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卦符號文化
- 分類:文化
- 地區:中國
- 影響:深遠廣泛
文化影響,文化內容,卦象符號圖式,演進過程,起源和發展,伏羲八卦,易經,
文化影響
伴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八卦符號文化的影響會更加擴大,其滲透力、親和力的文化形態對促進國內外的文化交流也會發揮積極作用。
伏羲八卦及相關符號文化屬於傳統文化的源文化,是傳統文化源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態。代表了早期中國樸素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的文化和人文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還涉及到中醫、武術等方面。
文化內容
八卦符號文化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伏羲八卦和兩儀、四象符號,由八卦演繹出來的各種卦象符號和圖式。(2)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方點陣圖。(3)河圖與洛書及其各種變異圖。(4)太極圖,包括周敦頤繪製的太極圖和陰陽魚組成的太極圖。(5)八卦與太極圖的組合圖及變異圖。(6)八卦及其相關符號文化的延伸與變異符號和圖形。
伏羲八卦及相關符號文化的產生、發展、演變,都和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中原地區密不可分。今河南省淮陽縣、洛陽市、安陽市及其他一些地區,都有伏羲八卦及相關符號文化的遺蹟或遺存,都流傳著一些和伏羲八卦相關的傳說。伏羲八卦及相關符號文化作為一種源文化形態,一種充滿神秘性的符號圖形,自出現之時起,就對傳統文化發揮著重要影響,成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後起的道教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組成部分,是一種符號化了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民間亦有廣泛影響和運用。
卦象符號圖式
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是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所謂“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見下圖:
濮陽西水坡遺址於1987年5月的發現,使我們找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依據。它初步揭示了在早於黃帝時代的6500年前,的的確確存在一個伏羲時代,以八卦文化為標誌的伏羲文化在那個時代確已形成雛形。這就證明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不是虛擬,不是神、怪,而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濮陽西水坡遺址,是一處典型的伏羲八卦文化遺址。
演進過程
八卦文化,作為一種成熟的人文源頭文化,在歷史形成中要有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演進過程。《繫辭"上》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道出了這種演進過程,道出了八卦產生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兩儀,第二階段是生四象,第三階段是生八卦。
西水坡遺址中45號墓墓葬文化內涵,就證明著當時兩儀、四象文化都已經產生。於此,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認識一致,沒有爭議。
伊世同先生在《北斗祭》中寫道:“如果按八卦的發展順序,則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濮陽天文圖則表明當年的水平已跨越渾沌,崇拜天極(太極)和北斗,承認天地的分合聯繫,恰處於太極生兩儀的階段。”“就濮陽天文圖講:兩儀的分化表現為龍與虎。”
馮時先生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論斷,他根據45號墓中東、西、北三具殉人和墓外南面31號墓中的一具殉人,認定了其中的四象內涵。他在《古代天文與古史傳說》的論文和《濮陽星圖之謎》的專題中引論道:《典》和《楚帛書"創世》均記載,伏羲娶女媧,生下四子,分別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伏羲和女媧讓他們分掌四時,羲仲為春分神主東方,羲叔為夏至神主南方,和仲為秋分神主西方,和叔為冬
至神主北方。45號墓和31號墓中的四具殉人就代表著主掌四季的四神。
這樣的四季神,也就是四象起始的元身。西水坡遺址,就這樣詮釋著四象文化。
三生萬物伏羲文化理念在西水坡遺址中仍可找到實證,這就是45號墓人、龍、虎的合葬。在伏羲文化內涵中,龍代表天,虎代表地,這是一個不爭的解釋。45號墓中人、龍、虎的合葬,不但代表著太極生兩儀、還代表著人、天、地的三才。45號墓中的人凌駕於龍、虎之上,人高1.84米,龍長1.78米,虎長1.39米,人高於龍虎又居中,人是龍、虎伺奉的主人。三生萬物,三才人居中,人為貴,45號墓對此
進行了哲理性演示。
起源和發展
其實,八卦文化的“太極生兩儀,兩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好,其原始的內涵都是一樣的,都是在解釋生命的起源和發展。一指生命產生時的雌雄合一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分生成了雌雄各一的生命體,叫一生二;然後雌雄結合生了下一代的一,叫二生三;就這樣一代一代生下去,叫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的內涵同一生二;兩儀生四象就是上一代雌雄結合生了下一代雌雄各一(或多胎),內涵和二生三相同;四象生八卦和三生萬物相同。三生萬物和四象生八卦的不同是反映生命延續形式的叫法不同,其基本內涵是一樣的。至於(繫辭)中講的“八卦……生大業”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談到的三才生萬物,則是將生命延續的性繁殖形式延伸到生產方式,反映了由生命生產到物質生產的延伸,也是很有道理的,也是符合伏羲八卦文化的原本內涵的。45號墓中的合葬就證明著這一點。
伏羲八卦,即先天八卦,後世易數特別是象數派用之於占算時配數,它與數的關係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具體方位是: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
伏羲八卦
文王八卦,又稱後天八卦,是周文王的乾坤 學說,他認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餘六卦皆為其子女: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gèn)為少男;巽(xùn)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
先天八卦圖與後天八卦圖: 左為先天,右為後天。
八卦均由三爻(xiao)演變而成, 依次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中國古代有一首八卦取象歌可以很容易記住八卦符號,此歌為宋朝朱熹所作, 收入其著《周易本義》。歌為: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易學史上一直流傳著的三種《易》的說法。它們是:《連山易》、《歸藏易》和我們常說的《周易》。
《連山易》相傳為神農氏即炎帝所創,在神農氏之前的伏羲氏所創造的八卦只有三重即後來我們所說的三爻,而神農氏將八卦兩量相重,第一次演繹出六十四卦,因為炎帝(即神農氏)又號連山氏,所以用象徵山的艮卦為六十四卦的首卦,取義為“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歸藏易》相傳為軒轅氏所創立,軒轅氏也就是黃帝,他所演繹的易法也一樣是六十四卦,不過,它是以坤卦為首卦,坤卦,象徵地,而地,又是萬物的歸宿和載體,加上黃帝又號歸藏氏,所以取名《歸藏易》。《歸藏易》在殷商時流行,所以又稱“殷道親親”。
易經
以上的這兩種《易》,都已經失傳,它們只是作為一個符號出現在易學史上。而如今通行的《易經》,其實就是《周易》。《周易》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現安陽境記憶體有羑里城遺址)時演繹出來的另一套六十四卦易法。它以乾卦為首,以未濟卦為末卦,表明事物是處在不停的變化發展之中的,一事的終末又是另一事的開始,周而復始,周流不息,加上文王建周,所以叫《周易》。而因為它以
乾為首,乾象徵天,天尊地卑,故曰:“周道尊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