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文論新釋:以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論為基礎

兩漢文論新釋:以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論為基礎

《兩漢文論新釋:以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論為基礎》是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守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漢文論新釋:以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論為基礎
  • 作者:王守雪
  • 出版時間:2011年11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00499268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兩漢文論新釋——以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論為基礎》系作者王守雪在博士後出站報告《兩漢思想的文學視域》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對兩漢文論的重要命題和範疇進行探究、辨析和梳理,以思想史為基礎,參考近代以來相關研究成果,兼用解釋學的方法,展示兩漢文論的基本內容和獨特價值。兩漢時期,是中國文化整體規模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學及理論整體規模形成的重要階段。文化心靈的不斷豐富和開拓,形成兩漢文論的核心。深入探討兩漢文論,對於重新認識和把握中國文學的特色,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王守雪,湖北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博士。出版專著2部,合作編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專著《人心與文學——徐復觀文學思想研究》獲省級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套全刪婚二等獎,主持完成科研項目若干。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淮南子》:"道"、"事"兼舉
一 "辯博善為文辭"的淮南王
1.劉安傳世的作品
2."劉氏之書"與諸子思想的整合
3.劉安的思想
二 《淮南子》良求微中的"道"與"事"
1."道"論:從本體論到歷史哲學
2."事"論:《春秋》精神的折射
3.道、事兼舉與中國文論範式
第二章 董仲舒:天人合一
一 《賢良對策》與政論傳統的建立
1.儒家文化方向的確立
2.儒生論政與"言天征人"
3.歷史意識與"以古驗今再臘淋"
二 天人合一思想隱含的文論因素
1.關於陰陽五行學說的解釋
2.天地精神與創作觀念
3."氣"觀念向文學的滲入
三 董氏《春秋》學的文學意義
1.董氏的《春秋》學
2.《春秋》精神的再解釋
3.《春秋》與"辭"
第三章 司馬相如:賦家之心
一 漢賦:多重思想文化之結晶
1.賦與"詩"
2.漢賦與楚辭、楚賦
3.賦的分類及思想意義
二 司馬相如與漢賦精神
1.文化心靈之表現
2.文化意識之發展
3.專制政治對漢賦的局限
三 "賦心"說
第四章 司馬遷:發憤為作
一 從孔子、董仲舒到司馬遷擊疊晚
1.司馬遷的作史動機
2.司馬遷的文化精神
3.司馬遷的天道觀
二 "空文"與"行事"
1.表達願望與"行事"的重合
2.材料對表達願望的限制和激發
3.表達願望對材料的照亮
三 如何理解"發憤為作"
1."發憤":以感為體
2."發憤":思想人格總的呈現
3."發憤":生命精神的擴充和升華
四 如何理解《史記》的"義法"
1.古文家對《史記》"義法"的改造
2.價值理性是"義法"的根源
3."義法"在表現方法上的典範意義
第五章 揚雄:心畫心聲
一 知識型人格與學力型作家
1.揚雄"知識型"的人生形態
2.揚雄的人性論及知性主體的建立
3.知識人格與文學心靈的滲透
4.疏離政治、道德之間的糾葛
二 揚雄的文學思想
1.從推崇司馬相如到推重"詩人之賦"
2.揚雄對屈原精神的領會
3."心聲"、"心畫"之說
三 《法言》人物批評及其文學意義
1.擬《論語》更擬《春秋》
2.人物評鑑:顯示思想主幹
3.從人物批評到文學批評
四 餘論:知性主體與文學主體
1."天才的想像"和"學力的思索"
2."學力的思索"工夫要深透
3.學力型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一系
第六章 劉向、劉歆:古學新義
一 追問本源:疏解經學今古文之間的糾葛
1.往古一民間一聖道三維一體
2.古學乃經學的新變
3.古學與王莽新朝
二 古學在東漢的發蜜永展
1.尚博通與"貴文章"
2.今古文之爭及古學的轉變
3.經典解釋的知識客觀化與漢代經學的總罪己試成
三 環繞《詩》學肯兆牛挨的諸問題
1.四家《詩》義之貫通
2.《詩》由"古事"成就其文化意義
3.《毛詩序》的作者
4."本義":歷史中形成的解釋方向
第七章 王充:以才論文
一 以文合儒:王充思想的一個重要視角
1.對"文"的重視
2."文儒"之說
3.以文對士的品評
二 貌合神離:漂浮的文學觀
1.王充對《春秋》精神的偏解
2.平面化:文學根據的缺失
3.世俗化:王充對文學功用的認識
4.王充對"文體"的認識
三 盡氣盡才:文與儒的才士化
1.才與"博"
2.才與"力"
3.才與"氣"
四 王充文學思想的有限意義
結語
附錄:心物關係解釋中的曲折--徐復觀、錢鐘書、郭紹虞、王元化論《文賦》
一 "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二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
三 "應感之會,通塞之紀"
四 綜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1.古文家對《史記》"義法"的改造
2.價值理性是"義法"的根源
3."義法"在表現方法上的典範意義
第五章 揚雄:心畫心聲
一 知識型人格與學力型作家
1.揚雄"知識型"的人生形態
2.揚雄的人性論及知性主體的建立
3.知識人格與文學心靈的滲透
4.疏離政治、道德之間的糾葛
二 揚雄的文學思想
1.從推崇司馬相如到推重"詩人之賦"
2.揚雄對屈原精神的領會
3."心聲"、"心畫"之說
三 《法言》人物批評及其文學意義
1.擬《論語》更擬《春秋》
2.人物評鑑:顯示思想主幹
3.從人物批評到文學批評
四 餘論:知性主體與文學主體
1."天才的想像"和"學力的思索"
2."學力的思索"工夫要深透
3.學力型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一系
第六章 劉向、劉歆:古學新義
一 追問本源:疏解經學今古文之間的糾葛
1.往古一民間一聖道三維一體
2.古學乃經學的新變
3.古學與王莽新朝
二 古學在東漢的發展
1.尚博通與"貴文章"
2.今古文之爭及古學的轉變
3.經典解釋的知識客觀化與漢代經學的總成
三 環繞《詩》學的諸問題
1.四家《詩》義之貫通
2.《詩》由"古事"成就其文化意義
3.《毛詩序》的作者
4."本義":歷史中形成的解釋方向
第七章 王充:以才論文
一 以文合儒:王充思想的一個重要視角
1.對"文"的重視
2."文儒"之說
3.以文對士的品評
二 貌合神離:漂浮的文學觀
1.王充對《春秋》精神的偏解
2.平面化:文學根據的缺失
3.世俗化:王充對文學功用的認識
4.王充對"文體"的認識
三 盡氣盡才:文與儒的才士化
1.才與"博"
2.才與"力"
3.才與"氣"
四 王充文學思想的有限意義
結語
附錄:心物關係解釋中的曲折--徐復觀、錢鐘書、郭紹虞、王元化論《文賦》
一 "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二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
三 "應感之會,通塞之紀"
四 綜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