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代傅敘文學述論

八代傅敘文學述論

八代傅敘文學述論

本書是復旦大學已故著名學者朱東潤教授一九四二年的著作,今首次出版。全書以文獻輯夫為依據,用西方傳敘文學眼光審視中國漠魏,六朝時期的作品,認為傳敘文學的目標是人性真相的敘述,以此評述數百部作品,讚賞《曹瞞傳》、《龐娥親傳》、《法顯行傳》、《高僧傳》等作品的成就。作者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開山人物,本書完成於他學術生涯的鼎盞時期,視野開闊,功力遙深,融貫中西,見解獨到,歷經六十多年,仍具新銳氣象。本書為繁體豎排文字!

基本介紹

  • 書名:八代傅敘文學述論
  • 作者:朱東潤教授
  • 出版時間:一九四二
  • 眼光:西方傳敘文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朱東潤先生遺稿《八代傳敘文學述論》序
來源:文匯新民聯合報 2006-5-23 17:30:00
民國三十一年寫定《八代傳敘文學述論》,是為師友琅邪館撰述第四種。
師友琅邪館是我讀書之處。少年時候,最欽服邴曼容為人,其後築宅,因取杜牧《長
安雜題長句》“九原可作吾誰與,師友琅邪邴曼容”之意,建師友琅邪館。中年以後,更
羨慕王述。《世說》記謝萬見述,直言曰:“人言君侯痴,君侯性自痴。”述答:“非無
此論,但晚令耳。”因此又題書齋為晚令齋。
民國二十九年,《讀詩四論》出版,是為師友琅邪館撰述第一種。是年又取《史記考
索》及舊著《中國文學批評論集》付開明書店,是為第二種、第三種。此外所著《中國文
學批評史講義》,於民國二十一年完成,中經刪訂兩次,擬重行寫定為《中國文學批評史
》;讀元雜劇四論,已完成《元人雜劇及其時代》一篇,尚待續寫;連同未經寫定的《晚
令齋集》,共為三種。關於這三種的手稿和書籍,大都暫存漢口,對日抗戰尚未結束以前
,固然不易取出,即是抗戰結束以後,能否全部收回,亦不可知。所以這三種撰述底完成
,遙遙無期,師友琅邪館撰述第五種,只有另行著手了。
在寫成《史記考索》的時候,我開始對於傳敘文學感覺到狠深的興趣。接著便擬敘述
中國傳敘文學之趨勢,但是因為參考書籍缺乏,罅隙百出,眼見是一部無法完成的著作,
所以只能寫成一些綱領,從此束之高閣。在這個時期中,看到漢魏六朝傳敘文學,尤其不
易捉摸。除了幾部有名的著作以外,其餘都是斷片,一切散漫在那裡。但是即使要看這些
斷片,還得首先花費許多披沙簡金的功夫。嚴可均底《全兩漢三國六朝文》,總算是一種
幫助,但是嚴可均所輯存的,不過百分之五,其餘還需要開發。就是幾部有名的著作,有
單行本可見者,其中亦多真贗夾雜,仍需一番辯訂考證的工作。不過中國傳敘文學惟有漢
魏六朝寫得最好,忽略了這個階段,對於全部傳敘文學,更加不易理解。所以我決定對於
這個時期的傳敘文學,盡我底力量。
工作是相當地繁重,工具又是那樣地缺乏,有時連最普通的書籍都不易獲得。但是既
經決定動手,便顧不得困難。最後總算在單行的著作以外,從斷簡殘篇中給我搜獲了四百
余種的著作:有時只是一句兩句,有時竟是萬字以上的大篇。由搜獲到鈔集,由鈔集到考
訂,一切都是一手一足之烈,沒有人幫助,也找不到人幫助。“人言君侯痴,君侯性自痴
”,真是值得玩味的言論。材料大體完備以後,工作便比較簡單,但是這種工作仍是在艱
苦的狀況下完成的。
抗戰以來,已經五年,這五年之中,尤其到了最近的一兩年,整個的國家受到無數的
危疑震撼。這個當然影響到人民底心理和生活。我們都在度著最艱辛的歲月,不過這是一
般人共同感受的,姑不必論。
自從二十七年離別家庭,到達樂山以來,二十八年的冬季泰興便淪陷了,全家在淪亡
的境地掙扎,只有我在這數千里外的大後方。路途是這樣遠,交通是這樣不方便,一家八
口談不到挈同入川,自己也沒有重回淪陷區的意志。有時通信都狠困難,甚至三兩個月得
不到一些音耗。在我離家的時候,最小的孩子還不到兩月,現在四歲了。聽到他牽著郵差
,打聽父親訊息的故事,確是有些依戀。大的孩子已經失學,其餘的只有暫入私塾,以免
在不快意的學校里讀書。故鄉是另一個世界,但是我底家庭偏在這個世界裡生活。杜甫說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在他已經嗚咽涕零,在我只
有不勝傾羨。
後方的生活也不見得高明。日減一日的是體重,日增一日的是白髮。捉襟見肘、抉履
穿踵的日子,總算及身體會到。住的是半間幽暗的斗室,下午四時以後便要焚膏繼晷。偶
然一陣暴雨,在北牆打開一個窟窿,光通一線,如獲至寶,但是逢著寒風料峭、陰雨飛濺
的時候,只得以圍巾覆臂,對著昏昏欲睡的燈光,執筆疾書。這些只是物質的環境,對於
精神,原算不到什麼打擊。然而也盡有康莊化為荊棘的時候,只得把一腔心緒,完全埋進
故紙堆里去。這本書便是這種生活的成績。
著書只是一種痛苦的經驗。有的人底著作,充滿愉快的情緒,我們談到的時候,好像
看見他那種悠然心得,揮灑自如的神態。對於我,便全然兩樣。我只覺得是一份繁重的工
作。這是一方田,一匹牛正拖著沉重的鐵犁,在田裡一來一往地耕著。套上繩索以後,牛
便得向前,步伐儘管滯澀不堪,但是還得耕田。直到這方田耕完以後,才能透一口氣,眼
睛已經看到第二方田,那邊還是要牛去耕。生活是不斷地壓迫著,工作也是不斷地壓迫著
《讀詩四論》出版以後,曾題一首:“彈指蔽泰華,冥心淪九有。小夫竊高名,君子
慎所守。肯以金石姿,下羨蜉蝣壽!乾坤會重光,相期在不朽。”對於自己,這是一種心
理的慰藉。其實僵化的蜉蝣,博物院裡有時珍若拱璧,而流金鑠石,何嘗不是數見不鮮的
事!歐陽修說:“今之學者,莫不羨古聖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於文字間者,皆可悲
也。”事情很明白,道理也簡單之至,不過自己既經擇定這一份工作,便得盡力去做。縱
使對於旁人,未必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價值,至少在工作的時候,自己總是這樣想著。民國
三十一年五月,朱東潤自序于樂山寓廬。
傳敘文學:人性真相的敘述
——述朱東潤師《八代傳敘文學述論》
■陳尚君
今年是先師朱東潤先生誕生110周年,先生1942年撰寫的遺著《八代傳敘文學述論》列入
復旦大學出版社《火鳳凰學術遺產叢書》首次出版。我有幸先期通讀,對先生在抗戰避地
蜀中期間能成此力作,對本書歷經六十多年仍能保持新銳的開拓氣象,很感震撼。
先生晚年在自傳中曾談到,1940年,當時的教育部規定大學中文系可以開傳記研究課,許
多學校遂開講唐宋八大家的碑記。先生早年曾留學英國,對於西方傳記文學有著濃厚興趣
,清楚地認識到二十四史的列傳只是史傳,韓柳歐蘇的碑誌也只是速寫,都不是傳記。在
沉下心來讀了一批西方的傳記文學理論和作品後,決心探索中國傳敘文學發展的道路。先
生的工作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對於中國古代傳敘文學的成就,作系統的研究和清理,因此
有本書的寫作;二是從事傳敘文學的寫作實踐,在本書寫成次年即一九四三年完成《張居
正大傳》,隨後又寫作《王陽明大傳》(書稿失傳)。可以說,四十年代初的這次變化,
確定了先生後半生的學術道路,此後的近半個世紀,傳敘文學始終是他學術研究的中心工
作。
當時正處於抗戰相持階段最困難時期,先生隨武漢大學避地四川樂山,生活極其艱苦。本
書自序中有具體的記錄:“住的是半間幽暗的斗室,下午四時以後便要焚膏繼晷。偶然一
陣暴雨,在北牆打開一個窟窿,光通一線,如獲至寶,但是逢著寒風料峭、陰雨飛濺的時
候,只得以圍巾覆臂,對著昏昏欲睡的燈光,執筆疾書。”自傳中還說到寫作時遭遇日機
轟炸的情形:“空襲警報來了,是夏天,身上著的白衣服不宜於跑警報,只好伏在窗下。
兇惡的敵人在附近轟炸以後,揚長而去。我從窗下爬起來,依舊抄錄《慧遠傳》,作為這
部作品的附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後學如我輩永遠學習。
先生認為,中國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
傳敘文學似乎還沒有進展。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傳敘文學,篇幅宏大,除了敘述傳主的一
生,還應該把他的時代,他的精神面貌,以至他的親友仇敵全部展現,寫出獨特而真實的
人物。中國古代史傳確實有著悠久的傳統,但在致力的方向上,有著根本的不同。先生用
西方傳記文學的眼光來審視,看到了秦漢的史傳、六朝的別傳僧傳、唐宋的碑狀、明清的
年譜,以及梁啓超的幾部評傳,各有成就,但也頗多遺憾。史傳的目標是寫史寫事,碑狀
過於刻板虛假,年譜不免具體而瑣碎,梁啓超的評傳把一個人的事功分割成幾塊來敘述,
不免有“大卸八塊”的遺憾。先生認為傳敘文學的使命是要寫出活潑生動的人性,要以確
鑿可信的文獻為依憑,儘可能真實地反映傳主的生命歷程。中國古代曾經有過傳敘文學的
輝煌,但唐宋以後沒有能夠得到繼續,對於過去的成就,應該加以發掘和闡述。“知道了
過去的中國文學,便會看出當來的中國傳敘文學。”
作為一本特殊的文學史著作,本書在當時是有開拓意義的工作。為什麼選取漢魏六朝呢?
先生認為那一時代雖然動盪不定,但“社會上充滿了壯盛的氣息,沒有一定的類型,一定
的標格。一切的人都是自由地發展”,充滿獨來獨往的精神,不像唐宋以後人物都有一定
的標格。但要敘述此一時期傳敘文學發展的歷史,最大的困難是現存資料似乎只有幾部僧
傳,別傳見於記載的雖有數百種之多,但大部分失傳了,只有片段散在群籍之中,清代的
輯佚學家很少注意及此,沒有前人輯錄的成績可以援據。先生是實幹型的學者,他既有志
於此,即從最原始文獻的搜求積累開始,從漢唐之間史乘、類書、古注之類古籍中加以爬
羅剔抉,輯錄出四百多種相關的作品,為本書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古籍輯佚很辛苦,但其基本的原則和方法,清代學者已經確定,先生的工作也僅以此為本
書寫作的基礎,重心是考察和評判漢魏六朝傳敘文學的成就和局限。
先生既經認定傳敘文學的對象是人,“是人性底真相的敘述。”傳敘寫作的生命是真實,
必須文獻有徵,必須真實地記錄傳主的生平,同時又應具備文學性。先生認為《曹瞞傳》
注重傳主個性的描寫,很仔細地記錄傳主的小動作,接近現代傳敘文學的意味。先生對於
魏晉傳敘中具有獨特個性人物的記敘,給以很高的讚賞,如認為皇甫謐《列女傳》所記龐
娥親為父報仇的故事中,“寫殺人的一節,生氣勃勃,更是自古未有的文字。”認為夏侯
湛《辛憲英傳》敘事“風神如繪”。特別讚賞西晉傳敘中“從清言娓娓的言論里,傳出傳
主的個性”。
先生以為漢魏六朝的傳敘文學,經過東漢的萌芽,魏晉的長育,在東晉以後的僧傳中達到
了成熟。《法顯行傳》以生命中一段旅程的記錄,主觀地表達了個人的感受,“是一篇人
性底敘述。我們看到悲歡離合,看到生死無常,看到法顯底慨然生悲,看到印度諸僧底相
顧駭嘆”。就此層立場而言,應該視為中國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著作。第十一章論述慧皎
《高僧傳》,稱賞各傳篇幅擴大,因而可作完密的敘述,且“富於人性的描寫”。先生特
別指出慧皎《高僧傳》寫廬山慧遠,處處寫出其弘法的堅定和人格的偉大:“慧遠莊嚴博
偉,雖一時梟傑劉裕、桓玄之徒,敢於窺竊神器,而不敢犯及遠公。”既有沙門見其容止
方棱以至心悸汗流的細節,也有其臨終不昧的特寫,認為其人格是“中國人的光榮,也是
晉宋以後佛法大興的根源”。
鑑別傳敘敘事的真偽,需要讀者融通典籍,敏銳洞見真相。先生特別指出,有的是傳主的
作偽,比如公孫弘位居三公而為布被、漢高祖為項羽發喪之類,傳敘家能夠直指其偽,便
是傳敘的真實。但如果傳敘家隱藏真相,故意捏造,“敘述壞事的固為謗書,敘述好事的
也成穢史”。《桓階別傳》敘其清儉異常,在郡俸盡食醬,乃至文帝幸其第見諸子無褌,
似乎都是美德。先生列舉事實,指出桓階是為曹操畫策纂漢的參與機密者,又是文帝受禪
時領銜勸進並臨終顧命的顯要,其家之奢侈,當時為眾所知。《別傳》所述清儉,是作者
有意的作偽。在討論《孫資別傳》時,先生認為其親近君主而大權在握,當明帝臨終時,
以一己之私利,引曹爽以傾燕王,復引司馬懿為佐,演成了魏晉禪代的故事。《別傳》稱
孫資在明帝顧問時僅答以“宜以聖意簡擇”,是推避責任,顯出作者為孫資洗刷的用意,
是另一種作偽。
與故意作偽稍有不同的情況,先生也予以揭示。如《曹瞞傳》以傳聞為事實,因而減損了
其價值。如敘曹操因私憤而殺袁忠、桓劭,其實並不合史實。而所敘華歆破壁牽伏皇后一
事,也出於杜撰。曾獲很高評價的嵇康《聖賢高士傳贊》,先生則認為是“極享盛名而沒
有價值的著作”,書中所舉高士,大都是子虛烏有的人物,甚至將《莊子》和《楚辭》托
言的兩個漁父捏合成一個人。在評價庾信《丘乃敦崇傳》時,先生指出諛墓的風氣影響於
北朝的傳敘,形成一批沒有內容、沒有意義的產物,是傳敘文學的不幸。先生在分析考證
中,不僅有文獻舉證,且多加入對世事人情的透徹體悟。如前述華歆一例,《後漢書》據
以採信,晚出的《三國演義》中也稱及。先生指出華歆在曹丕受禪時因眷戀故主而以形色
忤時,以情理不會做壞戶發壁之事,又考其時華歆已不在尚書令之任,尚書令應別有其人
。就考證來說,僅此已經很充分,先生則更一步指出,華歆是當時的名士,曹操特別注意
招攬天下名士,為自己收拾人望。名士身負重名,不屈身污賤,曹操也不以此相屈,否則
就失去了名士的意義。這樣的考述酣暢透徹,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非大手筆不辦。
《述論》完成時,先生已著手寫作《張居正大傳》,書中許多表述,可以看到當時的努力
目標和遵循原則。先生認為傳敘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在小說、戲劇和新詩都已經發
生極大變革的時代,只有“傳敘文學,好像還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而要為中國傳敘文學
樹立成就,則需要“大家多努力些”,並為此身踐力行。書中對於西洋傳敘文學的描述,
正是他致力的目標:“一部大傳,往往從數十萬言到百餘萬言。關於每一項目的記載,常
要經過多種文卷的考訂。這種精力,真是使人大吃一驚。這種風氣,在英國傳敘文學裡一
直保持到維多利亞時代。一切記載,更加翔實而確切,而證明的文卷,亦更加繁重而艱辛
,於是引起二十世紀初年之‘近代傳敘文學’。這一派底作風,總想活潑而深刻,同時極
力擺脫證件的桎梏。其實仍是一步步腳踏實地,沒有蹈空的語句。”《張居正大傳》以後
先生所有的傳記作品,都遵循此派擺脫證件而又活潑、深刻的寫法,但所有的事實,都經
過極其詳密的考證,做到了信而有徵。如何達到信而有徵呢?先生認為學者要善於利用各
類文獻,但同時又要注意任何文獻都有其局限性,史傳的局限眾所周知,西方學者重視的
自敘、回憶錄、日記、書簡、著作,以及中國的自撰年譜一類,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先生
認為,優秀的傳敘家應善於分析和駕馭各類文獻,努力追尋事實的真相,“把一切偽造無
稽的故事刪除,把一切真憑實據的故事收進”。學者不僅要有貫通文獻的學力,同時應有
辨析人事、體悟情委的悟性和膽識。先生的著作就每每顯示出此種敏銳和識見。對先生不
太熟悉的讀者,都感到他不循舊規,喜立新說,且常常對於新說的依據並不作很具體的文
獻交待。與先生接觸多了,就知道他的新說大多是勤奮而深入地閱讀群籍,始終堅持用自
己的眼光讀書,融通史實,具體分析,加上敏銳的史識和體悟,一點一滴積累而得,決非
率爾之談。
《述論》是先生四十六歲時的著作,正是一生學術精力最鼎盛的時期。全書舉證豐富,考
辯周詳,議論駿爽,筆力雄勁,處處可以顯見當時開疆拓土的執著奮發。雖然六十四年後
才首次出版,其學術意義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減損。先生當時疾呼因應世界文學的趨勢
,建立可以無愧於世界文學之林的中國傳敘文學,至今仍不失其意義。先生對於漢魏南北
朝傳敘文學作品的全面發掘,並在此基礎上對其成就的評騭,至今尚無學者超越先生當時
已經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當然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在學術轉型過程中的系統思考,對於了
解先生一生的治學道路和成就,意義十分重大。
《文匯報》2006年12月5日《學林》

作者簡介

- 八代傅敘文學述論
朱東潤,名世溱,以字行,江蘇泰興人。近代著名作家、學者,生於一八九六年,卒於一九八八年。早年留學英國,先後任教於南通師範、武漢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等校。一九五二年起任教復旦大學,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一年任中文系主任。為國務院學位評議組第一屆成員。早期講授英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轉治中國古代文學,四十年代起從事傳記文學研究和寫作。書擅各體,尤工篆、行書。著作有《讀詩四論》、《史記考索》、《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張居正大傳》、《陸游傳》、《梅堯臣傳》、《梅堯臣集編年校注》、《杜甫敘論》、《陳子龍及其時代》、《中國文學論集》等數十種。

圖書目錄

- 八代傅敘文學述論
第一 緒言
第二 傳敘文學底名稱和流別
第三 傳敘文學底蒙昧時期
第四 傳敘文學底產生
第五 傳敘文學底自覺
第六 幾個傳敘家底風格
第七 傳敘文學勃興底幻象
第八 劃時代的自敘
第九 思想混亂底反映
第十 南朝文士底動向
第十一 《高僧傳》底完成
第十二 北方的摹本
附錄第一 《東方朔別傳》
附綠第二 《锺離意別傳》
附錄第三 《郭林宗別傳》
附錄第四 《趙雲別傳》
附錄第五 《邴原別傳》
附錄第六 《孫資別傳》
附錄第七 《曹瞞傳鑼
附錄第八 锺會《張夫人傳》
附錄第九 何劭《苟粲傳》
附錄第十 何劭《王弼傳》
附錄第十一 夏侯湛穴辛憲英傅》
附錄第十二 傅玄《馬鈞序》
附錄第十三 郭沖《諸葛亮隱沒五事》
附綠第十四 皇甫謐《龐娥親傳》
附錄第十五 釋法顯《法顯行傅》
附錄第十六 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附綠第十七 蕭統《陶淵明傅》
附錄第十八釋慧皎《晉廬山釋慧遠傳》
後記 陳尚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