管隸屬
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198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自然保護區,自然博物館建立於1989年,隸屬桑植縣人民政府、湖南省林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