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坊2—12、42—50(雙號)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泰康路八和坊2、4、6、8、10、12、42、44、46、48、50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和坊2—12,42—50(雙號)號民居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泰康路八和坊2、4、6、8、10、12、42、44、46、48、50號
- 保護級別: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八和坊2—12、42—50(雙號)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泰康路八和坊2、4、6、8、10、12、42、44、46、48、50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八和坊2—12、42—50(雙號)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泰康路八和坊2、4、6、8、10、12、42、44、46、48、50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永祿新街6—14(雙號)號民居 永祿新街6—14(雙號)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詩書路永祿新街6、8、10、12、12-1、14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鶴慶縣:37鶴慶文廟38鶴慶雲鶴樓;南澗彝族自治縣:39回營清真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40等覺寺41南詔鎮古建築群42拱辰樓43星拱樓44巍山文廟45東嶽宮46圓覺寺及雙塔47巍寶山古建築群48長春洞49利克村傳統民居建築群50永濟橋51東蓮花村民居;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
在此次整治中,將對十五奎巷到高士坊巷沿街建築、解放路到清泰街東側沿街的屋頂進行翻修,三層以下(包括三層)的木結構建築都保持坡度屋頂,並採用小青瓦鋪設,同時保留屋頂上的老虎窗,再現江南民居特色。牆面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系,同時用現代明快的色彩輔助。傳統建築中的門窗採用實木門窗,恢復傳統樣式。底層商鋪採用...
南屏村卓齋街一巷8號民居 香洲區南屏鎮南屏社區卓齋街一巷8號 36 ZH_03_0036 南屏村梧崗容公祠 香洲區南屏鎮南屏社區 37 ZH_03_0037 南屏村張氏宗祠 香洲區南屏鎮南屏社區 38 ZH_03_0038 楊梅南故居 香洲區前山街道翠微社區騰鳳里1號 39 ZH_03_0039 翠微“里”門坊建築群 香洲區前山街道翠微社區中和...
42 石家鄉安橋村姚家大院 石柱縣 43 明通鎮龍泉村徐植林大院 城口縣 44 巴家鄉石坎村姚氏民居 秀山縣 45 桑坪鎮長坪村鄧家大院 雲陽縣 46 鳳鳴鎮黎明村彭家大院 雲陽縣 47 雙江鎮金龍村中正室 潼南區 48 李華飛故居 巴南區 49 蘇家大院 巴南區 50 東溪鎮鐘溪村馮家大院 忠縣 51 桐梓鎮解放街吳家大院 ...
八和坊2—12、42—50(雙號)號民居 越秀區泰康路八和坊2、4、6、8、10、12、42、44、46、48、50號 木排橫街11號民居 越秀區泰康路木排橫街11號 木排頭2、2-1號民居 越秀區泰康路木排頭2、2-1號 木排頭57、59、61、63號民居 越秀區泰康路木排頭57、59、61、63號 宜安里29號民居 越秀區泰康路宜安里...
棠陰古鎮現存傳統民居以贛派建築為主要樣式,由庭院、廳屋、學房組成,內設天井照壁四水歸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確認棠陰鎮保留較完善的民居、祠堂、牌坊、古塔、古橋等明清時期建築有70處左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有八府君祠、承恩坊、迎恩塔、日字堂、冠佳廳、吳家大院、官帽廳民居、金字門等。棠陰古建築...
50 25 西坂胡氏民居 明、清 龍游縣模環鄉 51 26 漳田汪氏宗祠 明、清 開化縣蘇莊鎮 52 27 佛嶺後鄭氏宗祠 明至民國 淳安縣屏門鄉 53 28 朱鳳標故居 清 杭州市蕭山區新塘街道 54 29 郁川節孝坊 清 淳安縣姜家鎮 55 30 洪家節孝坊 清 淳安縣浪川鄉 56 31 符卿第 清 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 57 32 ...
紀念園的建築主要參照陳毅元帥當年讀書時(1916年–1918年)四川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現成都工業學院)教學樓照片進行復建,外觀設計上採用了呈現出川西民居風格與西洋文化相結合的建築特色。陳毅紀念園的布展分為實物展、陳毅生平事跡圖片展等部分,展出了陳毅元帥曾經(包括戰爭年代)用過的衣物、網球拍等實物以及珍貴歷史...
據考此宅為清道光皇帝本家綿宜之宅。綿宜號達齋,曾於同治年間任禮部侍郎,其後代姓金。因系宗室,輩份較尊,故當地百姓稱這房子是“皇帝的叔叔家”。現宅院保存尚好。該院於1986年1月21日被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民居。歷史名人 綜述 東四地區歷史悠久,曾居住過許多政界、軍界、文化界歷史名人。如沙...
鄰比:鄰近。酈:同“廛”,古代民居區域之稱。禳(rang)病:由巫求神治病的一種迷信方法。幞頭羅:唐人常戴的種黑色絲絹頭巾。“豈天下”句:唐代軍士穿黑衣,老人見街上穿白的人少,故以為天下之人都入伍當兵了。三省:指中央最高行政機關的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侍郎為這些機關的副行政長官。三省郎吏...
閩南古厝是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紅磚堆砌的外牆,厝尾雙挑的燕尾脊,牆面上還雕有小花、小草等圖案,這些都是閩南古厝獨具特色的風格。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在不少地區,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閩南古民居的典型建築。它的主要特徵是,整體以紅色為...
黎陽街分上黎陽和下黎陽,今一中學生公寓樓上首原有一座古老的路亭叫“新亭”,便是上下黎陽的分界線,2010年城區改造,大部分舊宅不復存在,但依然留下了具有徽州傳統風格的徽派民居數座及民國石庫門風格的老宅。 老屯溪人代代相傳的俗語“明清個屯溪,唐宋個黎陽”,它隱隱地告訴了我們黎陽在昱城人心中的分量。...
經現場調查與測繪,傳統院落式民居建築48處,占地約32713平方米,占核心區的49.13%,新建建築25處,占地約22317平方米,占核心區的33.51%。有保護價值的院落約為42處,占地面積約為25918平方米,占核心區的38.92%,占傳統院落建築的79.22%。成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採用整體性、原真性、多樣性、可持續性的...
濮陽古十字街以四牌樓為中心,東至解放大道,西至御井街,南至三義廟街,北至八都坊,共占地7萬平方米。古十字街至今還保留有200多家傳統店鋪,如有裝裱、木刻、傳統食品、茶肆、古字畫、傳統手工藝等。古十字街街區兩側為明清遺留下來的店鋪和民居,青磚灰瓦,飛檐挑角,每個鋪面1—3間不等,一般單間面闊3.3...
占地3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0餘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建築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風格為基礎,內容以三國文化和四川傳統民俗文化為內涵。2004年10月,錦里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1月,錦里延伸段開肆迎客。成都文化名片之一的錦里古街完成升級,“拜武侯、泡錦里”已成為成都旅遊較有號召力的響亮口號之一。錦里主要景點...
在19世紀上半葉,隨著彈子石老街日漸繁華,由於大多建築均為木質民居建築,為監控防火,在此設定一根巨大的木桿,高度10餘米,在距離頂尖2米處設定環形平台以便執勤人員在頂上觀察老街的整體情況並及時報告。所獲榮譽 2017年9月,彈子石老街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21年11月5日,彈子石老街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
有50餘堵別具一格的封火牆、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中國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築群。主要景點 吊腳樓 吊腳樓是源於古代的乾欄式建築,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依山而建,鑿石為基,壘石...
城中店鋪不少是前店後坊,所以其建築則為兩進以上。有的大店家在建築後進還辟有院落,便於騾馬牲口運貨進出。千年橫溝自北門進入城中,多從北街東側店鋪下穿過,故北街東側的店堂,多為活動木板鋪就,既便於提水打掃衛生,又能便於萬一火災消防。居民住宅:縣城民居住宅是全縣最主要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1985年...
官渡古鎮內匯聚了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以及上百間保存完好的“一顆印式”民居。古時有“小雲南”之稱,有國家級、省級、市級與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餘處,文物古蹟30餘處,其中尤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剛塔”最為著名。2004年,官渡古鎮被評為“...
納西族村占地49.5畝。入口處有納西族保護神“三朵”塑像和以《創世紀》為題材的大型浮雕牆。重彩繪畫和精細木作為特色的“三坊一照壁”、“民居院”、“花馬坊”、“工藝樓”、“廊房”等重要建築圍合烘托出“四方街”。彝族村占地50餘畝,三虎浮雕牆與虎頭內祖師形象表現了彝族虎鷹文化。太陽曆廣場圖騰柱上有...
培田村保存中國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建築設計精巧、樣式獨特、用料考究,繼承了中原古建築文化精髓,融入了客家先民工匠的創造性構思,是明清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被譽為“客家莊園”“民間故宮”。培田古村內的古民居建築群大體由6座學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築...
四合院按照建築年代和建築質量可分為三級,其中一級26座,二級42座,三級55座。四合院是中國北方一種傳統民居,其最基本的特徵是四和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四合表達了四合院的基本建築布局,即院基四面建有門房、廳房和廂房,中間合圍成院子,用青磚墁鋪,形成一個...
三眼井位於張將軍家廟以北約50米的民居之中,井台由花崗岩石板鋪蓋,有三個呈“品”字形的圓形井口,故稱“三眼井”。僑鄉關帝廟 雙水“僑鄉關帝廟”是廣東保留較完整的歷史最長的“關帝廟”,是一座綜合嶺南天地靈氣的千年古廟。始建於明初,乾隆期間曾經多次重修,有功德牌流傳,刻有各省各界人士捐款芳名。張...
古宅居有明、清時期建的孟家大院、張家大院、龐家大院、裴家大院、顏氏家廟、張家祠堂、狀元府旗桿院、王家大院等多處,古代民居房連房,樓接樓,除了小巷間隔外,別無空隙。集鎮沿河還建有西莊、東莊、槐樹莊、崔家莊、塔河莊、魏家莊、高家莊、劉家莊、南寺莊、柳樹莊、霍家莊、官房莊、張家莊、常家莊、...
栗峰山莊為清代四合院民居,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舊址,抗戰期間,傅斯年、董作賓等隨史語所遷來李莊,在此地生活及工作了6年。201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旋螺殿 旋螺殿,初名文昌宮,位於李莊鎮南2.5千米的石牛山上,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殿呈八角形,高25米,進深、面闊均為8米,外為三重檐,內室...
白鴿巢前地,位於澳門白鴿巢公園前面,鄰近民居,歷史建築東方基金會會址、聖安多尼教堂,以及基督教墳場就在附近。白鴿巢公園內的綠樹林蔭延展而出,兩旁設有長椅,是居民休憩的好去處。 [38] 白鴿巢前地 東方基金會會址 東方基金會會址,建於18世紀70年代,原址是葡國皇室貴族俾利喇(Manuel Perreira)的別墅。該建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