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之父鄧稼先/走近中國科技先驅

這本《兩彈之父鄧稼先》是“走近中國科技先驅”其中一冊,介紹了鄧稼先的故事。我們不僅僅從他的身上學習到對待科學知識的專注和專業,更能體會到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愛國情懷。這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褪色! 《兩彈之父鄧稼先》的作者是項星。

基本介紹

  • 書名:兩彈之父鄧稼先/走近中國科技先驅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124頁
  • 開本:16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項星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710698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近中國科技先驅”系列叢書首批出版7本,主要講述7住對我國近現代科技發展最有影響的,取得開創性業績的科學家的故事。這7位科學家中,有為中國鐵路事業發展奠定基礎的鐵路巨擘;有實現國人千年夙願的橋樑建築大師;有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做出里程碑式貢獻的飛行大家;有填補我國航天史空白的學科奠基人;有為中國現代國防事業嘔心瀝血的元勛;有“專注田疇,群生飽暖農夫志”的農民式科學家;還有因創新文字書寫方式而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人民教師。
這本《兩彈之父鄧稼先》(作者項星)是其中一冊,介紹了鄧稼先的故事。

作者簡介

項星,女,湖北工業大學畢業,曾先後做過中學教師、企業培訓講師等,近年來專注於各類科普書稿的寫作,先後撰寫有《每天學點幽默口才》、《頭髮會說話》、《好享睡覺》等暢銷書。

圖書目錄

引言 蘑菇雲吼出時代驕傲
第一章 坎坷求學路。殷殷愛國情
第一節 偌大的北平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第二節 艱苦求學路,迎來祖國燦爛的黎明
第二章 “放一個大炮仗”
第一節 “放大炮仗?你看我行嗎?”
第二節 二十八“星宿”
第三章 和蘇聯來的“專家”在一起
第一節 不念真經的“啞巴和尚”
第二節 神秘的代號“59·6”
第四章 當代“羲和”
第一節 “太陽”的創造者
第二節 總理的客人
第五章 輝煌的瞬間
第一節 山雨欲來風滿樓
第二節 美麗的“蘑菇雲”
第六章 踏上新的征程
第一節 總理的囑託
第二節 “打了一隻松鼠”
第七章 天空中升起兩個太陽
第一節 趕在法國前面起爆
第二節 “兩個太陽”
第八章 在一顆啞彈面前
第一節 “這是命令”
第二節 中國的費米
第九章 核子彈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嗎?
第一節 半個世紀的真摯友誼
第二節 “我以後再告訴你吧”
第十章 奮鬥的人生
第一節 “我知道這一天會來”
第二節 “兩彈元勛”
附錄一 年譜簡表
附錄二 永遠的豐碑:“兩彈元勛”——鄧稼先

文摘

“喔,有這樣的事?如果查明確有此事,當然要嚴肅處理。”校長匆匆把這個令人噁心的學生打發回家,隨後他前去告知鄧稼先的父親,也是自己的好友——鄧以蜇。
校長當然知道鄧稼先今天的舉動絕非空穴來風,一定是確有其事。因為自從“七七事變”開始,日本人占領了北平之後,血氣方剛的鄧稼先就一直對日本人“大不敬”,為此沒少給學校惹麻煩。例如日本憲兵隊規定,中國人碰到日本憲兵時必須行禮,為了不行這個讓中國人沒有尊嚴的禮,鄧稼先經常繞道很遠去學校,為的是避免經過上學路上的日本憲兵哨所。
鄧稼先還經常參加一些北平學聯和進步青年組織的聚會,前兩天他還秘密去護理被反動軍警打傷的“抗日救亡宣傳團”的傷員。身為校長的他對自己的學生當然了如指掌,只是充滿正義感的他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然而這次不同了,如果這件事處理不當,他個人校長位置不保是小事,關鍵是如果事情進一步鬧大,鄧稼先一旦落人日本人之手,以鄧稼先剛烈的性格和愛國情懷,恐怕凶多吉少啊。
父親鄧以蜇聽校長講了鄧稼先的事,一下子也不知如何是好。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鄧以蜇一直也在身體力行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熱愛自己的祖國,不要當日本人的走狗。雖然因為身體的原因,他沒有隨他此前就職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遠遷西南,但卻一直拒絕為日偽政府做事,前兩天還把一個勸說他去日偽政府工作的“狗腿子”罵出了家門。
鄧以蜇一邊為兒子的前途和命運擔心,另一邊也為兒子滿腔的愛國情懷而欣慰,這說明自己平時對兒子的教育沒有白費,也沒有辱沒鄧氏祖先的家風。要知道鄧家可是書香世家,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一直薰陶著這個書香家庭。
鄧稼先的六世祖爺爺鄧石如,曾被推崇為當時中國篆刻、書法第一大家,深得中華大江南北的文化名士,甚至皇帝的賞識。相傳鄧稼先於1924年6月25日出生時的宅院——安徽省懷寧縣白麟坂鎮“鐵硯山房”,即為當年的皇上所賜。
鄧稼先的祖父鄧藝蓀,曾擔任民國初期的安徽省教育司長。父親鄧以蜇更是學貫東西的大哲學家和美學家,曾先後赴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1913年學成回國即被聘為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後來擔任了哲學系的主任,並在當時的另一座頂尖學府——清華大學兼任哲學教授。
在這樣的家庭出生,小稼先自然少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在鄧稼先8個月大的時候,父親鄧以蜇就把全家都接到了北京,這個大知識分子決心親自教育自己的孩子。把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愛國等傳統美德根植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所以他給自己的長子取名“稼先”,取自古人“禾之秀實,而在野日稼”,寓意“根植於中華大地,早日成為秀實之禾,成為造福於全中華民族的滄海一粟”,後來鄧稼先以自己一生的偉大經歷,完美地詮釋了當年父親給他取的這個名字。
然而生於國破家亡的時代,不要說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就是維持一個人最簡單的生存都存在很大的問題,許多仁人志士無奈發出“偌大的華北不能擺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的悲嘆。鄧稼先此時還是一個不滿16歲、中學還沒有畢業的孩子,就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因為偌大的北平城已經擺不下一個正直少年平靜的書桌了。
於是鄧以蜇和妻子王淑蠲商量,最後決定“走為上策”,最安全的辦法還是送兒子遠走他鄉,先送到朋友較多的西南聯合大學去學習一段時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生活在日寇橫行的北平,鄧稼先感覺整天“使我不得開心顏”,但一旦得知馬上要離開這座城市,他叉開始眷戀起這個城市來。天安門、故宮、景山、北海、長城……這些美麗的地方留下了自己兒時多么美好的記憶啊。馬上就要離開這些地方了,鄧稼先心裡十分難過,於是他帶著弟弟鄧攜先又一次去了天安門,他要把北平所有美好的東西,都鐫刻在自己記憶的最深處。
在這裡他跟小夥伴~起放風箏,一起滑冰,一起抖空竹;在這裡他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上了京劇,在長安大戲院聽過他最喜歡的由梅蘭芳唱的《貴妃醉酒》;在這裡他結識了自己一輩子的摯友——楊振寧,在他的影響下,出身於文科世家的他開始喜歡上了物理和數學等理工學科,他還記得那次上完課後他演算數學人了迷,結果把父親好不容易幫他搞到的一張梅蘭芳的京劇票給浪費了……
北乎,多么優美的城市啊,現在卻被侵略者的鐵蹄蹂躪在腳下。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不但不能為這座美麗的城市奉獻自己的力量,相反還被人逼著離開這塊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被人逼著離開養育自己十幾年的雙親,這到底是為什麼啊?P4-6

序言

鄧小平先生曾經提出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斷。溫家寶總理更是強調:“崇尚科學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的確,縱觀人類發展史,科學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在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更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世界的面貌。今天我們所享受的包括交通、飲食、電器、社交、工作都無一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而在科學技術日益革新的背後,是無數科技工作者的艱辛付出。
早在數千年前,我國的學者們已經在諸多科學領域做出領先於世界水平的發現與研究,湧現出如石申(戰國時期天文學家)、張衡(東漢科學家)、蔡倫(東漢造紙專家)、裴秀(魏晉期間製圖專家)、祖沖之(南北朝數學家)、李春(隋代建築橋樑專家)、沈括(北宋科學家)、畢舁(北宋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等一大批科學家。然而,由於當時人們對科學技術不夠重視,很多科學知識並沒有很好地與生產生活相結合,來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近代,由於日益封閉和文化高壓的政策,中國的自然科學發展更為緩慢、滯後。鴉片戰爭的爆發,讓中國的有識之士看到了古老中國的落後現狀,一部分人開始反恩並尋求到了一條“科技救國”的道路。在此期間,近代中國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科技人才,他們順應世界潮流,成為中國最早出國留學的青年才俊。有的在國外留學時已經震驚科學界;有的謝絕友人挽留,毅然選擇回國效力;有的成為我國科技領域的奠基人;有的把生命獻給祖國的科技事業……
新中國成立後,更加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科教興國”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加大了以科技進步來推動社會發展的步伐。從2000年起,中國政府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制度,重獎科學家,顯示著中國政府“科教興國”的決心和信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決定出版一套“走近中國科技先驅”的系列叢書。
“走近中國科技先驅”系列叢書首批出版7本,主要講述7住對我國近現代科技發展最有影響的,取得開創性業績的科學家的故事。這7位科學家中,有為中國鐵路事業發展奠定基礎的鐵路巨擘;有實現國人千年夙願的橋樑建築大師;有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做出里程碑式貢獻的飛行大家;有填補我國航天史空白的學科奠基人;有為中國現代國防事業嘔心瀝血的元勛;有“專注田疇,群生飽暖農夫志”的農民式科學家;還有因創新文字書寫方式而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人民教師。
當然,中國近現代傑出的科學家遠遠不止這7位。而我們之所以選擇這7位人物,是因為他們不僅僅是7位科學家,更是後世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我們不僅僅從他們的身上學習到對待科學知識的專注和專業,更能體會到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愛國情懷。這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褪色!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雖然傾盡人力,但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出現疏漏甚至錯訛之處,懇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也參考借鑑了前人撰寫的相關資料,對他們的辛勤工作也一併表示感謝!
編者
2013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