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周恩來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同餘秋里、康世恩商議,決定提前動用大慶油田的後備資源,並決定集中資金修建大慶原油的外輸管道。1970年8月3日,東北管道建設領導小組開會正式籌備,命名為東北"八三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三工程
- 主要基地:東北地區
- 原油管道:達3399.6公里
- 起步:從搶建大慶至撫順的慶撫線開始
名字的由來,工程概述及意義,工程建設背景,蕭全夫與八三工程,
名字的由來
東北地區是原油生產的主要基地,有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和吉林油田,原油產量大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3.5%,原油管道達3399.6公里。 大慶油田從1966年起,乘捆漏年產量達到1066.89萬噸以後,探明的石油資源並未全面開發。
工程概述及意義
東北“八三工程”的起步,是從搶建大慶至撫順的慶撫線開始的,這條管道從黑龍江肇源縣茂興穿越嫩江後,向南經吉林省的松源、農安、長春、公主嶺、梨樹、四平,進入遼寧省的昌圖,經鐵嶺,終至煉廠較為集中的工業城市朵慨閥匙撫順。末站設在撫順康樂屯,以支線向撫順石油一廠、二廠、三廠供油。慶撫線全長596.8公里,其中直徑720毫米的管線558.6公里,1970年9月開工,1971年8月試運行,10月31日正式輸油。工程總投資2.93億元,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建設長距離、大口徑、輸送“三高”原油的管道,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慶撫線建成以後,指揮部正式組建了勘察設計研究所,施工隊伍也全部調入,正式編為管道工程一處、二處、三處(以後更名為管道一、二、三公司)。此後的續建工程在形成了專業隊伍的情況下,改變了人民戰爭式的做法,1972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秦皇島管道,1973年10月開工建設了大慶至鐵嶺複線,1974年10年開工建設了鐵嶺至大連的管道。在此期間還建成了撫順至鞍山煉廠、石油二廠至遼寧電廠、丹東至朝鮮新義州、盤錦至錦西石油五廠等短距離管道。到1975年9月,5年中建設輸油管道8條,共2471公里,其中主要幹線2181公里,形成了以鐵嶺站為樞紐,聯接大慶至撫順、大慶至秦皇島和大慶至大連的3條輸油大動脈,東北管洪舟背網逐步形成。
東北“八三工程”,為中國管道建設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組織建設和管理模灑主拜說式,奠定了中國原油管道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中各項規範的基礎。
工程建設背景
1970年的上半年,由於受“文化大革命”極左路線的破壞和干擾,鐵路運輸狀況非常不好,大慶油田生產的原油無法及時外運,不僅貯油罐爆滿,而且造成幾百口油井無法正常生產。因此,大慶油田被迫實行“以運定產”的方針,嚴重地限制和影響了大慶油田的生產能力。與此同時,在大連壓港等候裝油的中外油輪卻日益增多,在撫順有3個大型的煉油廠因缺油煉製而陷入停工狀態。全國各地許多廠礦單位,因為缺少燃料油造成機器不能正常運轉。告急的電話和電報紛紛傳向北京的燃料化工部、鐵道部、交通部、電力部和機械工業部等。
在一片告急聲中,周恩來總理臨亂不亂,力挽狂瀾。為了解決全國各地非常緊缺的動力燃料問題,他多次召集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有關領導開會研究,最後決定:集中人力和物力,力爭用最快的時間修建一條從大慶通往撫順的大口徑輸油管道,以緩解鐵路運輸的緊張問題。這樣做不僅可以迅速緩解油料緊缺的燃眉之急,而且工程投資少、占地少,還有利於戰備。在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極其英明大膽的決定。
蕭全夫與八三工程
實施這樣的大型工程,當時在國內尚屬首創,一系列的技術問題均無章可循,所有技術人員、施工隊伍和施工器材都需從零開始。另外,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和影響,地方已經無力承擔領導這項艱巨工程的重任。因此,周恩來總理把電話直接打給了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希望瀋陽軍區調遣部隊支援這一工程的建設,並在軍隊中選拔一名主要負責人組織指揮鋪設大慶至撫順的輸油管道施工任務。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瀋陽軍區黨委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研究並決定由蕭全夫掛帥,具體負責組織指揮這一艱巨工程的施工任務。
當時,蕭全夫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正帶領部隊在遼西執行戰定腳棄備鐵路的施工任務。1970年7月底的一天上午,蕭全夫突然接到軍區司令部一份簡短的緊急電報,讓他立即趕回瀋陽軍區。當才踏禁晚,蕭全夫就趕到陳錫聯司令員的辦公室報到。
“牛棚”點將,蕭全夫為“八三工程”命名
根據瀋陽軍區黨委和領導的指示,蕭全夫立即著手組織了大慶至撫順輸油管道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當時由於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有許多技術人才已經被迫離開工作崗位,接受批鬥和被下放勞動改造。
為了解決“八三工程”急需的技術人才,蕭全夫親自到嫌懂關押專家的“牛棚”和勞改農場等地,選調有關技術專家參加“八三工程”,但是卻受到了一些造反派的阻撓,以“接受勞動改造”為名,拒絕放人。為此,蕭全夫頂住壓力,拒不聽邪,立即向中央有關領導寫信,呼籲並通過有關部門及時解放“八三工程”急需的專家和人才,將管道建設專家唐振華、化工專家張兆明、力學專家潘家華等人,及時從“牛棚”和勞改農場等地解放出來,立即投入“八三工程”的研究和論證工作。
1970年8月3日,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瀋陽軍區招待所三樓會議室召開。軍區司令員陳錫聯、燃化部副部長唐克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及大慶油田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等都參加了這次會議。為了便於對這項工程的表述,蕭全夫在會議正式召開之前,提議把大慶至撫順的輸油管道工程簡稱為“慶撫線”,並根據這次會議召開的時間,把“慶撫線” 輸油管道工程定名代號為“八三工程”。蕭全夫的提議簡明扼要,帶有明顯的軍事行動色彩,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贊成。
此次會議開了兩天時間,主要是研究明確輸油管道工程施工的方針、組織領導、總體方案和材料設備等一系列的重大原則問題。在這次會議上,蕭全夫被正式任命為“八三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由張文斌、李少元和羅坤山等人擔任,組員有白潛、李亞田、趙永勝等14人。
“八三工程”領導小組下設工程指揮部,由王雲午任指揮,鄧聰任政治委員,王培德、張振勇、李占標、唐振華、張志誠、張福錄等人任副指揮。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政工組、生產指揮組、器材供應組和後勤組等5個職能組室為具體的辦事機構。
“八三工程”領導小組組建後,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接受瀋陽軍區和燃化部的雙重領導,其主要的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瀋陽軍區及燃化部有關工程建設的指示,組織領導“八三工程”的實施及負責同東北三省協商解決有關工程實施中的主要問題。隨後,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也分別成立了相應的“八三工程”指揮部。
按照“八三工程”的預定施工方案,慶撫線的輸油管道全長約700公里,管徑720毫米,年輸原油能力為2000萬噸,爭取一年建成並投產。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工期短、任務重、缺施工經驗、缺技術人員、缺材料設備的重大工程項目,蕭全夫和工程領導小組及工程指揮部的全體同志都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保證施工任務的儘快展開和促進各項工程任務的完成,工程領導小組以開發大慶油田的那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教育和鼓勵施工隊伍,提出了“搶、闖、好”和“借、代、墊”這樣兩個口號。“搶、闖、好”的口號,是針對缺乏經驗講的,即:要搶時間、搶速度,在苦幹實幹中闖出一條新路子,確保工程質量,建好輸油管道;“借、代、墊”是針對缺乏物資講的,即:充分挖掘潛力,能借的則借,能代的則代,能墊的則墊,一切圍繞著把“八三工程”搞上去。
1970年8月中旬,國家計委同國家建委、財政部、冶金部、一機部、外貿部、燃化部等單位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議定了“八三工程”的有關問題,並將這項工程補入當年國家的重點工程計畫,在工程的經費下撥和物資供應方面給予重點保障。
在此期間,東北三省當地政府給予這項工程以大力的支持,管道沿線的民眾都把參加“八三工程”的建設視為光榮的義務,迅速組織起浩浩蕩蕩的20萬大軍,分頭開赴“八三工程”的沿線工地,開始打響“八三工程”的第一戰役。與此同時,蕭全夫向瀋陽軍區領導請示並報請中央軍委批准,迅速抽調10個步兵師、3個工兵團、2個舟橋營及部分通信、測量、潛水等特種兵隊伍,先後投入到“八三工程”中來,並擔負最重要、最困難、最危險的地段施工任務。8月下旬,燃化部又從四川石油管道局抽調500多人的管道施工骨幹和100多名技術人員,北上支援“八三工程”。隨後,轟轟烈烈的“八三工程”大會戰,在茫茫的黑土地上開始打響了。
當時,蕭全夫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正帶領部隊在遼西執行戰備鐵路的施工任務。1970年7月底的一天上午,蕭全夫突然接到軍區司令部一份簡短的緊急電報,讓他立即趕回瀋陽軍區。當晚,蕭全夫就趕到陳錫聯司令員的辦公室報到。
“牛棚”點將,蕭全夫為“八三工程”命名
根據瀋陽軍區黨委和領導的指示,蕭全夫立即著手組織了大慶至撫順輸油管道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當時由於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有許多技術人才已經被迫離開工作崗位,接受批鬥和被下放勞動改造。
為了解決“八三工程”急需的技術人才,蕭全夫親自到關押專家的“牛棚”和勞改農場等地,選調有關技術專家參加“八三工程”,但是卻受到了一些造反派的阻撓,以“接受勞動改造”為名,拒絕放人。為此,蕭全夫頂住壓力,拒不聽邪,立即向中央有關領導寫信,呼籲並通過有關部門及時解放“八三工程”急需的專家和人才,將管道建設專家唐振華、化工專家張兆明、力學專家潘家華等人,及時從“牛棚”和勞改農場等地解放出來,立即投入“八三工程”的研究和論證工作。
1970年8月3日,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瀋陽軍區招待所三樓會議室召開。軍區司令員陳錫聯、燃化部副部長唐克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及大慶油田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等都參加了這次會議。為了便於對這項工程的表述,蕭全夫在會議正式召開之前,提議把大慶至撫順的輸油管道工程簡稱為“慶撫線”,並根據這次會議召開的時間,把“慶撫線” 輸油管道工程定名代號為“八三工程”。蕭全夫的提議簡明扼要,帶有明顯的軍事行動色彩,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贊成。
此次會議開了兩天時間,主要是研究明確輸油管道工程施工的方針、組織領導、總體方案和材料設備等一系列的重大原則問題。在這次會議上,蕭全夫被正式任命為“八三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由張文斌、李少元和羅坤山等人擔任,組員有白潛、李亞田、趙永勝等14人。
“八三工程”領導小組下設工程指揮部,由王雲午任指揮,鄧聰任政治委員,王培德、張振勇、李占標、唐振華、張志誠、張福錄等人任副指揮。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政工組、生產指揮組、器材供應組和後勤組等5個職能組室為具體的辦事機構。
“八三工程”領導小組組建後,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接受瀋陽軍區和燃化部的雙重領導,其主要的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瀋陽軍區及燃化部有關工程建設的指示,組織領導“八三工程”的實施及負責同東北三省協商解決有關工程實施中的主要問題。隨後,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也分別成立了相應的“八三工程”指揮部。
按照“八三工程”的預定施工方案,慶撫線的輸油管道全長約700公里,管徑720毫米,年輸原油能力為2000萬噸,爭取一年建成並投產。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工期短、任務重、缺施工經驗、缺技術人員、缺材料設備的重大工程項目,蕭全夫和工程領導小組及工程指揮部的全體同志都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保證施工任務的儘快展開和促進各項工程任務的完成,工程領導小組以開發大慶油田的那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教育和鼓勵施工隊伍,提出了“搶、闖、好”和“借、代、墊”這樣兩個口號。“搶、闖、好”的口號,是針對缺乏經驗講的,即:要搶時間、搶速度,在苦幹實幹中闖出一條新路子,確保工程質量,建好輸油管道;“借、代、墊”是針對缺乏物資講的,即:充分挖掘潛力,能借的則借,能代的則代,能墊的則墊,一切圍繞著把“八三工程”搞上去。
1970年8月中旬,國家計委同國家建委、財政部、冶金部、一機部、外貿部、燃化部等單位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議定了“八三工程”的有關問題,並將這項工程補入當年國家的重點工程計畫,在工程的經費下撥和物資供應方面給予重點保障。
在此期間,東北三省當地政府給予這項工程以大力的支持,管道沿線的民眾都把參加“八三工程”的建設視為光榮的義務,迅速組織起浩浩蕩蕩的20萬大軍,分頭開赴“八三工程”的沿線工地,開始打響“八三工程”的第一戰役。與此同時,蕭全夫向瀋陽軍區領導請示並報請中央軍委批准,迅速抽調10個步兵師、3個工兵團、2個舟橋營及部分通信、測量、潛水等特種兵隊伍,先後投入到“八三工程”中來,並擔負最重要、最困難、最危險的地段施工任務。8月下旬,燃化部又從四川石油管道局抽調500多人的管道施工骨幹和100多名技術人員,北上支援“八三工程”。隨後,轟轟烈烈的“八三工程”大會戰,在茫茫的黑土地上開始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