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十本一套的小說集,32開本,每本約100頁,全套1140頁,1945年新流書店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十家佳作集
- 開本:32
- 出版:1945年
- 全套:1140頁
八十佳作集介紹,編輯小說集的標準,施若霖的介紹,
八十佳作集介紹
後來新流書店又出了個精裝本,分上下兩厚冊,書名改成《抗戰前後》,1947年9月出版。《八十家佳作集》選集作品的時間跨度從1935年到1944年,選取了這一段時期的100個短篇結成集子,用以紀念抗戰發動後的事物片斷。《八十家佳作集》十本分別是《將軍》、《難民船》、《新生》、《包身工》、《團聚》、《滹沱河夜戰》、《牛車上》、《楚霸王自殺》、《差半車麥秸》、《火拚》,作家有巴金、沈起予、張天翼、夏衍、丁玲、碧野、蕭紅、郭沫若、姚雪垠、楊朔等八十人,題材涉及賑米、徵兵、僱工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所選小說主要來自廣州、漢口、長沙、重慶這些地方出版的刊物,如《文藝陣地》、《自由中國》、《烽火文叢》、《七月戰地》以及“孤島”上發行的《文藝半月刊》、《文藝新潮》等。
編輯小說集的標準
編輯小說集,特別是涉及眾多作家的小說合集,需要講究各篇小說的前後排序,但這不能像上了梁山的好漢排座次一樣,“文無第一武無二”,要評判一些好小說,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編輯者如果不設定一個看似公平的排序標準,引來作家們的“腹誹”也是可能的。《八十家佳作集》編輯的方式是,按照作家來分別次序,在此之間顧到時間的先後,質量的平均,內容的先後聯繫關係,“務使把握住氛圍,讀者因之不會有一種不調和的異樣的感覺”。為了進一步強調編輯的公平、公正、公開,編輯者施若霖在序中說“我們沒有門戶之見,只要好,雖然無名作家也不顧,當然也不知什麼必須標榜名作家而把無名的放棄了”,網上拍賣過一本《八十家佳作集》之《包身工》,是施若霖的舊藏,“當然也不知什麼必須標榜名作家而把無名的放棄了”這一句話施若霖的手跡乾脆改成“當然也沒有理由必須標榜名作家而標榜自己”,如此把自己的選文觀說得更加直白了。
施若霖的介紹
施若霖,浙江鄞縣人,原名施潤德,字若霖,1937年在上海編《年青人》,“孤島”期間協助胡山源編《申報·自由談》,1941年主編《申報·春秋》及《文藝世界》,解放後也為《文匯報》、《光明日報》寫過稿,是個老報人。在群星璀璨的現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老報人未見影響,但在文學史的背後,施若霖這樣的老報人不應該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