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頭春
- 全稱:兩頭春現象
- 釋義:農曆年初一個立春、年尾一個立春
- 原因:曆法演變所致,與凶吉禍福無關
馬年兩頭春,牛年兩頭春,兩頭春現象,兩頭春原因,孤鸞年傳說,兩頭春的計算,兩頭春與無春年,
馬年兩頭春
馬年"一年兩頭春" 專家:正常曆法演變無關吉凶
由於2014年春節相對較“早”,而2015年春節又相對較“晚”,所以即將到來的農曆甲午馬年將會出現我國傳統曆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
天文專家表示,農曆馬年“一年兩頭春”是正常曆法演變所致,與凶吉禍福無關。
按照傳統的排序方法,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的具體時間一般都在陽曆年2月4日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15度。那么,即將到來的甲午馬年為何會有兩個立春日呢?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解釋說,2014年1月31日開始進入農曆甲午馬年,而直到2015年的2月19日才會迎來下一個農曆新年,所以農曆甲午馬年就包含了兩個立春日,即馬年的正月初五立春(2014年2月4日)和同年臘月十六(2015年2月4日)再次立春,這種現象被稱為“一年兩頭春”,2012農曆壬辰龍年也是如此。
牛年兩頭春
2009年1月26日就已進入農曆己丑年(俗稱“牛年”),
而直到2010年的2月14日才會迎來下一個農曆新年,所以2009年的農曆己丑年就包含了兩個立春日,即己丑年的正月初十立春(2009年2月4日)和同年臘月二十一再次立春(2010年2月4日)。這種現象被稱為“一年兩頭春”。相對於“一年兩頭春”,還有“無春年”,即在農曆的一年中沒有立春之日。
兩頭春現象
兩頭春 2009年,農曆牛年出現了中國傳統曆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社會上有傳言說,農曆牛年“兩頭春”,是六十年一次的孤鸞年,春代表桃花,兩次立春也就是二度春或是第二春的意思,也就是意味著婚姻不安定,戀愛中的男女容易分手,夫妻間離婚的會很多。對此,天文專家闢謠說,此傳言純屬無稽之談,荒唐可笑。“兩頭春”系正常曆法演變,與婚姻穩不穩定無關,公眾沒有必要相信。
兩頭春原因
為何會出現“兩頭春”和“無春”現象呢?王思潮解釋,中國幾千年來所採取的傳統農曆是陰陽合曆,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曆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陰曆朔望月。一個朔望月大約是29.5天,農曆一般以12個朔望月為一年,共354天或355天,比陽曆回歸年少11天左右。
為了讓農曆年和陽曆年的時間相協調,古人便安排了“十九年七閏”,即每隔兩三年就會在農曆年中安排一個閏月。這樣有了閏月的農曆年就會有384天左右。而作為24節氣之一,立春則是以陽曆回歸年進行劃分的,其日期固定在陽曆的2月4日左右。因而,當農曆年中有了閏月時,就很可能出現“兩頭春”的現象了,而隨後的一個農曆年則很可能是“無春年”。
其實‘兩頭春’或‘無春’都是由中國農曆和陽曆兩套曆法並行的制度造成的,由於中國的節氣是按照陽曆排列的,每月兩個節氣,日期是相對固定的,而這些節氣在農曆中日期卻又不斷變動,從而造成了‘兩頭春’或‘無春’現象。‘兩頭春’也好,‘無春’也好,都只是正常的曆法演變,與吉凶無關。‘一年兩頭春’現象每隔數年便會出現,上一次出現在2009年,而下次則要等到2014年。
孤鸞年傳說
所謂“孤鸞年”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只要遇到農曆年中有兩次立春,表示第二春、二度春,意思則指婚姻不穩之意,這樣的年份不宜婚嫁。
另外一種說法是,只要遇到有閏月的年度,也就是所謂的“孤鸞年”則不準結婚,全年禁止婚嫁,否則可能夫妻不合或家庭不穩。
天文專家表示,農曆馬年“一年兩頭春”是正常曆法演變所致,與凶吉禍福無關。
兩頭春的計算
中國的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以月亮虧盈周期為一月.陽是”太陽”,陰是”太陰”即月亮,所以中國傳統的農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地球繞太陽一周360度,平均24等分為24節氣,以“立春”節開始,以“大寒”氣結束,“節”和“氣”交替周而復始。所以節氣的定義是以地球的運行為準的,每年的“立春”都是公曆的2月4或5日固定的。
地球繞太陽一周用時8766小時13分48秒,為1年;月亮繞地球一周(即一個盈虧周期)為708小時44分2.8秒,為1月。公曆和農曆的區別就在月上:公曆的一個月就是大致地將一年平均12等分;而農曆的一個月按一個月亮的盈虧周期來表示。所以公曆每4年置一閏(多1天)來補實際太陽數;農曆則規定有“節”無“氣”的那個農曆月為閏月。有農曆閏月的年是13個農曆月,13個“節”12個“氣”,這一年將有兩個“立春”節。
兩頭春與無春年
2009年春節相對較“早”,而2010年春節又相對較“晚”。記得一篇《“雞寶寶”與“寡婦年”》的文章,指出這種文化心態和民俗,然而,批評歸批評,指出歸指出,“寡婦年”過去了,“兩頭春”又來了;緊接著“無春年”又跟上,年底“雞寶寶”扎堆出生;年初一開始,“屬狗的人”又成企業招聘中的“至寶”。 “兩頭春”與“無春年”的說法,儘管是曆法演變中的正常現象,但是,之所以會對人們的生活習慣產生影響,說到底是人們對傳統曆法太不了解所致。往深一層探究,其實正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才產生敬畏甚至懼怕,而這,與其說是民俗文化的偉大之處,不如說也是悲哀之處。所以,公眾需要對傳統民俗文化產生新的認識。
至於如何才能儘快走出傳統曆法的陰影,改變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看法跟每個人的科學修養有關,也只有等到每個人的科學修養得到提升,糟粕文化心態才會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化為烏有。所以,希望我們的社會能進一步重視科學知識和科學意識的普及,人們不要再去糾纏所謂的“兩頭春”與“無春年”,以及“雞寶寶”與“寡婦年”之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