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符號(universal symbol)邏輯學符號之一它表示“對所有的二,命題F(.x)都成立”的符號,是重要的邏輯量詞之一德國另一位數學家萊布尼茨<Leibniz,G. W.)是最先提出符號邏輯思想的數學家,他並沒有“全稱命題”的概念.但在17世紀末,他曾用“AB }A”表示“所有的A都是B”的意思,似乎就有“全稱”的意味,他的表示法可視為最原始的全稱符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稱符號
- 外文名:universal symbol
- 表達意思:對所有的二,命題F(.x)都成立
- 提出者:萊布尼茨
德國另一位數學家朗伯(<Lambert, J.H.)於1761年用“A=B”或“A>B”表示“所有的A都是B”的意思.義大利數學家卡斯蒂隆(Castillon,G. F.)於1803年用“S = A+M”表示“所有的S都是A”的意思.本查姆(Bentham,G.)於1827年用小寫字母“t”表示“全稱”之意,用“tX = tY”表示“所有的X與所有的Y相同”.英國另一位數學家德·摩根(De Morgan , A.)於1831年用“X )Y”表示“所有的X都是}‑,,用的是半個括弧.英國另一位數學家瓊斯(Jones, W.)於1864年用字母“U " U niverse(全稱)的首母」作全稱符號,而德國數學家格拉斯曼< Grassmann, R.)於1872年用字母"1"'[Totalitat(全體)的首母]作全稱符號.德國另一位數學家施洛德(Schroder,F. W. K. E.)於1877年用大寫希臘字母“)Z”作全稱符號,這一方法一直用在一些現代數理邏輯系統中仍可見到“IIxF(x)”即“對任一二,F(二)都成立”)的記法.義大利數學家佩亞諾(Peano,G.)於1888年用大寫希臘字母n的倒置"V”作全稱符號(用n作“無”的符號).英國數學家懷特海(Whitehead, A. N.)和數理邏輯學家羅素<Russell,B. A. W.)於1910年用括弧()作為全稱符號:“(二)}px”表示“對所有的二,}px成立”,這一用法在一些系統中也一直用.他們兩個也用"V”作為全稱符號,這一符號也有人一直用.後來,有人指出為避免與表示析取的“V”號相混淆,可在“V”中間加一橫,即以“d”為全稱符號,這是最常用的全稱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