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網舉辦地“全英草地網球和槌球俱樂部”的前身建立於1868年,當時是一家私人俱樂部,名字是“全英草地槌球俱樂部”,僅擁有草地槌球(一項擊自己的球使其撞打對方的球的運動)一個項目。1875年,此前被叫作“Sphairistike”(該詞來源於古希臘語,意思是用手或者肩膀擊球)的草地網球運動被引入俱樂部,1877年俱樂部改為現在的名字,舉辦首屆網球錦標賽,並制定了最初的網球運動規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英俱樂部
- 建立於:1868年
- 首屆比賽:1877年舉行
- 全部參賽者:共有22人
- 座席:15000個
首屆比賽,歷屆賽況,
首屆比賽
首屆比賽於1877年舉行,當時僅有男子單打一個項目,結果冠軍被斯賓塞·格雷,一位來自老哈羅公學的學生奪得,全部參賽者共有22人,共有大約200人付出1先令現場觀看了決賽。從1877年至1912年,溫網的一切運作都由全英俱樂部獨立承擔,1913年,全英俱樂部同意將屬下的3項比賽(男單、男雙和女雙)與英國草地網球協會(LTA)屬下的5項比賽合併,以擴大比賽影響力,並且同意將門票收入的一部分送給LTA。但LTA此後最初幾年並沒有收取或只收取很少的門票收入,而將它們留給了全英俱樂部用於修繕場地設施。
歷屆賽況
1920年,一個名為“全英俱樂部場地有限公司”的組織成立,它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市場,並且為尋找更具規模的比賽地點。1922年,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籌到資金,溫網舉辦地從沃爾普路遷到了現在的教堂路,並修建了一座可容納14000名觀眾的體育場。
從1884年開始,女單和男雙比賽被引入到錦標賽中,首次女單比賽僅有13名選手參加。從1897年開始,著名的多赫蒂兄弟開始了他們對於溫網男單和男雙長達10年的壟斷。在20世紀到來之際,溫網也逐漸成為一項國際化賽事,1905年,奪得女單冠軍的美國人梅·薩頓成為首位來自英倫三島之外的溫網冠軍得主。兩年後,澳大利亞網壇鼻祖,身兼網球、高爾夫球和板球選手三重身份的諾曼·布魯克斯成為首位來自海外的溫網男單冠軍。
在20世紀20年代,法國人成為全英俱樂部的主角,這10年中他們每一年都至少奪得一座溫網單打冠軍獎盃,奇蹟的締造者是“四個火槍手”——博羅特拉、布魯格農、科切特和拉科斯特,以及開創了女網新時代的蘇珊·朗格倫。進入30年代,溫網繼續興盛的勢頭,1932年,觀眾總人數首次突破了20萬人次。1934年至1937年是英國網球的黃金時代,本土選手在這4年間共奪得11項溫網冠軍。隨後美國人唐·布奇在1937年和1938年令人稱奇地兩次包攬男單、男雙和混雙三項冠軍。
1940年至1945年,溫網由於受到二戰影響被迫停辦,全英俱樂部也成了戰時的後勤倉庫。戰後英國網球不復當年輝煌,先是美國人在50、60年代稱雄,60、70年代的溫網則是澳大利亞男選手崛起,瑪格麗特·考特也與金夫人壟斷了60年代的溫網女單賽場。1968年,溫網進入公開賽時期,當年比賽總獎金為26150英鎊,羅德·拉沃和金夫人成為公開賽時期首批溫網男女單打冠軍得主。
1973年是溫網悲傷的一年,由於聲援被前南斯拉夫草地網協停賽的尼基·皮利奇,81位ATP球員集體抵制了當年的溫網,儘管如此,當年溫網觀眾總人數仍突破了30萬人次。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溫網紀錄不斷被改寫,先是1980年博格成為百年以來首位奪得溫網男單5連冠的選手,1985年,貝克爾創造了3項紀錄:最年輕的溫網男單冠軍、首位奪冠的非種子選手、首位來自德國的溫網男單冠軍。1987年,納夫拉蒂諾娃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溫網女單6連冠偉業,並在1990年奪得創紀錄的第9座“玫瑰盤”獎盃。2000年,桑普拉斯創紀錄地第7次奪得溫網男單冠軍,2001年,伊萬尼塞維奇成為首位持外卡參賽的溫網男單冠軍得主。
1977年,溫網迎來了它的百年大慶,開幕日上,當時在世的41位前溫網單打冠軍登上全英俱樂部中心球場,從肯特公爵手中接過了珍貴的紀念獎章。當年溫網還有兩大舉措,一是溫布爾頓草地網球博物館揭幕,二是引入了對現今網壇影響極大的外卡制度。此後,當1984年溫網女單比賽創辦百年大慶,以及1986年溫網第100次舉辦時都舉行了特別而隆重的慶祝儀式。
進入21世紀,為了維護它在世界網壇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以傳統著稱的溫網也在蘊釀和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較重要的有三項:第一項已經於1997年完成,即在奧蘭吉公園建造新的1號球場,連帶一個新的廣播傳媒中心,兩片草地外場,還有連通教堂路和索默塞特路的地下通道;第二項是拆除舊的1號球場,為新千年球場建造讓路,給球員、媒體、官員和俱樂部會員提供更好的設施,並且擴展中心球場的西看台;第三項是建造中的球場周邊附屬設施,目的是使中心球場觀眾賽後更易疏散,也改善公共設施的質量,中心球場的座席將從現在的13800個增加到15000個,並且搭上可伸縮的頂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