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綠水青山,屋內金山銀山,我們在這“兩座山”之間自由穿行、快樂攀登,建設新家園,塑造新文明;這也許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嚮往的幸福生活。從2005年8月到2015年9月,十年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當年的“兩座山論”引領推出今天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座山論”的核心思想上升為國家層面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意,也是民生,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沿著“兩座山”踏上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座山論
- 拼音:liangzuoshanlun
生態文明,兩座山論,
生態文明
“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看,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具有時序階段性和空間多樣性,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原始文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中華文明、印度文明、瑪雅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主動保護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生態文明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
兩座山論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欄目中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著名的“兩座山論”,他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習近平接著寫道:“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2006年習近平對“兩座山”的辯證關係進行了縝密論述,他指出:“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係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三個階段實現了兩次關於“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思想超越,但是,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基本內涵之上。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的再次闡述“兩座山”的辯證關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後,他回答學生提問時堅定地說,“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