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璧

全璧

“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後遂以“全璧”等比喻完整而無缺損的東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璧
  • 拼音:quán bì
  • 解釋:比喻完整而無缺損的東西。
  • 典故:完璧歸趙
  • 相關記載:《廉頗藺相如列傳》
  • 運用實例魯迅 《熱風·兒歌的‘反動’》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同源典故,運用示例,

基本信息

詞目:全璧
拼音:quán bì
解釋:比喻完整而無缺損的東西。

詳細釋義

典源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典源譯文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怕秦軍馬上來攻打。怎么解決沒有確定,想找一個能派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沒能找到。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派去。”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為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阻攔我,說:‘您怎么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跟您交個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裡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於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在您是逃出趙國奔到燕國,燕國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倖被赦免。’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為臣。為臣私下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派他出使很適宜。”於是趙王立即召見,問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么辦?”相如說:“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兩種對策衡量一下,寧可答應它,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可以派為使臣?”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寶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同源典故

全璧 全趙璧 回趙璧 完璧歸趙 抱璧還 指圖睨柱 衝冠發 璧終全 相如璧 睨柱吞贏 碎壁 秦城未易 秦璧歸 能回趙璧 藺卿全璧 衝冠發 趙璧 趙璧猶全 連城 連城價 連城玉 連城璧

運用示例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余常言,自刻本《說郛》出,而《說郛》亡矣,然其中全帙有另鐫行者,後人緣其書目,廣求之,始為全璧,未可為此刻誤也。”
魯迅 《熱風·兒歌的‘反動’》:“然拜讀原詩,亦存小失,倘能改第二句為‘兩半個都那裡去了’,即成全璧矣。”三國 魏 曹丕 《與锺大理書》:“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
韓愈 《縣齋有懷》詩:“誰為傾國媒,自許連城價。”
徐復祚 《紅梨記·訴衷》:“那解元風雅連城價,譜鴛鴦無端輳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